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江上遇蓬池隱者 時於落星石上》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之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金陵江上遇蓬池隱者 時於落星石上》
- 創作年代:唐代
-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李白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簡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心愛名山游,身隨名山遠。羅浮麻姑台,此去或未返。
遇君蓬池隱,就我石上飯。空言不成歡,強笑惜日晚。
綠水向雁門,黃雲蔽龍山。嘆息兩客鳥,裴回吳越間。
共語一執手,留連夜將久。解我紫綺裘,且換金陵酒。
酒來笑復歌,興酣樂事多。水影弄月色,清光奈愁何。
明晨掛帆席,離恨滿滄波。
遇君蓬池隱,就我石上飯。空言不成歡,強笑惜日晚。
綠水向雁門,黃雲蔽龍山。嘆息兩客鳥,裴回吳越間。
共語一執手,留連夜將久。解我紫綺裘,且換金陵酒。
酒來笑復歌,興酣樂事多。水影弄月色,清光奈愁何。
明晨掛帆席,離恨滿滄波。
作品注釋
⑴《地理廣記》:開封縣有蓬池,亦曰蓬澤,故衛國之匡地。《竹書紀年》雲“梁惠王發逢忌之藪以賜民”,即此。《太平寰宇記》:蓬池,在開封府尉氏縣北五里。按《述征記》云:大梁西南九十里尉氏縣,有蓬池。阮籍詩云:“徘徊蓬池上,回顧望大梁。”即此也。隱者蓋居於其間,故因以為號。《江南通志》:落星岡,在應天府西北九里,一名落星墩,又曰落星石。《景定建康志》:落星岡,一名落星墩,在城西北九里,周回二十六里,高一十二丈。又江寧縣西五十里臨江,亦有落星岡。李白嘗於落星石以紫綺裘換酒為歡,此地也。
⑵《廣東通志》:麻姑峰,在羅浮山之南,其前有麻姑台,下有白蓮池,池水注朱明洞。《羅浮山志》:沖虛觀西南有石峰峭拔,名曰麻姑峰,旁有岩曰麻姑台。樹石清幽,其上常有彩雲白鶴,仙女集焉。晉、唐以來,人多有見之者。
⑶《景定建康志》:雁門山,在城東南六十里,周回二十里,高一百二十五丈。西連彭城山,南連大城山,北連陵山。山勢連綿,類北地雁門,故以為名。《輿地誌》云:山東北有溫泉,可以浴,飲之能治冷疾。《江南通志》:雁門山,在江寧府上元縣東南六十里。
⑷《太平寰宇記》:岩山,在昇州江寧縣南四十五里,其山岩險,故曰岩山。宋孝武改曰龍山。《六朝事跡》:雞寵山,《寰宇記》雲在城西北九里,西接落星澗,北臨棲玄塘。《輿地誌》云:雞籠山在覆舟山之西二百餘步,其狀如雞籠,因以為名。宋文帝元嘉中,改為龍山。以黑龍嘗見真武湖,此山正臨湖上,因以為名,今去縣六里。又《景定建康志》:龍山在城西南九十五里,周回二十四里,高一百二十丈,入太平州當塗縣,北有水。以其山似龍形,因以為名。
⑸木華《海賦》:“維長綃,掛帆席。”
作品簡析
此詩作於公元七五三年(唐玄宗天寶十二載),當時李白離開齊魯(今山東一帶),南遊宣城(今屬安徽),又一次回到金陵(今江蘇南京)。詩題下原有作者自註:“時於落星石上,以紫綺裘換酒為歡。”據考,“紫綺裘”是唐代道教上清派的法服,李白崇尚道教,對道教法服應該十分看重,而他竟以紫綺裘換金陵酒,可能是對道教的信仰發生過動搖。在大約同時期所作的另一首詩《玩月金陵城西孫楚酒樓達曙歌吹日晚乘醉著紫綺裘烏紗巾與酒客數人棹歌秦淮往石頭訪崔四侍御》有“倒被(披)紫綺裘”之句,可見李白對自己信仰的宗教已經不那么虔敬。[3]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公元742年(天寶元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懷著平亂的志願,於公元756年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於當塗(今屬安徽)。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