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曉發(姚鼐的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金陵曉發》是清代文學家姚鼐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的首聯寫出“曉發”,頷聯寫出“金陵”,頸聯寫出季節,並用比興手法表現自己飛騰壯志和離別家人的悵心情;尾聯以“擊劍悲歌”總結頸聯的內容。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健。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金陵曉發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姚鼐
  • 作品出處:《惜抱軒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金陵曉發
湖海茫茫曉未分,風煙漠漠棹還聞。
連宵雪壓橫江水,半壁山騰建業雲。
春氣臥龍將跋浪,寒天斷雁不成群。
乘潮鼓楫離淮口,擊劍悲歌下海濆。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金陵:今江蘇南京市。曉發:清早開船動身。
  2. 棹:船槳,這裡指划船聲。
  3. 橫江:在今安徽和縣東南,亦稱橫江浦,以風波險惡著稱。
  4. 半壁山:南京附近的山峰。建業:即今南京。漢時為秣陵縣,三國吳改為建業,後因避晉愍帝諱改建康。
  5. 跋浪:撥開波浪。
  6. 斷雁:失群孤雁。
  7. 鼓楫:擊槳。淮口:秦淮河口。
  8. 擊劍:拍打劍鞘。海濆(fén):海邊,此處用以指長江。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湖海遼闊迷茫未見晨光,水上霧氣瀰漫槳聲可聞。
連夜大雪壓平橫江波濤,半壁山峰騰起建業浮雲。
春氣溫和臥龍將要撥浪,寒天料峭孤雁不能成群。
乘著潮起划槳離開淮口,擊劍悲歌直下大海之濱。

