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場鄉

金龍場鄉

金龍場鄉俗稱“駝子店”,因明末清初建古廟金龍寺而得名,位於四川梓潼縣西北部,東鄰雙板鄉,南至黎雅鎮,西接江油市戰旗鄉、新興鄉,北與江油市東安鄉接壤,幅員面積46平方公里,小永路從南至北縱穿而過,與寶成鐵路相距16公里,竹編歷史悠久而享譽“竹編之鄉”美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龍場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
  • 下轄地區:13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0816
  • 面積:46平方公里
  • 人口:12495
  • 車牌代碼:川B
鄉鎮介紹,鄉鎮建設,特色產業,水利建設,鄉鎮重建,供木措施,地理位置,

鄉鎮介紹

全鄉總耕地面積17209畝,轄13個行政村,91個農業合作社,3862戶,總人口 1249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21人)。外出務工3280人,收入1300萬元,2006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919萬元,工業總產值實現651萬元,農業總產值實現50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010元
該鄉屬丘陵地帶,森林覆蓋率80%,年平均期溫17.5攝氏度,降雨量800至1000毫米,有塘堰1281口,小二型水庫(高洪、柏楊、松花)3處,小一型水庫(跳蹬河)1處,常年蓄水量450萬立方米,提灌站8處,裝機容量825千瓦.

鄉鎮建設

該鄉種植業主要有:水稻、小麥、玉米、油菜、西瓜、海椒、苧麻、水果、藥材等, 養殖業以豬、牛為主,兼養水產、羊、兔、小家禽等。
蠶桑業蠶桑業
該鄉有金龍場和龍鳳場兩處集貿中心。金龍場常住人口1300餘人,主街道寬8米,長1050米,均為水泥路面,背街長600米,為柏油路面,場鎮路燈、自來水、電話、有線電視等基礎設施齊備。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小靈通網路覆蓋全鄉,龍鳳場常住人口400餘人,基礎設施齊備,集市貿易交易活躍。
該鄉有國小1所,教學班47個,在校學生1195人,教職工57人,衛生院一所,村級衛生站12個,專職醫務人員31人,信用社存款餘額1480萬元,貸款餘額736萬元,獸防站畜禽防疫服務體系健全,
該鄉2007年發展思路是緊緊圍繞“產業調整富民,資源開發強鄉”總體發展思路,充分挖掘鄉域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潛力,大力實施“田制種,地栽麻,水產魚,圈養豬,閒竹編,忙特色”六業並進發展戰略,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切實搞好以水利、交通、有線電視、沼氣池等十大惠民行動,大力改善農村經濟發展環境,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切實轉變鄉村幹部工作作風,以安全、社會綜合治理工作為重點,努力維護農村穩定,積極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特色產業

以蠶桑產業為支撐,統籌產業布局加快蠶桑產業基地建設。圍繞建“四川蠶桑第一鎮”這個品牌項目,加快土地流轉,加強培育大戶,實現規模化經營,提高桑葉的使用率,壯大養蠶規模;在 農民自願的情況下逐步把土地向懂技術、會管理的能手集中,實現規模效益;積極探索“反租倒包”的有效形式,把農民變成產業工人;加強新技術推廣,以龍騰公司為依託,走“公司園區農戶”的體制,以科技推廣為支撐,在抓龍頭、建基地、創品牌上做文章,建“蠶桑產業化科技示範園”,實現企業支持力度最大、農民積極性最高、勞動面最廣、見效最快、經濟效益最好的目的;金龍場鄉現有桑樹17000萬株,11000畝,到2010年,金龍場鄉新栽桑樹10000畝,栽桑2000萬株,使養蠶規模達到4萬張,農民蠶業收入過4500萬元,蠶業行業收入達到1.5億元。努力發展龍頭企業,推進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的發展。加強政策扶貧和資金支持,積極探索蠶桑產業化的發展資金;蠶桑產業走好“公司園區農戶”的路子,建立企業和農民更加緊密的關係,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達到以蠶養企,以企業促進蠶桑業全面發展的效果。充分利用金龍場鄉農產品資源優勢,通過招商引資和對上爭取,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和行銷業,使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帶動農戶的比例達到60%以上。積極推進“支部協會”工作,充分利用黨支部的政治影響力,建立“幹部長期受教育,農民長期得實惠”的長效機制,壯大產業,達到合理相加、互動共振、加快發展、增收富民的目的。金龍場鄉重點抓好支部加蠶桑產業協會,到2010年,覆蓋面達到100%。積極發展蠶桑觀光農業。充分利用打造“四川蠶桑第一鎮”的知名度和桑園的特有的自然風光,發展蠶桑休閒旅遊業。
金龍場鄉水利資源金龍場鄉水利資源

