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流概況
金陵河,清乾隆五十年(1785)《寶雞縣誌》載:“源出吳山,至隴州縣頭鎮與柴川水合南流至分界溝入縣境,又南三十五里至金陵店西折入渭。”民國十一年(1922)《寶雞縣誌》載:“源出吳山左腋,至隴縣之縣功鎮與司川水合南流至分界溝入縣境,又南入渭。”
今考,金陵河屬渭河北岸(左岸)又一較大的一級支流。發源於隴縣八渡鄉趙家山以南,於本縣新街鄉榮花樹以北2公里處入境,流經新街、雙白楊、縣功、金河等鄉鎮,穿越寶雞市區注入渭河。境內河段長55公里,流域面積427.1平方公里,河床平均比降7.4‰。多年平均徑流量6620立方米。
水利工程
蓄水工程
范家河水庫,位於上王鄉境內司川河支流范家河(渭河三級支流,金陵河二級支流)。控制流域面積18.80平方公里,年來水量346萬立方米。1980年實測總庫容111.5萬立方米,有效庫容87.5萬立方米。1969年10月動工,1974年10月竣工。投勞73萬工日,投資101.39萬元,其中國家補助25.90萬元。
壩址設於范家河出口處,壩型為粘土斜牆堆石壩,高34米,頂寬5米,頂長106米,底寬101.70米,粘土斜牆底寬41.5米。
溢洪道位於右岸基岩上。為開敞式正堰,進口寬23米。後接平流段與陡坡,末端為挑流鼻坎。總長151.25米。
放水設施為臥管涵洞,位於左岸,涵洞長186米,坡降1/300。
范家河水庫,是在邊設計、邊施工的情況下進行的。施工中,壩基結合槽未清至基岩,壩肩結合槽利用了兩岸天然水沖溝,清理不徹底,土方內凍土、乾土、石渣、草根碾壓不實,結合不良,反濾層層次不清。1971年,臥管與涵洞進口木製疊梁出現嚴重漏水;1974年7月,左壩肩出現長20米、寬4厘米橫向裂縫;同年11月,沿壩軸線方向發生長46米的滑坡段,上下錯位28厘米;1976年7月,壩體發生管涌,漏水流量最大時為每秒5立方米,沖走粘土斜牆土方約3000立方米,迎水坡有20平方米塌陷,並有縱橫裂縫數處,堆石體上部向上游傾斜。在排除險情時,知識青年張天寶被臥管旋流捲入孔口,不幸獻身。
1973年5至9月,對壩體進行碾壓處理,同年10月,對涵洞進口進行了改建整修;1976年11月至1980年5月,對大壩塌陷進行整修;1986年春,對溢洪道及臥管涵洞加固整修,此後蓄水,至此,無異常現象出現。
灌溉工程
金豐渠, 水源來自金陵河,於縣功鎮的先鋒村(林家河灣)處開口引水。1954年3月動工興建,當年受益。至1958年,修建乾渠長8公里,灌溉翟家坡、葫蘆溝、玉池、洪水溝、周家莊、牛寺廟等6個村2000餘畝農田。灌溉季節常因水源不足,實灌僅1000餘畝。1965年,因管理鬆弛,渠道失修,遂廢。
金河渠,水源來自金陵河,於縣功鎮的陳家嘴村引水,乾渠長6.5公里。1956年動工興建,1958年2月竣工。灌溉陳家嘴、安台、上河西、下河西、焦峪溝、桃園、什字、先鋒、翟家坡等九個村的農田和一處園林站果園總計2170畝。因渠道管理不善,水源不足,下游長期未能受益,實灌面積不到1100畝。
河道治理
金陵河幹流流經新街、雙白楊、縣功、金河等4個鄉鎮,於寶雞市區入渭。最大支流司川河流經上王鄉境。
1970年3月~1976年12月,上王鄉動員民眾對司川河進行治理。投勞48萬工日,挖填土石方9.6萬立方米,砌石1萬餘立方米,投資4.2萬元,其中國家補助1.2萬元。建成堤防工程17公里,增加農田1100畝,保護農田7800畝,保護人口1.1萬人。
1976年11月,金河鄉對金陵河進行治理。投資14萬元,其中國家補助8萬元,投勞31.2萬工日,挖填土石方60萬餘立方米,漿砌石0.40萬立方米,混凝土0.8萬立方米。於1977年5月建河堤4公里,增加農田280畝,保護550畝。1980年,洪水沖毀河堤3.5公里,餘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