創作背景

作者中年辭官,長期主持江寧、揚州等地書院。這首詩大約作於他在江寧主講授徒之時。在冬末春初的一個拂曉,作者自金陵乘船出發,有感於所見,創作了此詩。

作品賞析

整體賞析

司空圖《詩品》中屬於陽剛之美的諸品來比照,這首詩主要表現為“雄渾”“勁健”“悲慨”“沉著”等風格,符合作者於《復魯絜非書》所述的“陽與剛之美”的意境開闊,情思激盪,氣勢浩瀚雄勁等風格特徵。但還應看到,此詩又時有陰柔之美以濟之,並非“一有一絕無”,因此沒有“剛者至於僨強而拂戾”之弊(見《復魯絜非書》)。
此詩寫詩人於初春的一個拂曉從金陵(今南京市)上船出發時的所見,藉以抒發內心鬱積的一種壯美兼悲慨之情。詩人仿佛揮動一桿如椽大筆,落筆就渲染岀“湖海茫茫”“風煙漠漠”全景式的“曉發”圖,顯示出雄渾之美。詩人此時東望大海,但覺遼闊深遠,一片迷茫,還區分不出晨光;而寬廣的江面上霧氣瀰漫,寂靜幽邃,不時聽到早行船的擊水之聲。應該看到的是,這兩句境界闊大雄渾,誠然有陽剛之美;但仍以陰柔之美濟之,其意境還有靜穆平柔之一面。“湖海”之“茫茫”、“風煙”之“漠漠”,分明浸潤著詩人的孤寂之感,但這種感情含而不露,表達上又是頗為“沉著”的。
“連宵雪壓橫江水,半壁山騰建業雲。”此處用“橫江”的意象指代金陵長江之惡浪。當詩人看到江水惡浪被“連宵雪”壓平,附近高聳的山峰騰起團團雲霧時,他不禁感受到一種偉壯之力。這兩句顯示出姚氏所謂“陽與剛之美”之詩風那“如霆,如電”的力度。“雪”雖輕盈,但“連宵”降落則可以壓服“橫江惡”,此情此勢,足可使詩人胸中湧起一種力量感和崇高感。從詩人的感情流程來看,至此產生了一個小高潮,因為首聯暗寓的孤寂茫然之感由於外物的刺激已轉向奮發進取的熱情。這“雪壓”“山騰”實為詩人內在力量的外射。這兩句堪稱達到“剛”而“足以為剛”之極致。
正因為詩人此時內心充滿陽剛之氣,頸聯才發出“春氣臥龍將跋浪之豪雄語。將於“金陵曉發”的詩人亦大有“跋浪”之氣概。此句之雄勁堪與杜甫“鯨魚跋浪滄溟開”(《短歌行贈王郎司直》詩句之奇壯媲美。不過詩人的孤寂感並未真正消除,一旦冷靜下來,他又從想像中跌落到現實:“寒天斷雁不成群。”這一句既是寫景,又是詩人心緒的象徵,此刻詩人的感情流程一時間又陷於低潮。首聯的孤寂之感又重新浮起在心頭。詩人的內心一直處於矛盾鬥爭之中,他欲進取,又感到孤立無援,因此時而有豪情勝慨,時而覺低沉悲涼。正是兩種感情的交匯衝擊,使詩顯得跌宕不平,又增加了詩的思想容量與深度。
低沉與昂揚的感情經過交鋒,後者還是占了上風,不過並未把前者徹底擊潰。因此在頸聯中,詩人的昂揚進取精神塗有較濃的悲慨色彩,並不能與樂觀向上畫等號。然而,儘管“湖海茫茫”,前程吉凶未卜,儘管春寒濃重,“斷雁”獨飛;詩人既然已經登上航船,他就義無反顧,決然鼓楫進發了:乘潮鼓楫離淮口,擊劍悲歌下海漬。”詩人的感情流程至此又高漲,並達到了最高潮。這尾聯有李白七律飛動之勢,充分顯示出“陽與剛之美”。“乘潮”的意象已頗有“弄潮兒”之勇;“鼓楫”又暗用《晉書·祖逖傳》“中流擊楫”的典故,更有志節慷慨之壯。“離淮口”,既入長江則可直下東海萬頃波濤了,所謂“下海濆”也。此行中的“擊劍”之舉,悲歌”之聲,固然蘊含著“斷雁”孤飛之悲慨,但更有杜甫“浩歌彌激烈”(《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之意。因此總的來看,其“曉發”仍然是豪壯之行,他的思想之船畢竟已進入到一個更壯美的境界中去了。
這首詩在感情抒發上明顯具備姚氏所說的“大抵文章之妙,在馳驟中有頓挫”的特點。其“頓挫”時表現為感情的低沉,“馳驟”時表現為感情的高漲。“馳驟”使詩風豪放氣健,“頓挫”使詩風沉著悲慨,皆可醫滑俗之病。這樣的陽剛之作更能激發人的感情共鳴,給予人深刻的哲理啟迪。此法顯然得杜詩之神。而更令人感佩的是:詩人於“曉發”這一短暫的時間裡,包含了無限廣闊的空間,揭示出內心不盡的波瀾,體現出很高的藝術功力。

名家點評

山東管理學院教授周成強:這首詩的題材其實經常見於其他詩人筆下,多以淒涼的景物烘托清冷的氛圍,展現早行之人的旅途之艱,這首詩卻沒有如此,而是擷取闊大的景象,展現鼓揖江上、擊劍悲歌的豪情。這樣的景物詩在姚鼐詩集中並不乏見,如《丹徒寓樓上作》《夜起岳陽樓見月》《河上雜詩》《泥漢阻風》等都是如此。(《明清桐城望族詩歌研究》)

作者簡介

姚鼐(1732~1815),清代文學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桐城(今安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官至刑部郎中,充四庫全書編修官。中年辭官,主持梅花、紫陽和鐘山等書院共40年。他繼承方苞、劉大櫆的古文主張,是桐城派古文的中堅人物。為文主張“義理、考據、辭章”三者並重,“神、理、氣、味、格、律、聲、色”不可偏度。其散文以“醇正嚴道”著稱,通常寫得簡潔清雅,自然明快,富有意韻。著有《惜抱軒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