水利建設

2008年3月1日,梓潼縣金龍場鄉海棠村老橋河橋頭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海 棠村1社宋仕發等 近20位村民挑的挑、挖的挖,忙得不亦樂乎,計畫將原來的石河堰增高1米,通過增加蓄水使海棠1社2008年發展水稻制種、海椒、西瓜等生產用水再無後顧之憂,2008年工程已接近尾聲,成為金龍場鄉渠道歲修的亮點之一。 據了解,金龍場鄉十年九旱,生產用水較為困難,為此金龍場鄉將渠道歲修納入單項工作重點考核,動員各村抓住春節前後勞動力較為集中的時機認真組織渠道歲修。海棠村無法從金龍場鄉四大水庫提水,新一屆“兩委”就在扎石河堰增加蓄水、以經營權換開發資金新修蓄水工程上下功夫,繼2007年在長河堰吸引投資19萬元建大型蓄水工程後,2008年又計畫在海棠2社一小峽溝新修蓄水工程,2008年已有3位有志之士計畫投資;松花村投資1萬餘元集中硬化松花水庫200米渠系;八一村3社從大年初六就開始修補放水渠,2008年已整修春灌渠系4000餘米。
領導視察領導視察
2008年,金龍場鄉11個村已總計投工投勞8000餘個,投入資金10萬餘元,相繼整治、疏通了鯉魚石、高洪等提水主渠近11公里。

