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靠椅,自然集聚,1984年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時收錄並正式命名的地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靠椅
- 羅馬字母拼寫:Jīnkàoyǐ
- 性質:歷史地名
- 省份:浙江省
金靠椅,自然集聚,1984年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時收錄並正式命名的地名。
金靠椅,自然集聚,1984年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時收錄並正式命名的地名。地名含義屋後地形似靠椅,並與對面小方山玉屏風遙相呼應,取明金靠椅。歷史沿革建村於1929年。1983年始屬獨口村,2010年12月始屬涼潭口村。1...
該椅作成海棠式,轉圈靠背,靠背板頂端作出卷書式搭腦,搭腦下方開有雲紋亮腳,扶手處則鑲有銅鍍金雙立螭紋,靠背與海棠形座面之間以瓶式立柱相連。這件靠背椅通體施藍色琺瑯釉為地,靠背板在深藍色釉上飾以斜萬字錦地紋,在錦地上再飾紅色篆體“壽”字及彩色雙螭。座面採用落堂作,中心低凹,邊沿高起,...
椅子簡介 在用材和裝飾上,硬木、雜木、彩漆描金,填漆描金、各色素漆和攢竹等做法皆有之。明清時期的靠背椅製作更加精細。在選材方面,一般選用紅木和楠木。椅子分類 根據用途可分為 1、防靜電四腳靠背椅,2、防靜電升降靠背椅,3、普通靠背椅 根據物理性能分為 1、防靜電:表面阻值10的6次方至10的9次方 2、...
明紫檀夔龍靠椅 明紫檀夔龍靠椅是一件明代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明紫檀夔龍靠椅長49厘米,寬63.5厘米,高107厘 米。
所謂“四出頭”是指椅子的“搭腦”兩端出頭,左右扶手前端出頭。其標準的式樣是後背為一塊靠背板,兩側扶手各安一根“連幫棍”。是我國明式家具中椅子造型的一種典型款式。結構圖解 圖片 歷史溯源 在大同華嚴寺藏有金代閻德源墓所出土的家具中有四出頭扶手椅,雖尚還沒有明確稱為官帽椅,但其樸拙實用的造型已形成...
三面嵌裝四段帶有炮仗洞開孔的絛環板,高束腰為台桿夾持處。足端踩在長方形高束腰台座上,台面裝藤屜,束腰上嵌裝絛環板。台面、束腰及台座四邊均鑲有鍍銅金包角。明清時期在南方還有一種類似於躺椅的轎椅,乘坐其出行,半躺半臥很舒服。如擺在室內,可放於床畔或某角落也同樣作為躺椅來用。
採用竹材製成各種椅子架體,田藤皮纏扎架作製成的各種椅子。相應的又有藤靠椅、藤圈椅、藤太師椅等品種。藤椅既透氣又有彈性,最好選擇有靠背的椅子,並且放上一個擱腳凳,讓雙腿可以平放,防止下肢缺血。圈椅 圈椅,由交椅發展而來。最明顯的特徵是圈背連著扶手,從高到低一順而下,座靠時可使人的臂膀都倚著...
上半部分與一般椅子的式樣並無多大差異,惟座面下設有一種稱謂“獨梃腿”的轉軸部分,故人體座靠時可隨意左右轉動。轉椅出現的年代並不太早,是中國家具較早吸收外來式樣的一種坐椅。搖椅 一種能前後搖晃的椅子。藤椅 採用竹材製成各種椅子架體,田藤皮纏扎架作製成的各種椅子。相應的又有藤靠椅、藤圈椅、藤...
清紅木靠椅 清紅木靠椅是一件清代文物,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清紅木靠椅長44.5厘米,寬56厘米,高76厘米。
清紅木嵌石靠背椅 清紅木嵌石靠背椅是一件清代文物,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清紅木嵌石靠背椅縱40厘米,橫48厘米,高92厘米。
能調節到頭靠椅子時的舒適度。功效 老闆們每天要處理的事情比較多,每天要不停的思考,所以,專門為老闆們難得休憩時間而打造的老闆椅就誕生了。衡量一款老闆椅是否合格的標準首先坐得舒服,好的老闆椅甚至還要腰和頭靠得舒服,其功效就是為了老闆們在思索和休息時能舒服;其次,老闆椅也是一種形象和身份的體現。
太師椅是中國家具中唯一用官職來命名的椅子,原為官家之椅,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放在皇宮、衙門內便帶官品職位的涵義,放在家庭中,也顯示出主人的地位。它最早使用於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種類似於交椅的椅具。太師椅最能體現清代家具的造型特點,它體態寬大,靠背與扶手連成一片,形成一個三扇、五扇或者是多扇的...
鼓墩又名“繡墩”,“坐墩”。因它仍保留著鼓的形狀,故名。屬於高坐具椅凳類,歷來多為木腔鼓造型,平頂微凸,弧腹中空,一般在上下彭牙上也做兩道弦紋和鼓釘,保留著蒙皮革,釘帽釘的形式。而這種圓凳一般都是女子所坐,由於愛美的女子常常在座椅上裝飾自己所繡的絲織物,在它上面覆蓋一方絲繡織物,故又...
這在當時應是十分精製的椅子了。唐代盧楞枷《六尊者像》中描繪的椅子更具代表性,它用四支鈴杵代替四足,兩側有橫棖連線,扶手前柱和椅邊柱圓雕蓮花,扶手和搭腦上拱,兩端上翹並裝飾蓮花,蓮花下垂串珠流蘇,整體造型莊重華貴。鑲金墜玉的家具在當時寺院中體現了高僧的尊貴與神聖。五代至宋,高型坐具空前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