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鉛山石塘橋燈
- 主題詞:民俗,石塘橋燈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西晉時期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
簡介
石塘橋燈是一項包含了燈、戲、舞等傳統民間藝術的表演活動,具有濃厚的民俗色彩。石塘百姓為求來年風調雨順、安居樂業,每到正月初六,就舉行燈會,而橋燈都是做為壓軸戲,因此又被稱為“綴大燈”。石塘橋燈盛會是由當地民間組織自發倡議舉辦的,有自己的組織機構和工作方案。橋燈會共分為五組燈,分別是橋燈、龍燈、生肖燈、花燈、財神爺燈。參與表演人員約六百人,其中橋燈規模為193板,每板長1.6米,加上龍頭和龍尾共約長320米。如今,石塘橋燈表演主要分布在石塘街道、港背村、彭村,以石塘街道為主要集中點。
歷史淵源
石塘是一座千年古鎮,位於江西省鉛山縣東南部,是江西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據清同治版《鉛山縣誌》載:五代時(公元907年-960年)鎮北有方塘十口,名十塘,後諧音為石塘。南唐保太11年(公元953年)置鎮,距今有一千餘年歷史。
據橋燈老藝人介紹,石塘橋燈大約起始於西晉時期(公元310年),至宋朝時橋燈已發展成為比較系統的民間藝術形式。明清時期,橋燈活動達到鼎盛。另據當地縣誌記載:清康熙二十年,溫碗球(福建上杭縣人,先後在石塘開過黃煙店、紙行)擇居石塘鎮,樂善好施,每年當地扎橋燈的費用,由其名下田租資金負擔。
石塘橋燈歷代相沿,蔚然成風。在清代,橋燈通過人物和情節來表現簡單的生活事件和群體情緒。
基本內容
每年燈會,都要扎幾對細膩秀麗、惟妙惟肖的當年生肖燈。石塘燈會配有一個大鼓,幾支“串堂”樂隊。起燈時,按花燈在前,其次為生肖燈、龍燈、橋燈、財神爺燈的先後順序出燈。起燈時鑼鼓震天爆竹齊鳴,舞燈人吼聲大作,形成一片排山倒海之勢。起燈後幾支樂隊一前一後,大鑼大鼓鳴鑼開道,送“神燭”的人點燭引路。扛龍頭的人把橋燈領往出燈村莊的社公下“參神”,再按歷年順次逐村舞燈。龍燈必須經過所有的廳堂並參拜各家的“私居”,送去吉祥、幸福和安康。每逢較大場地必須“盤珠”表演,主要有盤雙珠、完珠、半珠、打折這幾種,場景非常壯觀。橋燈每到一處各家各戶都須點燃蠟燭,高掛紅燈籠,大放鞭炮,隆重迎接橋燈。舞橋燈還有一層更深的意蘊,就是不論窮富,不分姓氏,只要你願意就可以出一節橋燈,家家戶戶連成一片,今天你連我家,明天我連他家,聽到的都是和諧和祝福,並藉此可以增進了解和溝通。
基本特徵
石塘橋燈工藝獨特、製作精巧、式樣繁多,經過千百年的錘鍊,各類燈具已成為融手工、書、畫等多種藝術於一體的傳統燈藝品,石塘橋燈是一項包含了燈、戲、舞等傳統民間藝術的表演活動,具有濃厚的民俗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