鉗蛤

鉗蛤(Isognomon isognomum (Linnaeus,1758))是鉗蛤科鉗蛤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鉗蛤
  • 拉丁學名:Isognomon isognomum (Linnaeus,1758)
  • :鉗蛤科
  • :鉗蛤屬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這種鉗蛤殼形大,殼質重厚,殼形有變化,多不規則,有長方形、舌形及矩尺形等。左右兩殼較扁平。背緣有變化,有的個體較長,有的較短,不很直而稍彎。前緣和後緣略平行,但不很直,有的個體前端寬向後變窄。後緣呈圓形。殼頂極小,不隆起,彎曲,多呈喙狀。殼頂前後有翼狀耳,耳大小隨個體有變化,有少數標本兩耳較長,一般前耳小而後耳較長,右殼前耳下方有較明顯的足絲孔;足絲孔凹入,近半圓形。兩殼表面均呈深藍紫色,殼頂附近常呈灰白色,耳部呈灰褐色,但也有變化。殼表具有密的生長鱗片;鱗片較薄,排列極不規則,多在殼後端明顯。由於殼表較粗糙,常有很多附著物,尤以老殼更甚。貝殼內面,珍珠質部分(即內臟占據部分)較大,多呈銀灰或灰紫色,具珍珠光澤;其餘近殼緣部分多呈深紫色,無珍珠光澤。鉸合部寬大,在殼頂後方,呈斜面狀。韌帶溝呈粗條狀,相互平行排列,垂直於背緣;數目有變化,多在10—20個之間。韌帶呈褐色或棕黃色,位於溝中。一般肌痕較明顯,閉殼肌痕較大,位於體中部近後緣,呈馬蹄形。軟體部 外套為簡單型,兩外套除在背部相接外,無任何其他癒合點。外套壁薄,半透明。外套緣較厚,亦分三層,其中層具小觸手。觸手尖細,黑褐色,排列較整齊。閉殼肌大,呈長彎月形,較明顯,與後足絲收縮肌相連。後足絲收縮肌呈圓形;前足絲收縮肌較小,位於體前端。鰓大,黑褐色,位於外套腔中,呈瓣狀。唇瓣較大,形稍長,位於口的兩側。足粗短,蠕蟲狀;足絲腺發達;足絲毛髮狀,淡褐色,較發達。
測量
殼長(mm) 殼高(mm) 殼寬(mm)
1 80.0 200.0 20.0
2 61.0 195.0 19.0
3 58.0 119.0 17.5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台灣西部,海南的新盈、崖 縣、榆林、陵水新村、瓊海、黎安,西沙群 島的永興島
國外分布:
主要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區, 如馬達加斯加、馬德拉斯、緬甸、越南、日 本(九州以南)、南海、菲律賓、馬來西亞、 澳大利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