釒廣村

釒廣村

釒廣村(gong cun),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十六里河街道辦事處東南10公里,東與港溝街道辦事處黑龍峪村毗鄰,北與歷下區龍洞村相接。全村耕地面積120公頃,荒山600公頃,人口2500人。

釒廣,舊讀gong,簡化漢字後,該字取消,村名標為礦村(地圖示注均為礦村),但依照傳統依舊讀gong。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釒廣村
  • 地理位置: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十六里河街道辦事處東南10公里
  • 耕地面積:120公頃
  • 荒山:600公頃
歷史,遺址,東佛峪古般若寺遺址,白雲觀,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歷史

明末清初, 釒廣村有位名懷晉的舉人隱居於此,教化當地百姓,深受村民愛戴。懷晉精通《易經》,著有《易經輯要》傳世。死後葬於村東南1000米拉塌嶺下。傳此墓為其次子懷世昌耗時6年,走遍大小群山,檢尋石料,親自堆砌而成。墓座北朝南,四面環山,長寬各6米,高1.1米。正面鑲嵌石碑,上書“清故處士懷公暨妣房氏墓”。墓前有清碑3通。其中清康熙賜“龍鳳碑”,題“惟孝能格”;歷城韓道隆立臥碑,題“一門節孝”;山東承宣布政使司衛既齊贈臥碑,題“攀柏永懷”,今存墓前,碑文清晰可見。墓頂有古側柏6株,樹齡400餘年。墓東有祠堂1座。墓兩側另有墓3座,系其子孫之墓。墓西南山腰處有南泉一眼。懷晉墓是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

東佛峪古般若寺遺址

建於隋文帝時期。寺廟依山而建,以山根為牆,這在我國的寺院群中並不多見。寺院南北狹長,有一高數米的摩崖,崖頂外伸,狀如重檐,形成天然的披廈。崖上刻有隋唐風格的雕像20餘尊和歷代名人摩崖題記30餘則。摩崖下 存有一座清代木牌坊,上書“佛峪勝境”,造工精細別致,保存十分完好。寺前牌坊旁邊有長20餘米的廊亭,站在亭中,可遙望寺院對面山林深處的觀音殿,綠樹古殿,意境飄渺。出般若寺往東,沿著陡直石階登上峰頂,便是禹王台,又稱靈台或釣魚台。立於台上,俯視可見幽曲的山澗和眾多峪底山洞,仰望可見群峰兀立和無數石砌寶塔。夏秋季節,從般若寺舉目北望,可見懸崖上山泉隙流,匯成一條條瀑布,懸流十餘丈,寒冬臘月,冰簾垂掛。水流沿石階三迭而下,匯成西潭,俗稱“林汲泉”,為濟南72名泉之一。般若寺遺址內外有三大名泉。第一“露華泉”,位於般若寺內,修有泉池蓄水,舊時專供僧人居士飲用;第二“茶壺泉”,在西山坡林深處,泉眼細如壺嘴,俗稱“壺嘴泉”;第三“林汲泉”,在瀑布下面,四面高山,古柏蒼翠,流水有聲,匯集成潭。

白雲觀

釒廣村有一座建於唐貞觀年間的白雲觀,傳說是當時全國第三處白雲觀,有三大殿、六配殿組合而成,前設鐘鼓二樓。現存三清殿一座,系區級重點保護單位。院內有雌雄異株銀杏樹,植於唐僖宗光啟元年(885年),樹齡1300多年,樹冠成平頂形,直徑達22米,樹高達24米,主幹高6.5米,直徑161厘米,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39.90畝(其中:田0.00畝,地439.90畝),人均耕地0.7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穀子黃豆等作物;擁有林地5000餘畝;水面面積20.00畝,其中養殖面積0.00畝;其他面積5000餘畝。

基礎設施

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全村有37戶通自來水,有3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有37戶通電,有3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1.08%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4戶(分別占總數的43.24%和37.84%)。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已經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公里。全村共擁有農用車1輛,拖拉機7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5戶;建有小水窖0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0.00畝。
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農村經濟總收入55.8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5.30萬元,占總收入的79.75%;畜牧業收入3.00萬元,占總收入的5.2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00頭,肉牛22頭,肉羊230頭);林業收入4.00萬元,占總收入的7.04%;第二、三產業收入3.00萬元,占總收入的5.28%;工資性收入1.00萬元,占總收入的1.76%。農民人均純收入2,057.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人(占勞動力的1.64 %),在省內務工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包穀和洋芋,主要銷售往本市。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7.54%。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藠頭 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產業。該村無企業,無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7戶,共鄉村人口175人,其中男性83人,女性92人。其中農業人口175人,勞動力122人。該村以彝族為主,其中彝族174人,苗族 1人。
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75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100%;享受低保7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馬者哨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公里,距離馬者哨衛生院10公里。該村在建公廁1座,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和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4戶,占農戶總數的10.81%。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果口國小,中學生就讀到開遠市第七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 公里,距離中學1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2人,其中小學生11人,中學生1人。
該村未建有文化活動室、圖書室、業餘文娛宣傳隊。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政務和財務,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6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200個(勞均2個)。年末集體無收入收益,無有固定資產,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主要以黑板報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支部1個,黨員總數3人,黨員中男黨員3人,女黨員0人。該村黨小組2004年被評為馬者哨鄉先進基層黨支部。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團員12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發展核桃產業過程中缺少必要的資金和管理技術。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大力發展核桃產業,認真管理,爭取3至5年取得經濟效益。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1773元增加到1995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