鄉鎮重建

5.12地震使金龍場鄉農村住房遭受毀滅性打擊,全鄉房屋倒塌247戶1184間,嚴重受損1399戶6106間,輕微受損1727戶10456間,受損面達95%以上,針對災後重建面臨面廣、量大、時間緊、任務重的嚴峻形勢,金龍場鄉黨委、政府立足鄉情,在破解“材料運輸難”、“建材購買難”、“資金籌措難”、“幹部監管難”、“科學規劃難”上苦下工夫,積極引導受災民眾主動參與災後重建,有效推進了全鄉災後重建工作順利進行。
破解“材料運輸難”
震後金龍場鄉通村通社道路狀況較差,全鄉各類貨運車輛僅有22輛,遠遠不能滿足全鄉運輸需要,由於災後重建建材運輸量特大,現有的交通條件和運輸車輛遠遠不能滿足民眾重建家園,對此,金龍場鄉組織民眾及時整修鄉村社道路,金龍村支部書記蘇珍紅、海棠村三社社長梁志菊等幹部主動與負責鄉國小危房拆除的老闆協商,免費拉運建築垃圾填運道路,同時由各村動員有一定經濟基礎和駕駛技術的民眾踴躍購買運輸車輛,全鄉震後總計維修鄉村道路11.5公里,投入100多萬元購買大中型貨車2輛,中小型貨運車輛11輛,有效緩解了災後運輸的“頸瓶”。
破解“建材購買難”
由於災後重建紅磚、沙石、水泥、鋼筋、預製板建材需求量特大,特別是紅磚缺口在700萬以上,僅靠金龍場鄉磚廠供磚遠遠不足,使不少民眾災後重建“無米下鍋”,遲遲不敢動手,對此,金龍場鄉依託鄉內有一年產600萬磚廠優勢,積極引導幫助磚廠開足馬力加快生產,全力滿足鄉內需求,每天安排機關幹部到磚廠核實運銷金龍場鄉戶數,對金龍場鄉無法購磚的農戶由鄉村幹部到鄰近磚廠協調購買事宜,組織鄉內大中型貨車組建車隊墊資到紅磚價格便宜的遂寧、成都拉磚回鄉銷售,鄉上為他們拉運紅磚享受“綠色通道”提供相關手續,同時鄉領導主動與進駐金龍場鄉長期發展水稻制種的南充盛裕種業有限公司聯繫在南充拉運紅磚,由公司拉運種子回南充後,在南充裝載紅磚到金龍,只收紅磚成本費和運費,最大限度滿足了全鄉災後重建購磚需求。
破解“資金籌措難”
受5.12震災影響,金龍場鄉農村受損住房重建迫在眉睫,由於震後建材價格上漲過快,許多受災戶籌措資金顯得“杯水車薪”,資金需求形成了“等米下鍋”態勢,為確保受災民眾儘快完成災後重建,年底入住新居,金龍場鄉以社印發相關檔案,多次召開幹部擴大會,強化政策宣傳,召開民眾會宣傳有關補助政策,引導各村“吃透政策、用活政策、把握政策”,讓2008年重建農戶在享受政策補助上吃上“定心丸”,通過親朋好友籌措資金,同時鄉政府積極與鄉信用社、鄉郵政所等部門協調,引導民眾不等不靠,因地制宜爭取建房貸款,5.12震後全鄉累計發放建房貸款170餘萬元,2008年政策性貸款進入分戶發放階段,有效緩解了民眾災後重建資金缺口“燃眉之急”。
破解“幹部監管難”
“尊重民眾意願”是災後重建的基本原則,那么幹部在災後重建中如何才能有效調動民眾積極性,有力推動災後重建工作順利開展?金龍場鄉以機關效能活動開展為載體,圍繞災後重建重點工作在“強化責任、強化服務和引導、強化安全監管”上下工夫,實行幹部包重建戶制度,對重建戶實行工期倒排制,由每村每天專人報告本村重建進度,機關幹部每周一逐項匯報重建相關情況,每周三天時間進村入戶,鄉主要領導幹部不定時抽查到戶核實相關情況,對工作嚴重不負責待崗處理;原址重建戶由駐村鄉幹部、村社幹部現場規劃,新遷戶由村建、國土等部門現場嚴格按照相關要求把關,積極引導民眾沿公路、交通便利處選址(利於材料拉運和生產發展),對相關補助政策、占地、用材等方面要求包戶幹部全權負責提供相關服務,儘量減少中間環節;同時安全監管上嚴格程式,由鄉村幹部入戶簽定建築質量安全責任書,保證舊房拆除、新房建修等安全,由村建國土逐戶核實建築工匠相關證件和建修契約,縣下派聯村幹部實行包戶負責制度,積極協調相關戶災後重建遇到的困難,通過強化幹部服務功能確保全鄉災後重建工作有序進行,特別是秋收前的空檔時間,通過幹部務實工作,,充分調動了全鄉民眾災後重建的積極性
破解“科學規劃難”
由於落後傳統觀念等因素,不少民眾不注重災後重建規劃,為引導民眾科學規劃,金龍場鄉一方面從縣建設局領回28套新農村建設圖紙分發各村供農戶選擇,同時原址重建戶由駐村鄉幹部、村社幹部把關,新建戶由鄉國土、村建、林業現場規劃,嚴禁在農田保護區、地質災害區新建住房,沿路新建後不能影響排水溝和公路,全鄉幹部對2008年新建選址上切實做到“心中有數”,從而確保災後重建質量,與此同時,金龍場鄉在條件具備的金龍村、松花村公路旁邊新建居民點,由民眾自願報名參與,統一平整地基、統一規劃、統一建房,特別是金龍村,在離場鎮不遠處小永路旁選址新建安置點,吸引30餘戶報名參建,2008年前期準備工作一切就緒。通過破解“五難”,金龍場鄉幹部民眾災後重建熱情空前高漲,全鄉已有蘇延錫、唐育貴、劉桂珍、楊宗金、尹仲舉、王永和、蘇保興、王文海等13戶完成災後重建主體工程,已有3戶入住新居,截止2008年8月25日全鄉累計準備紅磚589.2萬匹、沙石690立方米、鋼筋45.1噸、水泥292噸、木材595根,簽定安全責任書180份,已平整地基106戶,已打地圈樑38戶,砌體完工13戶,全面竣工3戶,為順利完成全年災後重建任務打下了堅實基礎。

供木措施

為切實加強災後永久性住房建設工作,針對當前磚匹、預製板緊缺且價格居高不下的實際,金龍場鄉採取四舉措破解建材緊缺難題。截至2008年9月3日,全鄉累計準備紅磚589.2萬匹、沙石690立方米、鋼筋451噸、水泥292噸,已平整地基106戶,已打地圈樑38戶,有16戶完成主體工程,全面竣工6戶。
金龍場鄉採取分階段實施的方式,在有磚戶與無磚戶之間相互進行協調,統一先修建第一層,避開用磚高峰期。充分發揮新近購回13輛大中型運輸車輛的優勢,從成都、內江、南充等地成批組織紅磚。積極引進業主新建免燒磚廠,吸引黎雅湯清平投資20萬元,在金龍場鄉八一村2社新建300平方米、日產3萬匹免燒磚廠。點面結合,實行幹部聯戶,充分發揮各自的潛能,幫助協調解決磚、板等難題。

地理位置

金龍場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