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鎮(雲南省劍川縣金華鎮)

金華鎮(雲南省劍川縣金華鎮)

金華鎮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北部,為劍川縣城所在地,1975年設鎮,是劍川縣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214國道的要衝,茶馬古道上的重鎮,東南距昆明525公里,西北距迪慶198公里,距麗江75公里,距蘭坪120公里。海拔2195米(縣城十字街口)。東與大理的鶴慶接壤,南與本縣的甸南鎮相鄰,北與麗江的九河相連。經2005年鄉鎮撤併後,耕地面積為38942.5畝,是全縣最大的一個鄉鎮,居住民族有白、漢、回、納西、藏、傈僳等,白族占總人口的94%,是白族人口最為集中的城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華鎮
  • 外文名稱:Jinhuazhen
  • 行政區類別:鄉級行政區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下轄地區:23個社區、村委會,83個自然村
  • 電話區號:0872
  • 郵政區碼:671300
  • 地理位置: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
  • 面積:358平方公里
  • 人口:51089人(2005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雲L
概況,沿革,基本信息,人文地理,三河白族服飾文化,東山打歌,

概況

金華鎮位於劍川縣東部。縣政府駐地。面積305平方千米,人口4.7萬人(2006年)。轄東門、南門、西門、北門、城北5個社區,金龍、永豐、龍營、龍鳳、文榜、桑嶺、樂壽、新仁、邑平、金星、金和、梅園、三河、雙河、慶華、清坪、向前、文華1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劍陽街,距縣城1.8千米。214國道縱貫南北,劍鶴公路過境東部。金華山田沙門天王像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還有靈星門、靈寶塔、八角亭、張伯簡陳列室為自治州級文物保護單位。有煤、錳、銅礦藏,建有雙河煤礦。梅園村傳統石雕工藝在省內外享有盛名。

沿革

1952年建金華鎮,1961年設公社,1962年復建鎮,1970年復改公社,1982年再建鎮。1997年,面積5.5平方千米,人口1.1萬,其中白族占95.2%,轄東門、南門、西門、北門5個行政村。2005年,撤銷劍陽鎮併入金華鎮,並將甸南鎮向前、文華2個村委會劃歸金華鎮管理,鎮政府駐原劍陽鎮政府駐地。
[郵編]671300 [2007年代碼]532931101:~001東門社區 ~002南門社區 ~003西門社區 ~004北門社區 ~005城北社區 ~201金龍村 ~202永豐村 ~203龍營村 ~204龍鳳村 ~205文榜村 ~206桑嶺村 ~207樂壽村 ~208新仁村 ~209邑平村 ~210金星村 ~211金和村 ~212梅園村 ~213三河村 ~214雙河村 ~215慶華村 ~216清坪村 ~217向前村 ~218文華村 ~301牛圈房村
附:劍陽鎮位於縣城東北。1958年分設東嶺區,1958年屬念華公社,1961年復設東嶺區,1970年改公社,1984年設區,1988年設鄉。1997年,面積298平方千米,人口3.3萬,其中白族占91.16%,轄金龍、龍營、龍鳳、文榜、祿壽、桑嶺、新後、邑平、金星、永豐、金和、梅園、三何、雙河、慶華、清坪16個行政村。

基本信息

金華鎮光照充裕,空氣濕潤,年平均氣溫12.3℃,年平均降水量751毫米,無霜期為205天左右。鎮內永豐河、格美江、金鳳河、螳螂河、金龍河縱橫交錯,水利條件較好,有劍川“魚米之鄉”之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鎮黨委政府一切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依託縣城,穩農業,發展二三產業,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至2006年,全鎮共有鎮屬企業5家,村辦企業5家,非公經濟實體35家,個體工商戶1708戶。鎮內有較豐富的資源,有聞名遐邇的劍川木雕、刺繡、布扎、地參、松茸、蘭花、當歸等土特產品;有年產7萬噸的雙河煤礦區;有東山的錳礦、銅礦;有儲量豐富的花崗石、石灰石、砂子等建材資源;而且石雕工藝源遠流長,有從業人員近千,從業戶數近百的石雕專業村梅園。加之城南、城北新區的建設日新月異和古城的保護不斷深化,帶來了無限的商機和發展的機遇。

人文地理

金華鎮山川毓秀,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有大旅行家徐霞客遊覽足跡的劍川“三山”中的“金華山”,有昔日避暑佳景滿賢林(現名千獅山),有神化傳說的墨斗山,有林木蔥翠、花繁草青的景風公園,有養育劍川兒女之搖籃的劍湖濕地保護區。其中的“石將軍”、“華頂朝陽”、“東嶺夕輝”、“桑嶺古木”、“海面漁燈”、“睡佛岩”、“玉皇閣”、“靈寶塔”、“來薰樓”、“關岳廟”等景點,使人遐想萬千,游而忘返。滿賢林建於明代初期,以其山、石、林、泉、幽、險、奇、絕而聞名,是歷代劍川文人墨客聚會吟詩作聯之地,1998年起恢復了滿賢林殿宇,並開始在景區內新雕形態各異,分別以歷代不同風格的石獅子1000多隻,同時收集了民間遺存的石獅子200多隻,形成了石獅子博覽園。鎮內古代建築群繁多,極具考古旅遊觀光價值,有明、清傳統民居“三坊一照壁”的四合五天井古建築群;有始建於公元1781年的五孔石拱永安橋,橋齡近290年,乃劍川最古的橋樑之一。金華高風蔚起,人才輩出,有晚清詩人、書法家趙藩,有雲南籍的第一個共產黨員張伯簡,有社會活動家周鐘岳等。其中趙藩和張伯簡在國內有較大的影響,趙藩所作四川武候祠楹聯“能攻心,則反則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曾受到毛澤東同志的高度評價。
金華有淳樸的民風,歷史悠久的民俗文化,至今還保存完整,有的進一步需要挖掘,有的將進一步弘揚壯大,將這一筆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下去。

三河白族服飾文化

白族服飾也許與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關,不論男女服飾,在壩區或山區,都盛行以白色為尊貴,並且能根據不同性別、年齡、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製作出精美、鮮艷的外裝。一眼望去便給人們美觀大方、色彩分明、線條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給人過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東山打歌

東山打歌流行於劍川東山,為自娛性的白族舞蹈,其動律在腿、腳,動作渾厚樸實,均為全腳掌著地,踏實沉重,一步一頓,踏地而歌,節奏鮮明,風格粗獷大方,富有原始古樸的韻味。劍川文化工作者根據東山打歌改編創作的白族歌舞《肖拉者》,代表白族參加第三屆中國藝術節全國56個民族歌舞薈萃的“九州奇葩”晚會演出並獲獎。爾後又改編為白族集體舞,在1996年在州慶四十周年時全州推廣普及獲成功,結束了白族沒有集體舞的歷史。
金華古城每年都要舉辦二月八太子會。每年的農曆二月八這一天在金華古城舉行傳統白族民俗活動,延續至今已130多年,從麗江、洱源、鶴慶、蘭坪四縣數萬白族民眾身著絢麗的民族服飾,自發匯集到古城參加規模宏大的太子游四門盛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