鉛色南美鵟

鉛色南美鵟

鉛色南美鵟(學名:Cryptoleucopteryx plumbea):是鷹科、鉛色南美鵟屬唯一的物種。體長37厘米,翼展71-79厘米。整體羽毛鉛黑色,頭圓形,輪廓粗壯。的翅膀和尾巴中等大小,腿短。成年雄性羽毛完全是藍黑色的。翅膀和尾巴稍暗。尾巴上有一條不明顯的白條紋。黑色的大腿上有灰白色的小條紋。鳥喙和跗趾亮橙色。

棲息在丘陵地區的熱帶雨林和新熱帶森林。主要出現在山上,更常見於開闊地帶。留鳥和領地性物種,以松鼠猴等哺乳動物、兩棲動物和蝙蝠魚為食。它們從高處觀察獵物後下潛跟蹤獵物。其他時間可能會長時間佇立在高桿上。分布於南美洲東北部:包括巴拿馬太平洋沿岸、哥斯大黎加、厄瓜多、亞馬遜河兩側、秘魯西北部到帕拉省大河口。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鉛色南美鵟
  • 拉丁學名:Cryptoleucopteryx plumbe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鷹形目
  • 鷹科
  • 亞科鵟亞科
  • :鉛色南美鵟屬
  • :鉛色南美鵟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Salvin, 1872)
  • 保護級別:近危(NT)IUCN標準 
  • 同義學名:Leucopternis plumbea Salvin, 1872
  • 外文名:英文 Plumbeous Hawk
    西班牙文 Busardo Plomizo, Gavilán Plomizo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動物學史

鉛色南美鵟(Cryptoleucopteryx plumbea)在2014年之前被歸入南美鵟屬(Leucopternis),學名為“Leucopternis plumbeus”。2014年劃分為鉛色南美鵟屬(Cryptoleucopteryx),是該屬唯一物種

形態特徵

鉛色南美鵟是一種典型的南美鵟,體長37厘米,翼展71-79厘米。體型小。整體羽毛鉛黑色,頭圓形,輪廓粗壯。的翅膀和尾巴中等大小。腿很短,這使它能夠在清晨很好地棲息在樹的中層。雌性只比它的雄性伴侶小3%。成年雄性羽毛完全是藍黑色的。翅膀和尾巴稍暗。尾巴上有一條不起眼的白條穿過。矩形的白色尖端幾乎看不到。非常黑的大腿上裝飾著灰白色的小條紋。鳥喙和跗趾 是明顯的亮橙色。
亞成鳥與父母相似。然而,它們的大腿上有大量的條紋,腹部和胸部都有灰色的斑點。有時會有第二道白色尾部條紋。半成體與成體相同,只是它們缺少父母的橙紅色裸露部分。
在南美洲,鉛色南美鵟與青灰雞鵟(Buteogallus schistaceu)容易混淆。

棲息環境

棲息於丘陵地區的熱帶雨林和新熱帶森林。主要出現在山上,更常見於開闊地帶,尤其是能見度較高的小徑和空地。常年居住在小溪流和湖泊附近。該物種定期改變棲息地,對山腳下的崎嶇地形和雨水平原表現出新的興趣。主要居住地最高可達海拔1400米。但是,通常生活在海平面至80 米處。

生活習性

鉛色南美鵟除了繁殖期,在一年的其餘時間裡持續呆在同一個地方,沒有觀察到任何運動。這些猛禽被認為是留鳥和領地性的,因為它們可以在同一個地方找到所需的一切,而無需改變資源或合作夥伴的位置。 儘管沒有社交飛行或滑翔,但保持著習慣,或多或少的在枝葉上漫遊,追逐松鼠猴等哺乳動物。根據該物種的行為、腿的結構、弱的兩性異形性表明它們主要以兩棲動物和蝙蝠魚為食。它們從高處觀察獵物後下潛跟蹤獵物。其他時間可能會長時間佇立在高桿上。
會發出響亮而尖銳的下降口哨聲,“wheeeeeeer”,類似於威懾的吶喊,但其確切目的尚不清楚。

分布範圍

分布於巴拿馬東部、哥倫比亞西部和厄瓜多西北部。1995年在貝拉瓜斯的聖達菲有一次目擊事件,但它已從巴拿馬西部的大部分地區滅絕(G.Montañez in litt.2000年)。該物種在哥倫比亞的幾個分散的地方也有分布,特別是在Nariño。來自秘魯西北部和厄瓜多西南部的記錄可能是由於識別錯誤,沒有標本支持(F.Angulo in litt.2020年)。
鉛色南美鵟
鉛色南美鵟分布圖

繁殖方式

通常營巢於大樹上。巢呈盤狀,主要由乾樹枝構成,裡面墊有乾草、獸毛、羽毛、碎片和破布。每窩產卵1-2枚。孵化期大約為30天。雛鳥屬於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共同撫育大約45天,然後離巢飛翔,進行獨自覓食的生活。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0年ver3.1——近危(NT)。

種群現狀

鉛色南美鵟的物種數量規模尚未直接量化。在哥倫比亞,估計只有10,000多隻成熟個體,形成一個亞群(Renjifo 等人,2014年)。因此,全球數量初步處於10,000-19,999隻成熟個體的範圍內。該物種被描述為“不常見”。
趨勢論證:該物種受到因農業擴張、木材開採和採礦而喪失的森林的威脅。在過去的三代(17.4年)中,該範圍內有4%的森林消失了(2020年全球森林觀察)。雖然該物種對退化棲息地的耐受性表明該種群可能不會受到棲息地喪失的嚴重影響,但它對森林內部捕獵獵物的偏好表明並非如此。謹慎起見,人們認為該物種數量下降的速度快於森林流失的速度,三代內的下降幅度高達1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