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四家(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新金陵畫派)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金陵四家: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中國傳統繪畫人文積澱最為豐厚的江蘇大地上,崛起了以傅抱石錢松嵒為首,亞明張文俊魏紫熙為中堅的新金陵畫派。以他們五人為主體的“江蘇國畫工作團”在60年代初,創造了跨越六省的二萬三千里寫生的壯舉,既實現了以中國畫這一古老畫種反映新時代現實生活的命題,又實現了中國畫筆墨語言與時俱進的豐富發展,他們衝破保守主義和虛無主義的雙重干擾,走上了傳統藝術與現實生活相契合的創作道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陵四家
  • 外文名:Jinling four 
  • 年代: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
  • 首領傅抱石錢松嵒 等
簡介,傅抱石,錢松嵒,張文俊,宋文治,亞明,作品風格,

簡介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中國傳統繪畫人文積澱最為豐厚的江蘇大地上,崛起了以錢松嵒為首,亞明宋文治張文俊魏紫熙為中堅的新金陵畫派。以他們五人為主體的“江蘇國畫工作團”在60年代初,創造了跨越六省的二萬三千里寫生的壯舉,既實現了以中國畫這一古老畫種反映新時代現實生活的命題,又實現了中國畫筆墨語言與時俱進的豐富發展,他們衝破保守主義和虛無主義的雙重干擾,走上了傳統藝術與現實生活相契合的創作道路。注重在生活中汲取創作靈感,並力求用變化了的筆墨形式予以傳達和表現,產生了一大批既具民族特色,又富時代氣息和個人風格的作品,給江蘇的國畫創造了輝煌,與長安畫派攜手稱雄於當今中國畫壇。由於江蘇畫派和其他地域性畫派的活躍,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畫藝術由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換。
新金陵畫派”的整體風格是文人畫藝術傳統與現實生活相契合,清新的生活氣息與靈性的筆墨相交融,以秀美、柔美為主調,而秀中有雄、柔中帶剛,以傳統筆墨為根基,同時不拒絕吸收外來技法,如西畫的色彩、構圖法等,而且能不露痕跡,十分自然地融入到中國民族繪畫傳寫性、傾瀉性、書寫性三者辯證統一的“寫畫”美術體系中。

傅抱石

傅抱石 (1904-1965年)祖籍江西新余,是20世紀著名中國畫家、篆刻家、美術史論家、美術教育家。1959年與關山月合作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創作的巨幅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為他帶來很高的聲譽。傅抱石於60年代開創了“新金陵畫派”,享譽中國畫壇。他一生創作了近3000件繪畫作品,由他獨創散峰筆法的“抱石皴”,在繪畫語言中獨樹一幟,成為中國畫從傳統向現代轉化的一個典範。其代表作有《萬竿煙雨》、《麗人行》、《西陵峽》、《天池飛瀑》等。

錢松嵒

(1899--1985年),號芑廬主人,江蘇宜興人。他和傅抱石一起為創建“新金陵畫派”立下了汗馬功勞,為繼傅抱石後第二任江蘇國畫院院長。與張文俊等人為人民大會堂合作國畫《太湖新貌》,與傅抱石先生赴京舉辦江蘇國畫展。作品以山水著稱,喜遊歷,注重外師造化,並在傳統畫法的基礎上致力創新,形成了濃郁清新的藝術風格。其創作抓住三要素:整體氣勢、地方特徵、時代精神,作品中飽藏了畫家熾烈的愛國熱情,筆下的岩石、古樹、流水、舟橋都成了“人”的化身,煥發出生命活力。著述有《硯邊點滴》、《田頭隅語》等。出版專集、選集、畫輯15餘種,代表作有“紅岩”、“常熟田”等。個性面貌明顯,用墨豐富,用線凝重,富於變化,蒼勁渾厚而不失清秀,題材政治色彩濃重。

