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鵑

金鵑

金鵑(學名:Chalcites lucidus):體長15-17厘米,體重約23克,最多達50克。外形似鴿,但稍細長。嘴強,嘴峰稍向下曲。翅具10枚初級飛羽。尾長闊,呈凸尾狀,有8枚尾羽。成鳥體羽青銅綠色,尾綠色。臉白色有黑色斑紋。下體是白色,有深綠色條紋。鳥喙黑色,腳黑色。

遷徙,冬季會選擇更溫暖的南方。喜歡在樹冠的樹葉間停留和活動,掩隱在樹叢間尋找毛毛蟲吃。金鵑的口內有柔軟的厚襯裡,可以將捕捉到的毛蟲的刺吐出來。分布於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各大島嶼上。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金鵑
  • 拉丁學名:Chrysococcyx lucid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杜鵑目
  • 杜鵑科
  • 亞科杜鵑亞科
  • :金鵑屬
  • :金鵑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與年代:Gmelin, 1788
  • 英文名稱:Shining Bronze-cuckoo
  • 英文名稱:Shining Bronze Cuckoo
  • 英文名稱:Shining Bronze-Cuckoo
  • 英文名稱:Shining Cuckoo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金鵑是世界上最小的杜鵑,體長僅為15-17厘米,體重約23克,最多達50克。外形似鴿,但稍細長。嘴強,嘴峰稍向下曲。翅具10枚初級飛羽。尾長闊,呈凸尾狀,有8枚尾羽。腳短弱,具4趾,第1、4趾向後,趾不相併。成鳥體羽青銅綠色,尾綠色。臉頰白色,有黑色斑紋。下體是白色,有深綠色條紋。雌鳥羽色相似,在冠部有更深的紫色光澤,頸背、腹部有古銅色的條紋。鳥喙黑色,腳黑色。

棲息環境

棲息於開闊的森林和林緣灌叢地區,低山丘陵、草坡、山麓平原、耕地和村莊附近的樹林與灌叢中。

生活習性

金鵑在澳大利亞東部是夏候鳥,從昆士蘭州的約克角半島到南澳大利亞的艾爾半島和袋鼠島及塔斯馬尼亞,以及從北部到西南部的卡那封,從東到埃斯佩蘭斯的西澳大利亞。冬天在小巽他群島和紐幾內亞。生活在紐西蘭的金鵑在索羅門群島過冬,並從8月中旬返回紐西蘭,但直到10月才到達紐西蘭。它們分散到斯圖爾特和查塔姆群島,可到達海拔1220米的高度。
單獨或成對活動。性活躍,常不斷地在樹枝間飛來飛去。繁殖期間喜歡鳴叫,常整天鳴叫不息,通常,金鵑的鳴叫聲是 一系列重複上升的哨聲。該物種聽到的次數遠遠超過所能看到它的次數。它們喜歡在樹冠的樹葉間停留和活動,掩隱在樹叢間尋找毛毛蟲吃。金鵑選擇吃其他鳥類所避免的昆蟲,如等鱗翅目毛蟲或幼蟲最為喜食,而不是是甲蟲和瓢蟲。金鵑的口內有柔軟的厚襯裡,可以將捕捉到的毛蟲的刺吐出來。

分布範圍

金鵑是世界上生活在最南部的寄生鳥類,在紐西蘭延伸到45°S。原產地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萬那杜。遊蕩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金鵑分布圖金鵑分布圖

繁殖方式

金鵑是寄生鳥類,自己不營巢和孵卵。它們的繁殖季節與寄生物種的繁殖季節一致。金鵑進行了非常有效的選擇,並表現出很好的適應性。它們將卵產在白耳吸蜜鳥霸鶲的鳥巢中,其鳥卵呈綠色至棕色,通常與寄主鳥類的卵顏色相匹配。毫無戒心的寄主不會識別和拒絕,會將金鵑的卵和自己的一起孵化。
小金鵑的孵化期是2-3周,它們出殼後會將寄主的卵或雛鳥推出鳥巢摔死。金鵑雛鳥的羽毛和羽翼豐滿後可以出巢了,養父母仍繼續餵養小金鵑數周。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