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台水庫(長江支流華陽河支流)

釣魚台水庫(長江支流華陽河支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釣魚台水庫,座落在二郎河上游的陳漢山區,是宿松縣唯一的大(二)型水庫。這裡山高水低,河流短促,匯流歷時短,年均降雨量1360毫米,逕流深710毫米,年均產水量8875萬立米。該庫集水面積120平方公里,總庫容量1.079億立方米,屬大(二)型水庫;是灌溉、防洪、發電、航運、養魚綜合性水庫。它由渠道與黃大口水庫下游渠道連線,構成釣黃灌區,修改的設計灌溉面積16.4萬畝,目前實際灌溉12萬畝。高涵出口處建有水力發電站,有75千瓦、500千瓦、630千瓦發電機組各1台,並聯運行,納入華東電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釣魚台水庫
  • 地理位置:安徽省宿松縣陳漢鄉
釣魚台水庫,座落在二郎河上游的陳漢山區,是宿松縣唯一的大(二)型水庫。這裡山高水低,河流短促,匯流歷時短,年均降雨量1360毫米,逕流深710毫米,年均產水量8875萬立米。該庫集水面積120平方公里,總庫容量1.079億立方米,屬大(二)型水庫;是灌溉、防洪、發電、航運、養魚綜合性水庫。它由渠道與黃大口水庫下游渠道連線,構成釣黃灌區,修改的設計灌溉面積16.4萬畝,目前實際灌溉12萬畝。高涵出口處建有水力發電站,有75千瓦、500千瓦、630千瓦發電機組各1台,並聯運行,納入華東電網。
施工過程 1956年春,縣水利規劃組確定庫址,1958年始拆陳漢溝集鎮及苗竹嘴、宛家河、楊碼頭、官堰頭、下官堰、大河岸、齊家畈、曹家河、陳家老屋、官腳下、口上屋、塘岸上、黃泥螃、月山、梅家腰等自然村莊,拆遷房屋6696間,遷移居民1686戶、6424人。淹沒水田3116畝、旱地230畝。
1958年10月縣委成立釣魚台水庫工程指揮部,動員全縣(復興除外)5900民工,日夜搶築釣魚台水庫大壩。當時採取邊施工邊設計邊修改的方法,次年底大壩合壠,至1960年底,完成41萬土石方。建大壩粘土心牆,頂部高程73米,打通了90米長的高隧洞,開挖了臨時溢洪道。
1961年~1972年,大壩繼續加高培厚,對部分心牆土進行翻工。按設計標準,完成了副壩、護坡、倒濾層、防浪牆等工程,完成土石方34萬立米。
1976年進行水庫脫險工程,大壩頂長225米,頂寬5.3米,上游壩坡1∶2.5~1∶3,在70米高程以上用塊石護坡,下游壩坡1∶2.25~1∶3,70.8米高程下為倒濾體。大壩高100.12米,粘心牆增高到99.8米(心牆底寬30米,頂寬1米),防浪牆增高到101.2米,牆頂寬0.5米。
在建大壩的同時,先後完成了如下配套工程: 正常溢洪道 1960年在大壩東挖了一條臨時溢洪道,底部高程78.5米,底寬33米,1970年起,按曲線型溢流堰型式進行加高,溢洪道斷面為複式。90米高程設有7孔閘門,93米高程處設有4孔,99.5米高程建有人行道,102米高程設有啟閉機台,裝有7台10噸電動螺桿啟閉機。1973年竣工,5月7日溢洪。下游消能方式為差動式挑流鼻坎消能池,消能效果良好。
非常溢洪道 1976年,根據省水庫脫險會議精神而決定修建。按500年一遇設計,1000年一遇校核。進口寬44米,出口寬32米,底部高程90米,壩頂92米,在進口15米處的自潰壩壩頂高程96.21米。交通橋1979年設計施工,投資5萬元,4月中旬倒塌。次年9月續建,1981年12月竣工。全長60米,寬5米,橋面高程102.7米,拱腳高程97.3米。
副壩 位於正常溢洪道和非常溢洪道之間,1970年挑築,全長110米。1976年加固,壩頂高程100.2米,頂寬7~12米。
高隧洞 即灌溉涵洞,長90米,1959年9月施工,次年2月通水。後經過多次改建,現為灌溉、發電兩用隧洞,內設壓力水管,內徑1.6米,長80米,進口有一道平面鋼閘門,裝有兩台10噸手搖螺桿啟閉機,出口有三通壓力管,分別與75千瓦、500千瓦、630千瓦水輸機相連,有閘閥控制。 低隧洞 在正常溢洪道與高隧洞之間,高程62.3米,長110米,內徑1.2米。1970年施工,1972年2月通水,1980年經修建,裝有斜臥式20噸電動啟閉機。
輔助設施:如滲流觀測、位移觀測、浸潤線繞流觀測、水位觀測、電站(見電力章)、庫區綠化等設施,1960年至1982年先後完工。
據1982年統計,水庫從修建到竣工,經歷了24年時間,共完成土石方520萬方,開石26.33萬方,砌石6萬方,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0.8萬方。使用經費1036萬元,國家投資353.78萬元,民眾自籌682.32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