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鰲玉鶇橋

金鰲玉鶇橋

在北海公園南門西側,有一座北京城內最大的古橋,這就是北海大橋,坐落在北海和中海的連線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鰲玉鶇橋
  • 拼音:jīn áo yù dōng
  • 注音:ㄐㄧㄣ ㄠˊ ㄧㄩˋ ㄉㄨㄙ
  • 地址:北海公園南門西側
詞語解釋,金鰲玉鶇橋的歷史,

詞語解釋

亦作“ 金鰲玉棟 ”。橋名。在 北京市北海和中海之間,東西向。東西兩端立兩坊,西坊題“金鰲”,東坊題“玉蝀”。原名金海橋 、御河橋 。 清楊米人《都門竹枝詞》之六:“ 金鰲玉棟畫圖開,獵獵風聲捲地回。” 柳亞子《展禮先考遺像有作》詩:“ 金鰲玉蝀萬荷花, 北海中山景物賒。”

金鰲玉鶇橋的歷史

北海和中海在元代是皇宮的太液池,太液池的西岸南部是隆福宮,北部為興聖宮(即今天的zhong 南海大院),東岸有無比輝煌的內宮,太液池中部有一個小島稱瀛洲 (今團城)。至元元年(1264年)在島上建儀天殿,明代重修後改名為承光殿,殿前方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木橋,東橋就在北海南門馬路的位置,西橋即北海大橋的前身,明朝將東橋拆掉填平,保留西邊一座木橋,明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又把木橋改為石橋,主橋長117.58米,橋寬9.48米,並在橋東西兩端各建一座木牌坊,西牌坊上書寫“金鰲”二字,東牌坊書寫“玉蝀”二字,因此這座橋又稱“金鰲玉蝀”橋。1933年又把木牌樓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牌樓,橋拱券為9孔,只有中間一孔最寬為5.74米,可以通水,其餘為裝飾孔,中孔南北兩端有皇帝親自題寫的匾聯,南側上聯為:“玉宇瓊樓天上下”,下聯為:“力壺員嶠水中央”。橫額:“銀潢作界”。北側上聯:“繡縠紋開環月珥”,下聯為:“錦瀾漪皺煥霞標”。橫額:“紫海洄瀾”。橋面兩側有玉石欄桿,遠處望去,似長虹,如玉帶,在碧水藍天和四周黃、綠色琉璃屋頂的映襯下,宛如一紙絢麗多彩的巨幅圖畫。據溥儀先生在《我的前半生》中介紹,傳說在皇宮交泰殿東側的景和門旁有一口井,井裡住著一群女鬼,要不是有塊鐵板蓋住,這群女鬼天天會出來鬧事,她們從井裡出不來就從水道跑到中海去折騰,見有人從金鰲玉蝀橋上走,就把人拉下水去,所以每隔兩年就有一人從橋上掉下水去。
解放後已經沒有皇城,從文津街上通行的車輛和行人越來越多,因橋面太窄影響交通,1956年拆掉了東、西兩端的牌樓,並把橋面向南展寬到34米,橋長增加至 220米,中間的車行道為27米,兩側的人行道為3.5米,1957年定名為北海大橋,1974年把兩側的石欄全部拆除,改成高大的鐵柵護欄。雖然改善了交通,但我們和我們的後代再也看不到造型美觀大方的古橋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