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鈽
- 外文名:Plutonium
- 注音:ㄅㄨ
- 部首:釒
- 漢字結構:左右結構
- 總筆畫:10
簡介,特性,物理性質,同核異構體,核分裂,同位素與人造元素,衰變熱與裂變性質,混合物與化學性質,套用,核子彈,核廢料,能源與熱源,
簡介
鈽最重要的同位素是鈽-239,半衰期為2.41萬年,常被用來製造核子武器。鈽-239和鈽-241都易於裂變,即它們的原子核可以在慢速熱中子撞擊下產生核分裂,釋出能量、伽馬射線以及中子輻射,從而形成核連鎖反應,並套用在核武器與核反應堆上。鈽-238的半衰期為88年,並放出α粒子。它是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的熱量來源,常用於驅動太空船。鈽-240自發裂變的比率很高,容易造成中子通量激增,因而影響了鈽作為核武及反應器燃料的適用性。分離鈽同位素的過程成本極高又耗時費力,因此鈽的特定同位素時幾乎都是以特殊反應合成。
1940年,格倫·西奧多·西博格和埃德溫·麥克米倫首度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實驗室,以氘撞擊鈾-238而合成鈽元素。麥克米倫將這個新元素取名Pluto(意為冥王星),西博格便開玩笑提議定其元素符號為Pu(音類似英語中表嫌惡時的口語“pew”)。科學家隨後在自然界中發現了微量的鈽。二次大戰時曼哈頓計畫則首度將製造微量鈽元素列為主要任務之一,曼哈頓計畫後來成功研製出第一個核子彈。1945年7月的第一次核試驗“三一試驗”,以及第二次、投於長崎市的“胖子核子彈”,都使用了鈽製作核心部分。關於鈽元素的人體輻射實驗研究並在未經受試者同意之下進行,二次大戰期間及戰後都有數次核試驗相關意外,其中有的甚至造成傷亡。核能發電廠核廢料的清除,以及冷戰期間所打造的核武建設在核武裁減後的廢用,都延伸出日後核武擴散以及環境等問題。非陸上核試驗也會釋出殘餘的原子塵,現已依《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明令禁止。
特性
物理性質
鈽和多數金屬一樣具銀灰色外表,又與鎳特別相似,但它在氧化後會迅速轉為暗灰色(有時呈黃色或橄欖綠),而將其氧化後,會產生一定的熱能。鈽在室溫下以α型存在,是元素最普遍的結構型態(同素異形體),質地如鑄鐵般堅而易脆,但與其他金屬製成合金後又變得柔軟而富延展性。鈽和多數金屬不同,它不是熱和電的良好導體。它的熔點很低(640 °C),而沸點異常的高(3327 °C)。
鈽最普遍釋放的電離輻射類型是α粒子發射(即釋放出高能的氦原子核)。最典型的一種核子武器核心即是以5公斤(約12.5×1024個)鈽原子構成。由於鈽的半衰期為24100年,故其每秒約有11.5×1012個鈽原子產生衰變,發射出5.157 MeV的α粒子,相當於9.68瓦特能量。α粒子的減速會釋放出熱能,使觸摸時感覺溫暖。
電阻率是表物質所能抵抗電流流經強度的物理量。鈽室溫時的電阻率比一般金屬高很多,而且鈽和多數金屬相反,其電阻率隨溫度降低而提高[9]。但近期研究指出,當溫度降至100K以下時,鈽的電阻率會急遽降低。電阻率由於輻射損傷,會在20K之後逐漸提高,速率因同位素結構而異。
鈽具有自發輻射性質,使得晶體結構產生疲勞,即原有秩序的原子排列因為輻射而隨時間產生紊亂。然而,當溫度上升超過100K時,自發輻射也能導致退火,削弱疲勞現象。
鈽和多數金屬不同:它的密度在熔化時變大(約2.5%),但液態金屬的密度又隨溫度呈線性下降。另外,接近熔點時,鈽的液態金屬具有很高的黏性和表面張力(相較於其他金屬)。
同核異構體
在一般情況下,鈽有六種同素異形體,並在高溫、限定壓力範圍下有第七種(ζ)存在[12]。這些同素異形體的內能相近,但擁有截然不同的密度和晶體結構。因此鈽對溫度、壓力以及化學性質的變化十分敏感,各同素異形體的體積並隨相變而具有極大差異性。密度因同核異構體而異,範圍自16.00 g/cm3到19.86 g/cm3不等。
諸多同素異形體的存在,造成鈽的狀態易變,使鈽元素的製造變得非常困難。例如,α型存在於室溫的純鈽中。它和鑄鐵有許多相似加工後性質,但只要稍微提高溫度,便會轉成具有可塑性和可鍛造性的β型。造成鈽複雜相圖的背後因素迄今仍未被完整解惑。α型屬於低對稱性的單斜結構,因此促成它的易碎性、強度、壓縮性及低傳導性。
