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感應是指機體接受針刺時局部出現的酸、脹、重、麻或觸電樣的感覺。
不同針刺感應的出現,和患者的體質、病種、針刺的部位以及刺激量的大小有關。凡進行針刺治療,一般均要求有適當的針刺感應,才能獲得預期的療效。至於針刺感應的強弱,則應視具體情況而定,通常臨床上所說的“得氣”,主要是指“針刺感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針刺感應
- 外文名:Needling Sensation Response
- 又稱:得氣、氣至、針感
- 定義:機體接受針刺時局部出現的感覺
- 臨床意義:推測人體正氣盛衰等
- 所屬學科:針灸學
針刺感應是指機體接受針刺時局部出現的酸、脹、重、麻或觸電樣的感覺。
不同針刺感應的出現,和患者的體質、病種、針刺的部位以及刺激量的大小有關。凡進行針刺治療,一般均要求有適當的針刺感應,才能獲得預期的療效。至於針刺感應的強弱,則應視具體情況而定,通常臨床上所說的“得氣”,主要是指“針刺感應”。
針刺感應是指機體接受針刺時局部出現的酸、脹、重、麻或觸電樣的感覺。不同針刺感應的出現,和患者的體質、病種、針刺的部位以及刺激量的大小有關。凡進行針刺治療...
針刺麻醉療法,又稱“針刺經絡穴位麻醉療法”,簡稱“針麻療法”。它是根據經絡理論,按手術要求循經取穴,辯證運用針刺手法的一種麻醉方法,具有手術時病人完全清醒,術...
複式針刺手法,宋代以後,不少針灸家還提出了豐富多采的複式針刺手法。...... 中、深三層逐漸加深以尋找最佳針刺感應,或加大刺激量以增強得氣感,如龜入土探穴四方...
行針手法是指進針後,用刺手在針上進行各種操作手法,可促使得氣和提高針刺治療效果,有基本手法與輔助手法之別,基本手法包括提插法和捻轉法,輔助手法有循法、彈...
毫針療法,又稱“體針療法”,是以毫針為針刺工具,通過在人體十四經絡上的腧穴施行一定的操作方法,以通調營衛氣血,調整經絡、臟腑功能而治療相關疾病的一種方法。...
行針亦名運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後,為了使之得氣,調節針感以及進行補瀉而實施的各種針刺手法。...
是針刺入腧穴先行針待氣至後,留置一定時間,在留針時間反覆運針,稱為動留針法,亦稱間歇行針法。本法的作用,在於增強針刺感應,達到補虛瀉實的目的。此外,臨床用於...
針灸學術語,這裡所謂的氣指經氣而言,即針下的得氣感應。氣至病所是指通過一定的手法,使這種針刺感應向著病所方向擴延和傳布,最終達到病變部位。它是行氣的主要...
其目的在於促使和加強針刺感應。習慣上,在進針前用左手按壓腧穴以助右手進針的指切法,以及出針後按壓腧穴以防出血的捫法,也歸屬於此。②對毫針施行的輔助手法...
刺灸學金針賦針法下針十四法調氣與運氣法飛經走氣四法治病八法 《金針賦》是一篇專論針法的著作,為明初針灸學家徐鳳所寫。 《金針賦》共分九節,內容以針刺...
針刺手法分類名,與基本手法相對而言。系指針刺操作過程所套用的一些配合手法,用於確定穴位,幫助進出針,調節針刺感應。如爪切、循攝、彈動、刮柄、捫按等。《素問...
“氣滑即出疾”是《內經》中關於留針內容的描述,指對“王公大人”之人的留針原則,因其為食“膏梁菽藿之味”之人,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慓悍滑利,針刺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