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懸鉤子

針刺懸鉤子

針刺懸鉤子(學名:Rubus pungens Camb.)是薔薇科,懸鉤子屬的落葉灌木,莖直立、具腺毛,葉互生,邊緣鋸齒,有葉柄;托葉與葉柄合生,不分裂,宿存,離生,較寬大,花兩性,聚傘狀花序、花萼;萼片直立或反折,果時宿存;花瓣稀缺,白色或紅色;雄蕊多數,心皮多數,有時僅數枚,果實為由小核果集生於花托上而成聚合果,種子下垂,種皮膜質,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產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西藏。生山坡林下、林緣或河邊,海拔2200-3300米。克什米爾地區、印度西北部、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北部和日本、朝鮮也有分布。根供藥用,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之效。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培技術,主要價值,分類研究,

形態特徵

匍匐灌木,高達3米;枝圓柱形,幼時被柔毛,老時脫落,常具較稠密的直立針刺。
小葉常5-7枚,稀3或9枚,卵形、三角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5厘米,寬1-3厘米,頂端急尖至短漸尖,頂生小葉常漸尖,基部圓形至近心形,上面疏生柔毛,下面有柔毛或僅在脈上有柔毛,邊緣具尖銳重鋸齒或缺刻狀重鋸齒,頂生小葉常羽狀分裂;葉柄長(2)3-6厘米,頂生小葉柄長0.5-1厘米,側生小葉近無柄,與葉軸均有柔毛或近無毛,並有稀疏小刺和腺毛;托葉小,線形,有柔毛。
花單生或2-4朵成傘房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梗長2-3厘米,有柔毛和小針刺,或有疏腺毛;花直徑1-2厘米;花萼外面具柔毛和腺毛,密被直立針刺;萼筒半球形;萼片披針形或三角披針形,長達1.5厘米,頂端長漸尖,在花果時均直立,稀反折;花瓣長圓形、倒卵形或近圓形,白色,基部具爪,比萼片短;雄蕊多數,直立,長短不等,花絲近基部稍寬扁;雌蕊多數,花柱無毛或基部具疏柔毛,子房有柔毛或近無毛。果實近球形,紅色,直徑1-1.5厘米,具柔毛或近無毛;核卵球形,長2-3毫米,有明顯皺紋。花期4-5月,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2200-3300米的山坡林下、林緣或河邊。

分布範圍

分布於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西藏。克什米爾地區、印度西北部、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北部和日本、朝鮮也有分布。

栽培技術

整地
整地是指翻耕鬆土、清除雜草、平整土地和施肥。施肥以底肥為主,施用量可視土壤肥沃程度而定。正常情況下,每公頃施有機肥10"8'噸-200噸,翻人土中。定植前30天-45天內施加磷肥,用量每公頃180公斤-240公斤,鉀肥每公頃120公斤,耙人土內。對酸性土施石灰,可得到很好改善。栽培時問春季和秋季都可。春季裁最好選在4月初。秋季最好在枝條生長停止時進行,也就是霜降到來之前。懸鉤子栽植的行距為2.5米-3米,株距為0-5米-0.75米,如果種苗充足也可降為0.25米-0.35米生長結果表明,株距05米-0.75米,需要3年-4年懸鉤子完全占滿行間f若株距0.25米-0.35米,則第二年就能占浦行問,並且在第三年可結果收穫。
培育
1.撫育主要是鬆土和鋤草。春季要進行一次行間鬆土和行內的鋤草管理夏季根據土壤的板結程度和雜草生長情況進行整地,通常情況下,要在收果前捕2次-3次行內和行間鬆土。果實採收後要進行1次鬆土和2次中耕管理,因為在漿果採收過程中行間土壤嚴重踏實,雜草叢生,所以要進行鬆土和中耕。夏初季節要清除衰弱和損傷的部分根櫱,去掉多餘枝條以防過密。還要剪除已結過果的兩年生枝條,這項工作必須在收果後立即剪除,同時把多餘的、折斷的和有病的一年生枝條全部剪除。2扶縛。扶縛也是懸鉤子田問管理的重要內容。扶縛就是利用支架將懸鉤子莖幹直立,避免結果後嚴重壓彎,通過扶縛可有效地提高果實質量和產量。
採收
採摘懸鉤子要適時進行,切不可超前也不可拖後。一般在成熟後的一二天採收。漿果採摘要帶果托和部分果柄。採收的漿果最好保存在接近0:C的冰櫃里,相對濕度在90左右,在這樣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可保藏1周左右。利用冷庫等冷藏設施可選到長期保存漿果的目的。

主要價值

根(倒扎龍):辛、微苦,涼。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用於腰痛,帶下病,瘰癧,黃水瘡。

分類研究

Hook. f.發表 R. horridulus Hook. f. Fl. Brit. Ind. 2:341. 1878.據原始記載產於不丹。Hara 在 Journ. Jap. Bot. 47(5): 140. 1972將此種歸併作為R. pungens Camb.的變種,其分布自喜馬拉雅山脈至緬甸北部、中國中部及北部並東到日本和朝鮮。據形態特徵,此種和針刺懸鉤子很相近,惟花紫紅色,作為針刺懸鉤子的變種是合理的。尚未見到標本,故暫志於此。
針刺懸鉤子分布區廣,自克什米爾地區經中國到日本。變異性強,無論是莖和花萼上針刺的數量,花瓣比萼片之長短,腺毛之有無以及小葉的數目和大小等諸症狀,均不穩定。Hara 在 Journ. Jap. Bot. 47(5): 141. 1972中, 也已作了說明,並指出這類群植物在中國變異更大。根據對中國這群植物形態和地理的研究,初步觀察到變異的規律性。從西藏東南部和雲南西北部地區的標本觀察,莖和花萼上具較密針刺,花枝、葉柄和花萼上均有明顯腺毛,但至四川、甘肅及陝西某些地區發生分化,兼有多刺和少刺、腺毛較多和較少的類型,由此往東向東北部延伸,莖和花萼上針刺逐漸減少,腺毛也逐漸稀少。花瓣長短也不很穩定,如南川金佛山的同類植物,其花萼上針刺稍多,但花瓣與萼片幾等長(如熊濟華90854號)或花瓣長於萼片(如熊濟華90507號)。雖有上述種種變異,但其界限不易劃分,僅可作為劃分變種的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