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共6章,除導論外,其餘各章內容如下:第2章、第3章從理論上闡述了金融虛擬性的概念,並指出次貸危機發生的理論根源;第4章結合次貸危機闡述金融危機發生的具體原因。第5章在闡述各國實施的擴張性金融政策具體措施的同時,提出了
凱恩斯“流動性陷阱”理論,並對其進行了理論推導和發展;第6章主要針對中國應對金融危機所採取的擴張性貨幣政策進行理論解釋,得出由於中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特殊性,可以有效地克服“流動性陷阱”的結論。
作品目錄
第1章 導論 第2章 對馬克思主義金融虛擬性理論的述評 第3章 對西方符號經濟與金融脆弱性理論的評析 第4章 金融虛擬性膨脹是美國次貸危機的制度根源 | 第5章 當前金融對策的選擇——虛擬性的擴張與收縮 第6章 次貸危機下中國應對政策的理論和實證研究 參考文獻 後記 |
創作背景
從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開始,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各國政府就開始濫發貨幣來填補巨額的財政赤字,貨幣逐漸脫離實際流通量開始大幅度地膨脹,另外,受金融自由化思想的影響,美國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不斷地進行金融衍生品的創新,並把金融衍生品銷往世界各國,造成金融衍生品的過度繁榮。與此同時,美國又在許多開發中國家中大肆宣傳以金融自由化為中心的金融發展理論,勸導開發中國家放開匯率管制,儘快實現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但是這些主張完全忽略了金融行業存在的高風險性。國際金融大鱷利用這些開發中國家開放之機興風作浪,把許多開發中國家推入了災難的深淵,亞洲經濟危機和阿根廷的經濟危機都是金融自由化和資本自由化的結果。到了21世紀初,全球尤其是美國已經掩藏著巨大的金融泡沫,金融危機隱患四伏。直到2007年3月,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破產,全球金融自由化發源地美國爆發了“次貸危機”,從而引發了全球金融自由化思想的大震盪。人們開始反思金融自由化是否過度,在增進金融體系效率的同時,是否也滋生了金融泡沫。基於此,《金融虛擬性與國際金融危機的應對政策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指出,馬克思虛擬資本理論不同於西方的金融理論,在對虛擬資本的界定、分類以及運動規律方面的闡述都有獨到的見解。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按歷史發展的順序來認識金融虛擬性,指出了貨幣、有價證券的虛擬性起源,並逐一對商業匯票、銀行券與銀行匯票、股票和有價證券進行分析,不同於現代金融理論單純對貨幣、有價證券的研究;第二,與現代金融危機理論不同,馬克思虛擬資本理論在指出虛擬資本對實體經濟危害的同時,也承認虛擬資本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因此,對馬克思虛擬資本理論的重新認識對於理解美國次貸危機的產生根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該書結合現實的金融體系,在對馬克思虛擬資本理論進行重新梳理的同時對其進行適當拓展。在以馬克思虛擬資本理論為原理的基礎上,將金融虛擬性劃分為貨幣虛擬化、資本虛擬化和金融衍生品虛擬化。金融虛擬性來源於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其具有兩面性,當其過度發展時會導致金融泡沫,甚至金融危機。該書嘗試將三種虛擬性的發展程度進行度量,並提出其過度發展的衡量標準,並在此基礎上闡述了金融虛擬性過度膨脹導致的金融危機的發展形勢。
該書認為適度擴張性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首先具有積極的一面:它可以提升人們的信心,可以擴大投資需求,遏制了經濟下滑的趨勢。但是,也要看到其副作用的另一面。其一,適度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與積極的財政政策相互配合,對投資拉動的促進作用是明顯的,但對消費和出口的促進作用很有限。而投資需求相對於消費來說,只是引致需求或派生需求,它的作用難以持久。其二,在中國現行金融體制下,更多的貸款發放給了大型國有企業,而眾多的中小民營企業資金仍然十分緊張。國有企業由於有資金支持,必然增加投資規模和對其他企業的兼併重組,這就造成了在某些行業和地區出現了“國進民退”的現象。這與中國“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是相悖的。其三,由於實體經濟尚未完全走出低谷,企業對實體經濟的投資還較為謹慎。這樣,就使得相當數量的資金投放沒有進入實體經濟,而是流向了股市和樓市,使資產價格過快地上漲。在2009年政府促進樓市發展的利好政策帶動下,在許多城市房價一年內就上漲了30%以上,使得大部分居民買不起商品房。這就影響了房地產的健康發展,影響了居民的消費需求,提高了企業在房地產方面的支出,對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是不利的。因此,中國的貨幣政策選擇,應當是在確保經濟穩定增長的前提下,在合適的時機調整貨幣政策的方向和結構,以保證物價的穩定,實現國民經濟的“軟著陸”。
出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