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背啄木鳥

金背啄木鳥

金背啄木鳥(學名:Chrysocolaptes Lucidus),是啄木鳥科、金背啄木鳥屬的中型鳥類,體長31cm,額褐色,頭頂和冠羽,雄馬赤紅色,雌馬黑色,頭頂兩側各具一黑色縱紋,自眼上方伸向枕部,其下有一白色眉紋。眼後有一寬的黑紋延伸至頸側。上背、肩和兩翅內側輝金黃橄欖色。下背和腰赤紅色。外側覆羽和初級飛羽黑色。、喉白色,其餘下體白色而具黑色鱗狀斑。

金背啄木鳥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和平原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主要以昆蟲為食,秋冬季節也吃少量植物果實和種子。

金背啄木鳥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金背啄木鳥
  • 拉丁學名:Chrysocolaptes Lucidus
  • 別稱:金背三趾啄木、金背三跖啄木鳥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鴷形目
  • 啄木鳥科
  • :金背啄木鳥屬
  • :金背啄木鳥
  • 英文名:Large Golden-backed Woodpecker
  • 命名者及年代:Scopoli,1786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金背啄木鳥雄鳥額基和眼先上半部褐色。額、整個頭頂和枕部冠羽鮮紅色,背、肩和兩翅內側表面金黃橄欖色,並具金色光澤,有時綴有少許血紅色。下背和腰鮮紅色。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色。外側覆羽和初級飛羽黑褐色,有時微具少許模糊的白色斑點和尖端,或內皮黃白色。頭頂兩側沿紅色頭頂邊緣有一黑色縱紋,自眼上方伸向枕部,其下有一白色眉紋。眼後有一寬闊的黑色縱紋經耳覆羽到達頸側。頰白色,額紋黑色,自嘴角開始分為2條,並向下延伸至喉側相交和合二為一。順、喉白色。其餘下體污白色而具黑色鱗狀斑。
金背啄木鳥雌鳥和雄鳥相似,但整個頭頂和枕部冠羽不為紅色而為黑色,並具白色圓形斑點。
金背啄木鳥幼鳥和雌鳥相似,但雄性幼鳥枕部羽冠很快就變為紅色,然後頭頂亦變為紅色。
金背啄木鳥的虹膜黃色、乳黃色或粉紅褐色;嘴石板灰色或藍褐色,附蹠和趾淡綠褐色或綠灰色。

棲息環境

金背啄木鳥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和平原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現於林緣和疏林。

生活習性

金背啄木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在整個樹上活動和覓食,頻繁地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邊飛邊鳴,有時也到地上覓食,沿樹幹攀緣覓食時也常鳴叫,叫聲粗獷。主要以天牛小蠹蟲、螞蟻、蝽象金花蟲、甲蟲以及其它鞘翅目和鱗翅目昆蟲為食,秋冬季節也吃少量植物果實和種子。

分布範圍

金背啄木鳥在中國以內分布於雲南西南部盈江、潞西、龍陵、耿馬、景東思茅、西雙版納等地。中國以外分布於印度、緬甸、中南半島、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
金背啄木鳥 分布圖金背啄木鳥 分布圖

繁殖方式

金背啄木鳥的繁殖期為3-5月。營巢於常綠闊葉林中樹上,也在混雜有竹林的疏林中,甚至在農田地邊的枯死樹上築巢。營巢樹心材多已腐朽,易於啄鑿。巢洞開口較大,多在7-8cm,洞深15-40cm,洞口距地高多在1.5-6m。每窩產卵4-5枚,偶爾多至6枚或少至3枚和2枚,卵白色。

亞種分化

拉丁學名中文名命名者及年代
Chrysocolaptes lucidus lucidus
金背啄木鳥指名亞種
Scopoli, 1786
Chrysocolaptes lucidus montanus
金背啄木鳥棉蘭老島亞種
Ogilvie-Grant, 1905
Chrysocolaptes lucidus rufopunctatus
金背啄木鳥薩馬亞種
Hargitt, 1889
(以上內容來自:)

種群現狀

金背啄木鳥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因此被評價為無危物種。

保護級別

金背啄木鳥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