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金融投資400年
- 作者:(英)查爾斯·馬凱 (荷)約瑟夫·德·拉·維加
- ISBN:978-7-5546-0654-4
- 類別: 投資/理財
- 頁數:280
- 定價:38.00
- 出版社:古吳軒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6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16
- 圖書品牌:文通天下
圖書賣點,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媒體推薦,目錄,內文試讀,
圖書賣點
*《財富》推薦“75本商務人士必讀書之一”
*《金融時報》推薦“10本最佳投資傑作之一”
*《福布斯雜誌》推薦“關於財富、貪婪及金融創新的精彩記錄”
* 美國亞馬遜網站2001年度最佳暢銷圖書
* 華爾街金融從業者必讀圖書;美國MBA課程指定必讀書
* 影響無數投資者及專業證券市場投資人的傳奇好書,財經領域永不過時的“人性啟示錄”
作者簡介
查爾斯·馬凱,是19世紀英國著名學者,格拉斯哥大學名譽法學博士、著名詩人、詞作家。主要著作有:《歌與詩》《倫敦史》《蘇格蘭低地詞典》等。
約瑟夫·德·拉·維加,是17世紀一位居住在阿姆斯特丹的猶太商人兼詩人。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內容翔實、案例鮮活的金融投資類通俗讀物, 集合了兩部投資經典《驚人的幻覺和大眾的瘋狂》和《困惑之惑》。前者通過密西西比計畫、荷蘭鬱金香狂潮和南海泡沫事件,描繪了深陷於投機狂潮中的人們的瘋狂舉動;後者以對話的形式,將交易所里價格漲跌動因、投機原則、經紀人貪婪的原因及空頭的花招等一一予以揭露。全面展示了“一段關於財富、貪婪、欺詐與金融創新的精彩歷史”。
【行銷支持】
1. 新浪、騰訊、鳳凰、網易等網站讀書頻道節選連載。
2. 微博宣傳,豆瓣推薦。
3. 網媒雜誌報紙等發書訊和書評。
媒體推薦
市場從來沒有停止過欺瞞與詐欺。這部歷史悠久的作品屢屢出現在關於證券市場的最有價值的作品名單之中,受到投資者的一致讚譽。
——馬丁·S·弗里德森(美林公司管理董事)
一段關於財富、貪婪、欺詐與金融創新的精彩歷史。
——著名財經作家 彼得·伯恩斯坦
你可以看到,儘管媒體有多種說法,事實上幾個世紀以來,金融市場上沒有任何重要的東西發生了改變。
——《福布斯》雜誌
本書以清晰的思路引導現代投資者深刻地認識到,從眾的危害是多么巨大。
——《西雅圖時報》
這本書既具有極大的可讀性,又給人以教益。對於我們處在社會大變局中的中國人來說,為了保持對於近幾年來頻頻發生的民眾性癲狂的清醒頭腦,也是十分有益的。
——吳敬璉(中國著名經濟學家)
目錄
上 篇 驚人的幻覺和大眾的瘋狂
導言
密西西比泡沫
賭徒約翰·勞
奧爾良公爵
法蘭西金融危機
約翰·勞創立紙質貨幣
密西西比計畫
狂熱的股民
平步青雲的約翰·勞
密西西股票的戲劇效應
股票引發謀殺案
勞榮升審計大臣
繁花似錦的泡沫經濟
金融危機開始了
勞成了喪家之犬
挽救行動以失敗告終
法國人民唱歌、畫漫畫、編故事療傷
混亂的時局
密西西比王朝走向窮途末路
窮途末路的勞
南海泡沫事件
蜚聲英格蘭的南海公司
南海公司提出的債務計畫
南海計畫橫空出世
南海股票持續飆升
泡沫公司應運而生
泡沫公司被取締
泡沫清單
民眾對泡沫經濟的冷嘲熱諷
南海股票開始暴跌
南海公司董事會緊急商議對策
沸沸揚揚的國會
鬱金香泡沫
下 篇 困惑之惑
導言
德·拉·維加其人
關於《困惑之惑》
股票投機的時代背景
第一段對話
入市——尋求法律庇護還是支付保險費
第二段對話
交易——跟風買進賣出,還是見好就收
第三段對話
心態——賭徒的亢奮還是職業人的樂趣
第四段對話
策略——是追隨空頭,還是看穿經紀人的伎倆
內文試讀
彼得·L·伯恩斯坦
這本書里講述的傳奇故事將發生於差不多近400年前的投資往事一一加以概括。不過,縱然到了現在,這些描述聽起來還是那么生動、鮮明,好像就發生在昨天一樣,又好像就發生在現在。