核分裂
鈽是一種具放射性的錒系金屬。它的5f電子是離域和定域之間的過渡界線;鈽因此常被認為是最複雜的元素之一。它的同位素鈽-239是三個最重要的易裂變同位素之一(另外二者為鈾-233和鈾-235);鈽-241也具有高度易裂變性。所謂的具“易裂變性”(fissile),是指同位素的原子核受到慢中子撞擊後,能夠產生核分裂,並另釋放出足以支持核連鎖反應、進一步促使原子核分裂的中子。
同位素與人造元素
鈽有二十种放射性同位素。其中壽命最長的有鈽-244(半衰期為8080萬年)、鈽-242(半衰期為373300年)及鈽-239(半衰期為24110年)。其餘的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都低於7000年。鈽也有八種亞穩態,但狀態並不穩定、半衰期都不超過一秒。
鈽的同位素的質量數範圍從228到247不等。其中質量數低於鈽-244(最穩定的同位素)的同位素,主要的衰變方式是自發裂變和α衰變,衰變產物通常生成鈾(92個質子)和鎿(93個質子)的同位素(忽略裂變過程產生之二子核的大範圍)。質量數大於鈽-244的同位素則以β衰變為主要衰變方式,衰變產物多為鎇(95個質子)。鈽-241是鎿衰變系的母同位素,透過β粒子或電子放射衰變成鎇-241。
鈽-238和鈽-239是最普遍的人造同位素。鈽-239是使用鈾(U)和中子(n),並以鎿(Np)作為中間體,產生β衰變(β),透過下列反應合成:
鈾-235裂變中的中子被鈾-238原子核俘獲、形成鈾-239;β衰變將一個中子轉變成質子,形成鎿-239(半衰期為2.36日),另一次β衰變則形成鈽-239[18]。合金管工程的學者曾在1940年推導出此反應式。
鈽-238是以氘核(D,重氫的原子核)撞擊鈾-238,透過下列反應合成:
在此反應過程中,一個氘核撞擊鈾-238,生成兩個中子和鎿-238;鎿-238再發射負β粒子、產生自發衰變,形成鈽-238。
衰變熱與裂變性質
鈽同位素會發生放射性衰變,釋放出衰變熱。不同的同位素,單位質量所釋出的熱量也有所差異。衰變熱的單位通常以“瓦特/公斤”或“毫瓦特/公克”計。所有同位素在衰變時都會釋放出微弱的伽馬射線。
混合物與化學性質
室溫時,純鈽金屬是銀灰色、但因氧化而鏽蝕[7]。鈽在水溶液中形成四種離子氧化態:
Pu(III) — Pu3+(藍紫色)
Pu(IV) — Pu4+(黃棕色)
Pu(V) — PuO2+(粉紅色)
Pu(VI) — PuO22+(粉桔色)
Pu(VII) — PuO53−(綠色)–七價離子較稀有
鈽溶液所呈現的顏色決定於氧化態和酸陰離子的性質。鈽的酸陰離子種類影響了錯合(原子與中心原子結合)的程度。
套用
核子彈
同位素鈽-239是核武器中最重要的裂變成分。將鈽核置入反射體(質量數大的物質的反射層)中,能使逃逸的中子再反射回彈心,減少中子的損失,進而降低鈽達到臨界質量的標準量:從原需16公斤的鈽,可減少至10公斤,即一個直徑約10公分的球體的量。它的臨界質量約僅有鈾-235的三分之一。
曼哈頓計畫期間製造的“胖子核子彈”型鈽彈,為了達到極高的密度而選擇使用易爆炸、壓縮的鈽,再結合中心中子源,以刺激反應進行、提高反應效率。因此,鈽彈只需6.2公斤鈽便可達到爆炸當量,相當於2萬噸的三硝基甲苯(TNT)(參見核武器設計)。在理想假設中,僅僅4公斤的鈽原料(甚至更少),只要搭配複雜的裝配設計,就可製造出一個核子彈。
核廢料
一般輕水反應堆所產生的核廢料中含有鈽,但為鈽-242、鈽-239和鈽-238的混合物。它的濃度不足以製作成核武器,不過可以改用作一次性的混氧燃料(MOX fuel)。在反應堆中以慢速熱中子放射線照射鈽時,會偶然發生中子俘獲,而增加鈽-242和鈽-240的量。因此反應進行到第二輪之後,鈽只能和快中子反應堆反應、消耗。在反應器中沒有快中子時(普遍情況下),剩餘的鈽通常會被遺棄,形成壽命長、處理棘手的核廢料成分。
能源與熱源
同位素鈽-238的半衰期為87.74年。它會放出大量熱能,伴隨著低能的伽馬和自發裂變射線/粒子。它是α輻射體,同時具有高輻射能及低穿透性,故僅需低度防護措施。單一紙張就可以抵擋鈽-238所放射出的α粒子;同時,每公斤的鈽-238可產生約570瓦特熱能。以上特性使鈽-238適宜用於製作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