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鈀催化二氧化碳與1,3-丁二烯反應選擇性的調控研究》是依託大連理工大學,由馮秀娟擔任醒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鈀催化二氧化碳與1,3-丁二烯反應選擇性的調控研究
- 依託單位:大連理工大學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馮秀娟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多的碳源,也是地球上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其活化與轉化、資源化利用,已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隨著國內一批千萬噸煉油項目陸續在撫順、天津、青島等地建成投產,1,3-丁二烯的生產能力將達到250萬噸/年,而實際需求約160萬噸/年,將出現供大於求的局面。因此,開發1,3-丁二烯的新利用途徑,具有現實意義。本項目擬研究鈀催化的二氧化碳與1,3-丁二烯的可控調聚合反應,解決該反應選擇性差的科學問題,按目的要求選擇性地合成鏈狀羧酸酯和環狀δ-內酯,進而獲得高級脂肪酸、醇及聚酯高分子,實現二氧化碳的資源化和1,3-丁二烯的高附加值化。
結題摘要
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多的碳源,也是地球上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其活化與轉化、資源化利用,已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隨著國內一批千萬噸煉油項目陸續在撫順、天津、青島等地建成投產,1,3-丁二烯的生產能力將達到250萬噸/年,而實際需求約160萬噸/年,將出現供大於求的局面。因此,開發1,3-丁二烯的新利用途徑,具有現實意義。本項目首先以三苯基膦為母體結構,通過在苯環鄰位引入環狀仲胺基團,合成了一系列穩定的新型P,N-配體L1–L7,並將其套用於鈀催化1,3-丁二烯與CO2的反應。研究結果表明,4-(2-(二苯基膦)苯基)嗎啉(L2)/Pd2(dba)3是選擇性合成δ-內酯2的最佳催化劑體系。在最佳化的反應條件下,δ-內酯2的收率和選擇性分別達到60%和79%,從而首次實現將三芳基膦配體套用於高選擇性合成δ-內酯2。由配體1-(2-(二苯基膦)苯基)哌啶(L1)及L2合成的鈀配合物C1和C2的單晶結構表明,新製備的膦配體具有P,N-雙齒配位特性。其次,本項目研究了自由基引發劑和有機鋁化合物催化δ-內酯2的聚合反應,對催化劑用量、反應時間以及溫度進行了考察,使用紅外波譜及氫核磁共振波譜對聚合物結構進行了表征。結果表明,使用三異丙醇鋁催化,單體與催化劑摩爾比為200:1,在80 ºC反應24小時,可以得到分子量1.15萬,分散係數2.01的雙鍵聚合高分子聚合物。最後,本項目設計合成了兩種可嫁接於介孔材料SBA-15內表面的新型P,N-雙齒配體11和12,通過交換配體的方式製備了Ph-SBA-15-S-DPPM-Pd和Ph-SBA-15-N-DPPM-Pd兩種負載鈀催化劑,並採用UV、XRD、BET、SEM和TEM等分析手段對製備的兩種SBA-15負載鈀催化劑進行了詳細的表征。結果表明,改性後的介孔材料以及製備的兩種SBA-15負載鈀催化劑仍保持了介孔材料的二維六方結構,只是孔徑、比表面積和孔容有所降低。將這兩種負載鈀催化劑套用於1,3-丁二烯與CO2的調聚反應中,並通過對反應條件的最佳化,結果發現:Ph-SBA-15-S-DPPM-Pd對調聚反應沒有催化活性,而Ph-SBA-15-N-DPPM-Pd對調聚反應也只有較低的催化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