這兩本書能令讀者津津樂道的原因就在於,儘管世事變化多端,不過它們卻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且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耐看。在我們的現代市場之中,不存在任何看起來和當時有較大差異的東西,不管是讓人眼花繚亂的術語,還是機構投資者的絕對優勢,不管是鋪天蓋地的信息,還是全球一體化,甚至那些足以對金融理論造成深遠的影響的洞察力和感知力,也不可能將現代市場和數百年前的市場鮮明地區分開來。
很明顯,現代市場行為的絕大部分特徵,均和17世紀的市場行為相同。投機者依舊在投機,而對風險採取迴避態度的人依舊在套期保值。不過,在今天的市場和17世紀的市場中,之所以存在著那些讓人觸目驚心的相同之處,並不只是投資者的行為,甚至連交易工具和結算機制,隨著時間的變化也不曾發生任何改變。
由此,我們就可以將一個有趣的問題提出來:我們當代的市場是否並不如我們所希望的那樣複雜、奇妙呢?換句話說,那些早期的市場是否並不如我們原本被引導著相信的那樣簡單,反而是相當複雜的呢?我將此問題留給讀者,請你們來解答。
此處上演的種種並不過分引人注目的悲劇,其發生的原因就在於漫長的人類歷史中那短短几百年的獨特性。400年前,馬凱和德·拉·維加講述的事件是壓根不會發生的,這是由於,直到400年前,人們還對金融市場持排斥態度。對於像亨利八世、主教裘力斯二世或者國王查爾斯五世之類的16世紀的巨人們而言,金融市場存在與否,不具備一點兒意義。
而這兩本書讓人驚嘆不已的特性,就在於它們將一個重要的事實揭示給人們看:仍舊處於歷史萌芽階段的市場已經可以舞刀弄棒,將當代讀者相當熟悉的金融行為演繹給大家看了。
實際上,直到17世紀為止,絕大部分有記載的歷史均表明,在整個社會的財富供給方面,增長速度是相當緩慢的。而財富的所有權不時地發生著轉換,不過,大多數這類轉換多是因迫於無奈或死亡而發生的,而並非真正的金融交易。直到16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催生了海外探險、淘金的真正熱潮,於是,歐洲才成為新的財富流向之地。
從此之後,不管是新土地上的產品、新的原材料供應、新的動物資源,甚至那些無法計數的黃金和白銀……伴隨以上的一切到來的,就是技術的發展——這是一場山崩地裂、開天闢地式的技術發展——這個時期偉大的技術進步,最後使得工業革命的發生成為必然。
如今,不管是一個家庭還是一個國家,都可以變得非常富有,在此過程中,無需讓其他的家庭和國家變得更加貧窮——這種變化就是經濟和社會特徵最本質的變化。人類歷史上頭一次出現了財富的積累無需依賴於世襲繼承或者剝削掠奪。就最低限度而言,這些剝削和 掠奪的發生地在遠離歐洲海岸的遙遠土地上,在此,我們暫且對其忽略不計吧。最重要的是,伴隨著財富的積累,企業擁有了所有權的推動力量。
從這一刻開始,高貴者就開始走向了下坡路。請大家注意,《困惑之惑》面世的年代正是1688年,而此時,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被推翻,建立君主立憲制最重要的第一步得以邁出。與過去的這一戲劇性的決裂,恰好預示著一個新紀元的開端。
資金,是企業需要的。換言之,只有藉助於融資,方能將企業的資金問題加以解決——要知道,這些資金的數量一般是相當巨大的,絕非企業家僅憑個人之力可以籌措到的。而行使有形資產金融求償權的市場,就可以滿足這一需求。這些市場的發展速度相當迅速,隨時可以為準備湧入市場的流動性財富提供充分的發揮之地。17世紀,歐洲民眾在發財致富的過程中步伐是如此地快速有力,就證明了這一點。
金融求償權一經產生、存在,就好像相當急切地要把願望表達出來——即主宰自己的生活,使其遠離賴以產生的基礎資產。這就是馬凱和德·拉·維加告訴給我們的故事所包含的警示意義,此二人於金融市場遊戲開始之後,就極為迅速地發現了這一核心。
同樣,我還要向讀者指出的是,本書中包含的寶貴財富不僅僅是兩篇,而是三篇。
馬丁·福里德森的序言並非只是馬凱和德·拉·維加作品的附屬檔案或點綴,而是您即將讀到的這本書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閱讀此書中關於昔日的財富、貪婪與欺騙,以及金融創新中值得關注的歷史內容時,您會藉由這三個部分獲得相當多的閱讀快感。
這本書里講述的傳奇故事將發生於差不多近400年前的投資往事一一加以概括。不過,縱然到了現在,這些描述聽起來還是那么生動、鮮明,好像就發生在昨天一樣,又好像就發生在現在。
