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陶崑灸療術,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醫藥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陵陶崑灸療術
- 類別:傳統醫藥
歷史淵源,主要流派,
歷史淵源
灸法是經歷幾千年臨床實踐驗證有效的一種醫療方法。 遠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說。 在唐宋以前,將灸法與湯藥、針刺並列,為治病的三大法之一。 古代著名醫學家如扁鵲、倉公、仲景、華佗等都熟諳灸法,隨時運用。 孫思邈也是以這三種方法作為治病的重要手段,故在其著作中有“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的記載,三法各有特點,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金陵陶崑灸療術”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秉承古法,在繼承古代醫家治療經驗與家傳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現代人的生活特點、疾病特點,開拓創新。 不僅將傳統灸法的治療思路、灸具以及治療方法較好地留存,還在此基礎上,利用現代工藝,改進了部分灸具,增強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體驗,並通過教學的方式將灸法傳播到五湖四海、世界各地,造福更多的人。
主要流派
“金陵陶崑灸療術”重要傳承人為“南京市名中醫”君和堂灸療專家陶崑先生,1941年6月生,今年已近80歲。 陶崑出身於中醫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在祖母張凌雲、外祖父朱孝錦、父親陶傑臣、大舅朱紫珍和二舅朱紫玉薰陶下,對中醫濟世救人有了最初、最直接的認識。 1959年冬陶崑考入南京市第二期中醫學徒班,同時拜針灸名家吳知行先生為師,1965年陶崑畢業後即開始針灸診療工作。 此後在數十年的臨床生涯中,通過接受父輩和業師的教誨以及南京地區針灸大家崔學良先生的不斷指點,再加上孜孜不倦的勤奮學習,陶崑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診療風格和特色。 他根據臨床運用“太乙神針”的實踐經驗,創新了一種新的灸法——動力灸(曾用名:運動灸)。 陶崑在灸法上不斷實踐,在一些傳統的灸法和灸具上進行改革創新,不斷完善灸療操作技術,使灸法更能適應臨床的需要。 如:創新研製了新型針具——皮膚滾針,大力開展普通針刺和艾灸(隔鱉甲灸)相配合的“促排卵”技術,並在溫和灸、雀啄灸、迴旋灸的基礎上創新了螺旋灸、交錯灸和排灸,改善懸臂灸灸法、灸量、“長蛇灸”方法及襯墊物的改革創新、設計自製隔核桃眼鏡架灸的工具、自製騎竹馬灸中的木馬、溫灸器中的溫箱、自製葦管灸的葦管等等。 並根據中藥蒸氣灸的原理,設計製造了中藥蒸氣灸療儀,並獲得了專利。 陶崑在繼承家傳、傳統的施灸方法的技巧上,不斷改進、創新、豐富和規範。 把原來籠統、模糊的操作細化、量化,提出在灸法、灸勢、灸時和灸量上的要求,使艾灸的效用得到顯著提高,從而對普及灸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2015年,陶崑在君和堂成立“陶崑灸法治療工作室” 。 至今,陶崑雖年歲已高,仍堅持門診。 門診之餘陶崑將灸法理論整理成文字,著有《簡明家庭艾灸療法》,參與寫著《毫針淺刺療法》《家庭病床手冊》等著作,撰寫論文20餘篇,發表在國內、外醫學刊物上,論文曾獲國際、國內、及省、市獎項。 此外,陶崑與其工作室弟子正在整理艾灸相關醫案,集結成冊,留下珍貴資料,保護“金陵陶崑灸療術”這一傳統而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