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土生植物。根狀莖長而橫走,粗約3毫米,密被鱗片;
鱗片 披針形,長約5毫米,棕色,頂端長漸尖,邊緣全緣或偶有疏齒。葉遠生;
葉柄 的長短和粗細均變化較大,長約在2-20厘米,直徑約在0.5-2毫米範圍,禾稈色,光滑無毛。
葉片 為單葉,形態變化極大,單葉不分裂,或戟狀二至三分裂;單葉不分裂葉的形態變化亦極大,從卵圓形至長條形,長約2-20厘米,寬1-2厘米,頂端短漸尖或鈍圓,基部楔形至圓形;分裂的葉片其形態也極其多樣,常見的是戟狀二至三分裂,裂片或長或短,或較寬,或較狹,但通常都是中間裂片較長和較寬。葉片 (或裂片) 的邊緣具缺刻和加厚的軟骨質邊,通直或呈波狀。中脈和側脈兩面明顯,側脈不達葉邊;小脈不明顯。葉紙質或草質,背面通常灰白色,兩面光滑無毛。
孢子囊群 大,圓形,在葉片中脈或裂片中脈兩側各一行,著生於中脈與葉緣之間;孢子表面具刺狀突起。
生長環境 金雞腳假瘤蕨多生於海拔200-2300米處的山坡林下濕地、溪邊或岩石上。性喜陰濕環境和充足的陽光,淺生於富含腐殖質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主要分布於灰化紅黃壤和紅黃壤上,氫離子濃度10000-31630納摩/升(pH4.5-5.0)。
金雞腳假瘤蕨
分布範圍 分布於、日本、朝鮮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等;在中國分布於雲南、西藏、四川、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安徽、山東、遼寧,河南、陝西、甘肅、台灣等。
金雞腳假瘤蕨
繁殖方法 金雞腳假瘤蕨以分株或孢子殖。分株在春秋季進行,從母株橫走的根狀莖上切取帶2-3片葉的一段,栽於排水良好的苗床上培養,避免損傷新根,保持陰濕環境。待發出新芽時,降低濕度煉苗,待新葉長成後即可分盆移栽。孢子繁殖以春季溫度上升時進行為宜。但孢子成熟期因地而異,晚秋成熟的可採收後放於4℃冰櫃內貯存,新鮮孢子萌發率最高。播種用淺盆,底部放排水好的泥炭或蕨根,上用山土裝好,壓實,將孢子均勻撒布其上,將盆放入水盆中,蓋上玻璃以保持濕度和防止污染。氣溫20℃以上時1個月萌發,孢子體長成時可分栽1次,待長至3-4片葉,5-10厘米時可移植上盆。
栽培技術 金雞腳假瘤蕨的葉片厚紙質而要求中等空氣濕度,鬚根多而纖細,要求排水良好的腐殖土,般用腐殖土和細沙(2:1)的混合培養土,每年抽生葉芽少注意保護嫩芽。喜酸性,定期施用礬肥水。
主要價值 觀賞: 金雞腳假瘤蕨是典型的酸性土指示植物。葉形奇特多變,葉脈清晰,葉色翠綠,孢子囊群鮮艷,可點綴山石盆景或盆栽觀賞。
藥用: 全草入藥,性味甘;微苦、微辛;性涼;無毒。功能祛風除濕,清熱解毒。中國恩施民族用藥經驗主要用於小兒驚風,感冒咳嗽,小兒支氣管肺炎,咽喉腫痛,扁桃體炎,中暑腹痛,痢疾,腹瀉,泌尿系感染,筋骨疼痛;外用治癰癤,疔瘡,毒蛇咬傷。
化學成分: 金雞腳假瘤蕨可能主要成分為皂苷、胺基酸、黃酮、香豆素、揮髮油和油脂等化學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