這兩本書能令讀者津津樂道的原因就在於,儘管世事變化多端,不過它們卻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且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耐看。在我們的現代市場之中,不存在任何看起來和當時有較大差異的東西,不管是讓人眼花繚亂的術語,還是機構投資者的絕對優勢,不管是鋪天蓋地的信息,還是全球一體化,甚至那些足以對金融理論造成深遠的影響的洞察力和感知力,也不可能將現代市場和數百年前的市場鮮明地區分開來。
很明顯,現代市場行為的絕大部分特徵,均和17世紀的市場行為相同。投機者依舊在投機,而對風險採取迴避態度的人依舊在套期保值。不過,在今天的市場和17世紀的市場中,之所以存在著那些讓人觸目驚心的相同之處,並不只是投資者的行為,甚至連交易工具和結算機制,隨著時間的變化也不曾發生任何改變。
由此,我們就可以將一個有趣的問題提出來:我們當代的市場是否並不如我們所希望的那樣複雜、奇妙呢?換句話說,那些早期的市場是否並不如我們原本被引導著相信的那樣簡單,反而是相當複雜的呢?我將此問題留給讀者,請你們來解答。
此處上演的種種並不過分引人注目的悲劇,其發生的原因就在於漫長的人類歷史中那短短几百年的獨特性。400年前,馬凱和德·拉·維加講述的事件是壓根不會發生的,這是由於,直到400年前,人們還對金融市場持排斥態度。對於像亨利八世、主教裘力斯二世或者國王查爾斯五世之類的16世紀的巨人們而言,金融市場存在與否,不具備一點兒意義。
而這兩本書讓人驚嘆不已的特性,就在於它們將一個重要的事實揭示給人們看:仍舊處於歷史萌芽階段的市場已經可以舞刀弄棒,將當代讀者相當熟悉的金融行為演繹給大家看了。
實際上,直到17世紀為止,絕大部分有記載的歷史均表明,在整個社會的財富供給方面,增長速度是相當緩慢的。而財富的所有權不時地發生著轉換,不過,大多數這類轉換多是因迫於無奈或死亡而發生的,而並非真正的金融交易。直到16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催生了海外探險、淘金的真正熱潮,於是,歐洲才成為新的財富流向之地。
從此之後,不管是新土地上的產品、新的原材料供應、新的動物資源,甚至那些無法計數的黃金和白銀……伴隨以上的一切到來的,就是技術的發展——這是一場山崩地裂、開天闢地式的技術發展——這個時期偉大的技術進步,最後使得工業革命的發生成為必然。
如今,不管是一個家庭還是一個國家,都可以變得非常富有,在此過程中,無需讓其他的家庭和國家變得更加貧窮——這種變化就是經濟和社會特徵最本質的變化。人類歷史上頭一次出現了財富的積累無需依賴於世襲繼承或者剝削掠奪。就最低限度而言,這些剝削和 掠奪的發生地在遠離歐洲海岸的遙遠土地上,在此,我們暫且對其忽略不計吧。最重要的是,伴隨著財富的積累,企業擁有了所有權的推動力量。
從這一刻開始,高貴者就開始走向了下坡路。請大家注意,《困惑之惑》面世的年代正是1688年,而此時,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被推翻,建立君主立憲制最重要的第一步得以邁出。與過去的這一戲劇性的決裂,恰好預示著一個新紀元的開端。
資金,是企業需要的。換言之,只有藉助於融資,方能將企業的資金問題加以解決——要知道,這些資金的數量一般是相當巨大的,絕非企業家僅憑個人之力可以籌措到的。而行使有形資產金融求償權的市場,就可以滿足這一需求。這些市場的發展速度相當迅速,隨時可以為準備湧入市場的流動性財富提供充分的發揮之地。17世紀,歐洲民眾在發財致富的過程中步伐是如此地快速有力,就證明了這一點。
金融求償權一經產生、存在,就好像相當急切地要把願望表達出來——即主宰自己的生活,使其遠離賴以產生的基礎資產。這就是馬凱和德·拉·維加告訴給我們的故事所包含的警示意義,此二人於金融市場遊戲開始之後,就極為迅速地發現了這一核心。
同樣,我還要向讀者指出的是,本書中包含的寶貴財富不僅僅是兩篇,而是三篇。
馬丁·福里德森的序言並非只是馬凱和德·拉·維加作品的附屬檔案或點綴,而是您即將讀到的這本書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閱讀此書中關於昔日的財富、貪婪與欺騙,以及金融創新中值得關注的歷史內容時,您會藉由這三個部分獲得相當多的閱讀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