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金鵑

翠金鵑

翠金鵑(學名:Chrysococcyx maculatus)體長約17厘米,雄鳥上體輝綠色,頭至背綴有很多棕栗色,頦和喉具黑褐色橫斑;雌鳥上體自背以下具棕色羽緣。虹膜淡紅褐色至緋紅色,眼圈緋紅色,嘴亮橙黃色,尖端黑色,腳暗褐綠色。

多常見於山區低處茂密的常綠林以及繁殖期活動于山上灌木叢間。主要以昆蟲為食物。分布於印度半島、中南半島以至蘇門答臘以及中國四川、貴州、湖北等地,為夏候鳥,在雲南和海南島為留鳥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等級,相關信息,

形態特徵

雄性成鳥:全頭、頸及上胸部、上體餘部及兩翅表面等輝綠色,具金銅色反光;翅羽被遮疊部分淡黑色,先端較呈藍色,初級飛羽內翈中央具一縱向的白色塊斑,次級飛羽內翈基部白色。尾羽綠而雜以藍色,外側尾羽具白色羽端,最外側一對各具3道不規則的白色橫斑。下體自胸以次白色而具輝銅綠色橫斑,尾下覆羽濃輝綠色,羽基段具白色橫斑。
雌性成鳥:頭頂及項棕栗色;上體餘部及翅表輝銅綠色:尾羽色稍暗,至端部更暗,最外側一對具3道白色和黑色橫斑,相鄰兩對各具黑色塊斑及寬形的黑色次端帶斑。下體白色,頦、喉處具狹形黑色橫斑和寬形的、呈輝綠的淡黑色橫斑;尾下覆羽以栗色及黑色為主,其白色變為以橫斑的形式存在。
幼鳥似雌成鳥,雄者上體輝綠色,頭上至背上帶很多棕栗色,頦和喉有黑褐色橫斑。雌者上體自背以下有棕色羽緣。
虹膜淡紅褐至排紅色,眼圈徘紅色;嘴亮橙黃色,尖端黑色;腳暗褐綠色。
大小量度:體重♂21-22g,♀23-37g;體長♂155-179mm,♀151-181mm;嘴峰♂14-17mm,♀13-16mm;翅♂99-113mm,♀99-110mm;尾♂66-75mm,♀63-77mm;跗蹠♂14-16mm,♀13-16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翠金鵑棲息於低山和山腳平原茂密的森林中,繁殖期可上到海拔近2000米的高山灌叢地帶。

生活習性

翠金鵑在中國四川、貴州、湖北為夏候鳥,雲南和海南島為留鳥。
非繁殖期通常見於山區低處茂密的常綠林。多單個或成對活動,偶爾也見2-3對覓食於高大喬大頂部茂密的枝葉間,不易發現,飛行快速而有力。鳴聲三聲一度,似吹口哨聲,由低而高。主要以昆蟲為食。特別喜吃鱗翅目幼蟲。也吃尺蠖螞蟻和其它昆蟲。偶爾也吃少量植物果實和種子。
翠金鵑是杜鵑科中羽色最艷麗的一種,在自然界可起點綴風景作用,亦屬觀賞鳥;它以蟲為食,又與其他杜鵑一樣起保護林木作用。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斯里蘭卡、泰國、越南。
翠金鵑分布圖翠金鵑分布圖
中國分布於四川、湖北、貴州、雲南、廣東、香港和海南島。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3-6月。自己不營巢和孵卵。通常將卵產於太陽鳥扇尾鶯棕腹柳鶯等雀形目鳥類巢中,由別的鳥替它代孵代育。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在中國數量不多。需保護。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相關信息

2009年,瓦屋山觀鳥大賽落下帷幕。這次大賽吸引了來自中國北京、南京、上海、成都、廣州、武漢、浙江、河南、雲南、陝西、綿陽等10多個省市觀鳥愛好者及德國、新加坡、泰國等國際鳥友12支參賽隊總計70餘位觀鳥高手。經過為期三天的激烈角逐,陝西省觀鳥隊以記錄69種鳥類奪得冠軍,而這次大賽總記錄鳥種為114種,其中珍稀鳥種翠金鵑為瓦屋山野生鳥類首次記錄。成都觀鳥會會長扎西學透露,翠金鵑是一種體型較小的亮綠色杜鵑,繁殖於四川南部、湖北及貴州,但很難看到。據悉,瓦屋山觀鳥大賽為四川首次舉辦全國性觀鳥大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