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翅雀興安嶺亞種

金翅雀興安嶺亞種

金翅雀興安嶺亞種(學名:Carduelis sinica chaborovi)。分布於俄羅斯以及中國大陸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內蒙古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黑龍江上游的 Kumara 13。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

形態特徵

體小(13厘米)的黃、灰及褐色雀鳥。具寬闊的黃色翼斑。成體雄鳥頂冠及頸背灰色,背純褐色,翼斑、外側尾羽基部及臀黃。雌鳥色暗,幼鳥色淡且多縱紋。
虹膜-深褐;嘴-偏粉;腳-粉褐。
大小量度:體重♂15-22克,♀15-21克;體長♂116-145毫米,♀119-140毫米;嘴峰♂10-12毫米,♀9.5-12毫米;翅♂75-81毫米,♀73.2-82毫米;尾♂42-55毫米,♀43-54毫米;跗蹠♂14-17毫米,♀14-17.5毫米。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腳和平原等開闊地帶的疏林中,尤其喜歡林緣疏林和生長有零星大樹的山腳平原,也出現於城鎮公園、果園、苗圃、農田地邊和村寨附近的樹叢中或樹上。喜歡在喬木上棲息和活動,在西部和南部地區,有時也見上到海拔2000-3000米的中山地區林緣疏林和灌木叢中,不進入密林深處。

生活習性

主要以植物果實、種子、草子和穀粒等農作物為食。所吃食物幾全是草子、豆科植物幼芽、稗子、糜子、穀子、麻子等植物和農作物種子。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秋冬季節也成群,有時集群多達數十隻甚至上百隻。休息時多停棲在樹上,也停落在電線上長時間不動。多在樹冠層枝葉間跳躍或飛來飛去,也到低矮的灌叢和地面活動和覓食。飛翔迅速,兩翅扇動甚快,常發出呼呼聲響。鳴聲單調清晰而尖銳,並帶有顫音,其聲似‘dzi-i-di-i’。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內蒙古(東北部)
國外分布:俄羅斯

繁殖方式

繁殖期3-8月,1年繁殖2-3窩。其中在北部多為1-2窩,南部多為2-3窩。在北方最早3月中下旬即開始配對,在樹冠層間飛來飛去,或雄鳥圍繞雌鳥炫耀,載飛載鳴,彼此相互追逐。營巢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地帶針葉樹幼樹枝權上和楊樹、果樹、榕樹等闊葉樹和竹叢中。巢距地高1.2-5米。巢呈杯狀或碗狀,主要由細枝、草莖、草葉、植物纖維、鬚根等材料構成,有時也摻雜有棉、麻、羽毛等材料,巢的結構較為精緻,內墊有毛髮、獸毛和小片羽毛。巢的大小為外徑7-11厘米,內徑5-7厘米,高5-8厘米,深3.5-5厘米。營巢主要由雌鳥承擔,雄鳥協助雌鳥搬運巢材。每個巢需7-8天完成。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每窩產卵4-5枚。卵呈橢圓形。卵的顏色變化較大:有的為灰綠色或淡綠色,被有銹褐色或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常形成環狀;也有的呈綠色、綠白色、鴨蛋青色或淡紅色,被有褐色、黑褐色或紫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7.0-19毫米×12.4-14.5毫米,重1.6-2.1克。通常每天產卵1枚,多在7:00以前產出。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3±1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的雛鳥體重1.2-1.3克,全身除頭頂、枕、肩、翅和背中央具有稀疏的灰色絨羽外,大部赤裸無羽,皮膚肉紅色,雌雄親鳥共同覓食餵雛,留巢期15±1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