張文俊

(1919--2008年),山東臨沂人。1947年畢業於杭州國立藝專。江蘇省國畫院創始人之一,90歲的張老是金陵畫派第一代中依然健在的最後一位大師。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58年創作國畫《梅山水庫》入選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覽,被著名藝術評論家王朝聞先生譽為"中國畫的新聲",與錢松岩等人為人民大會堂合作國畫《太湖新貌》,與傅抱石先生赴京舉辦江蘇國畫展。全蘇美協主席謝格拉西莫夫撰文評價中國畫家作品有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蔣兆和、李可染、張文俊等六人。同時受到國內外的好評,作品收入《十年中國繪畫選集》,原作由中國美術館收藏。《積肥》收入慶祝建國十周年《中國畫選編》,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1958年任江蘇省國畫院辦公室主任。五十年代與錢松岩合作,為人民大會堂作國畫《太湖新貌》。1977年秋調人南京藝術學院任教,1979年任該院美術系副主任。同年創作《鐘山雄姿》參加江蘇省慶祝建國二十年美展,並收人《當代中國畫》大型畫集。《山高水長》參加建黨六十周年全國美展,並由江蘇省美術館收藏。1980年5月應文化部中國畫創作組之邀,赴北京作畫,創作國畫《海上生明月》,參加了中國畫研究畫展,同時收人《中國畫研究院作品選》。1984年作品《江山旭日》參加全國六屆美展,並獲優秀獎,由中國美術館收藏。1988年出席第五屆文代會。1991年為中南海創作國畫《海上升明月》、《峽江秋光》。1992年作品《山高水長》被毛主席紀念堂收藏,作品《東海揚波》被選為九年義務教育美術教材。數年來,張文俊先生的部分作品,分別被吉林省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中國軍事博物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新四軍紀念館、西藏布達拉宮、梅園新村紀念館、潘天壽紀念館及海內外人士收藏。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張文俊先生曾先後在南京、徐州、南寧、蘇州等地辦個人畫展,並參加了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舉辦的《江蘇國畫名家展》和國家組織的國外展出,《美術雜誌》、《中國書畫》,香港《收藏天地》、《燎望雜誌》、日本名古屋電視台、江蘇省電視台對其都有專題介紹。中國美協會員,曾歷任江蘇文聯常委,歷任南京文工團美術組長,江蘇省美術工廠廠長,江蘇美術工作室副主任,江蘇省美術館藝術顧問,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江蘇省書法印章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文德山水畫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副主席

宋文治

1917年生於江蘇省太倉市,曾任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南京大學教授、中國美協理事、江蘇省美協副主席、江蘇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江蘇省文史館副館長,獲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專家證書。他廣泛師承,博採眾長,創作了《江南春潮》、《廬山飛瀑》、《黃山雲》等許多作品,作品雋秀清新,傳統技法和現實寫生得到了高度的藝術提煉、完美的藝術融合,豐富並發展了傳統繪畫的表現題材和表現手法,用傳統筆墨表現了新社會、新生活、新人物。同傅抱石、?>張文俊先生作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而享譽海內外。早在1963年錢松嵒宋文治畫集撰寫的序言中,就評價他的作品“清新雋秀而不纖佻,雋秀中又有蒼沉,用筆、用墨、著色、構圖等多見巧思”。這一評價應該代表了那一時期美術界對宋文治的看法。進入晚年的宋文治又不斷吸收新的營養,潑墨、潑彩和勾勒、皴擦非常自然地融為一體,畫面氤氳瀰漫,色彩斑斕,作品在保持清新筆調的基礎上,更表現了宋文治獨特的藝術構思以及對色彩的大膽運用,使“宋家山水”的面貌進一步得以確定。魏紫熙,1915年生,河南遂平人。著名山水、人物畫家。1957參與江蘇國畫院的籌備,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任中國美協理事、江蘇美協常務理事等職。

亞明

(1924-2002年),合肥人。1945年畢業於淮南藝術專科學校。“新金陵畫派”的中堅、推動者和組織者。早年曾任美術記者、編輯、主編及畫報總編,長期擔任江蘇省美協主席、省國畫院黨組書記兼副院長等職,曾隱居太湖“近水山莊”,深居簡出,苦心研藝。亞明主張“中國畫有規律無定法”。他提出國畫去向應是立足繼承民族文化傳統,面向生活,融匯外國美術之精華,以促進其藝術的不斷拓展。亞明藝術之作既是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的延續,又溢滿著新的時代風采。亞明大量作品曾先後赴近三十個國家和地區展出,為國內外許多博物館、美術館收藏,多次應邀赴東南亞、美洲、歐洲、澳洲等地進行友好訪問和開展文化交流工作。出版《亞明作品集》、《亞明世界風情錄》、《亞明黃山集》等畫集近十種。

作品風格

“新金陵畫派”代表人物的作品,傅抱石飄逸、錢松嵒渾厚沉著、張文俊有時代特徵的祖國山河、亞明空靈巧拔、宋文治清新柔美、魏紫熙堅凝剛健,各有所成,他們的藝術成就顯示了那個時代的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