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箴北

金箴北

金箴北系鎮江金氏十九世裔孫,生於光緒壬午年(1882)六月二十五日,譜名金至忠,字貞伯,一字箴北。其祖父金全昌,字肇周,太學生。父金恆謨(字子嘉),布政司裡間銜,性嗜書法,家藏古今名人墨跡甚多,內尤以鄭板橋手錄《丙丁龜鑑》至為珍貴。

基本介紹

  • 本名:金箴北
  • 別稱:金至忠
  • 字號:貞伯
  • 所處時代:清末民初
  • 出生地:鎮江
  • 主要成就:為解除婦女纏足之苦奔走
醉心新學,抵制美貨,創設天足分會,

醉心新學

箴北“生而聰穎,以口吶故不良於言。垂髫時即從事丹青,善寫真,傳神逼肖。吾邑士大夫家得其片紙,珍若拱璧。”
金箴北
二十歲後,箴北又“醉心新學,硯田所入悉購書報。”他是一位有志報效祖國的熱血愛國青年,經常與志同道合之仁人志士“鹹集書齋,討論時事。”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和中國戊戌變法的失敗,讓當時許多愛國志士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其時,金箴北也和那些有志青年一樣,立志遠出日本留學,以求救國方略,終因父母未許而未能成行,他以此為終身遺憾。箴北先生“熱心公益”,待人誠實,上慈下孝。
其父子嘉公於丙午(1906)春“驟得食噎之症”,“箴北寢食俱廢,旦夕祈禱,願以身代卒,”終因過度操勞,“方當強仕之年,竟鬱郁齎志以沒”,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五月初五日去世,終年25歲,生一子基成。

抵制美貨

1894年,中美簽訂《限制來美華工,保護寓美華人條約》,很多條款限制、歧視華工。1904年條約期滿,美國要求繼續保持條約,準備續訂新約,在美華僑組織發出廢約主張,得到國內各地回響。1905年美國新任駐華公使柔克義奉命與清政府談判改訂條約,條件更為苛刻,激起國人義憤。5月上海、廣州、長沙、蘇州等地發動反美愛國運動,上海總商會會長曾鑄組織商界抵制美貨,在上海提出“伸國權”、“保商利”的口號和抵制美貨的五項抵制辦法,即不用、不裝運美貨、不入美學堂、不作美買辦,不受美僱傭等,並致電清政府外務部、商務部、南北洋大臣,要求拒絕畫押,通電全國二十一個商埠抵制美貨,引導全國各地的抵制美貨運動。
在這場抵制美貨運動中,各地紛紛成立了拒約組織,據《山鐘集》不完全統計,先後參加抵制美貨運動的社團組織約有40個左右,其中就有鎮江的民間愛國社團“勵恥社”和“閱書社”。時金箴北和閱書社社員胡錫鴻積極組織鎮江各界人士參與這場運動,胡錫鴻在致曾鑄的信中還建議“大開國會”,領導全體國民拒約。金箴北則是“倡議繪圖、給傳單,奔走呼號,備陳華工受虐狀。”面對清政府“倘有無知之徒,從中煽惑,滋生事端,即行從嚴查究,以弭隱患”的壓制之危狀,“箴北毅然無怯意。”

創設天足分會

“天足”就是自然、天生的腳,“天足會”也就是反對纏足、崇尚自然天足的組織。
最早公開利用紙質傳媒宣揚戒纏足的,是美國傳教士林樂知主編的《萬國公報》。僅從1873年到1878年,該報就發表了多篇文章,力勸女性不要纏足,並以近代生理學、骨科學知識講解纏足對人身體的危害,這些文章,在社會上開始產生一些影響。英國傳教士約翰·麥克高望於1874年率先在廈門建立了一個擁有60餘名婦女的“戒纏足會”,這是中國第一個公開倡導不纏足的組織,但由於是外國人組織,並只限於教民,所以此會社會影響有限。1878年,英商之妻立德夫人在上海設立“天足會”,並在無錫、蘇州、揚州、鎮江、南京等地設立分會,利用廣學會出版書刊廣行宣傳,儘管這些組織的活動主要局限在教徒範圍內,但其客觀的示範作用卻是很大的,對中國新派人物的“天足運動”有推波助瀾之功。
1897年6月30日,梁啓超、譚嗣同等維新人士發起成立“上海不纏足會”,制定《不纏足會簡明章程》,宣布以上海為全國的總會,號召各地成立分會。 光緒二十五年十一月(1899年12月),上海又發起成立“中國天足會”,並出版《天足會報》,廣為宣傳呼籲,在全國各地設立分會,發展迅速,當時上海參加天足會的婦女即有5萬人。1900年2月,由台北中醫師黃玉階發起組織的“台北天然足會”成立。1901年慈禧太后下達了禁纏足的懿旨,緊接著地方上的封疆大吏紛紛回響。當時的一些私塾、學校教育中也出現了宣傳不纏足的熱潮。清末出版的一部國民讀本教科書中就刊載了題為“纏足痛苦”的插圖;天津教育工作者胡玉孫作詞、張幼臣譜曲的《勸放足歌》成為當時上至師範下至國小必教的內容。繼而各省城回響,紛紛成立“天足分會”。
鎮江的天足分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的。《箴北傳》中如是記錄了這段歷史,時“海上諸志士創設天足會,箴北接志士函,在鎮首創天足分會,復繪圖詳述天足之益,奔走不遑”,為婦女解放運動作出了貢獻。天足會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其發動放足的努力促使傳統的觀念正在逐步改變,不纏足新風潛移默化地向全社會滲透。據天足會1906年度報告,一些城市中不纏足的女子已不罕見,頹風敗俗漸為改良,城市風氣也日益呈現新的景象。
在東南地區,鎮江“昔日學生凡有天足者,則難擇佳偶,今也不然,所求者系天足之女,故天足之風大有進步”。鎮江一個鞋匠“為貴家女於鎮江、揚州等處,已成外國光皮之鞋若許”。這些勇敢的嘗試無疑為新時代女子提供了嶄新的行為示範。此後,鎮江潤商學校創辦人之一的李雁湖於光緒末年和其女弟子顏軼蓮等發起創辦鎮江天足會,提倡婦女解放,呼籲婦女放足,並於1909年在楊家門創辦“天足會第一女學堂”,第二年又與鄒宣瑾等在打索街創辦“天足會第二兩等女學堂”。
1912年3月13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下達《令內務部通飭各省勸禁纏足文》, 通飭各省一體勸禁婦女纏足,不纏足運動更加轟轟烈烈地在全國展開,以放足增強女性的自強和愛國意識。此後,禍害中國婦女千年之久的纏足陋俗開始從沿海大城市消失,並逐漸影響到內陸地區,纏足風俗的完全消失,則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頒布政令禁止婦女纏足,這一封建陋俗才徹底消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