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眼擬棘鯛

金眼擬棘鯛

體稍高而側扁,呈長橢圓形,體高為標準體長之42-44%。頭大,側扁,具黏液腔,外被以薄膜。吻鈍短。後鼻孔橢圓形。眼頗大;淚骨無棘。口大而斜裂,上頜骨後端不及眼後緣,下頜稍突出;上下頜、鋤骨及齶骨均具絨毛狀齒。體被櫛鱗,腹部中央區鱗片呈棱狀;側線鱗數59-64。背鰭單一,無缺刻,具硬棘VI,軟條13,背鰭基長於臀鰭基;臀鰭起始於背鰭基底後部,具硬棘IV,軟條16;尾鰭深叉,上下葉緣尖形。體呈淡紅色,尾鰭暗紅,腹部略呈銀白。本種為1985年於台灣所發表之新種(Liu et Shen),唯與掘氏棘金眼鯛(Centroberyx druzhinini)極為相似,需再求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金眼擬棘鯛
  • :  金眼鯛科
中文名金眼擬棘鯛觀賞魚類否
俗名紅魚、紅大目仔、紅三角仔、紅皮刀、厚殼食用魚類是
英文名是否有毒否
科目英文Berycidae經濟魚類是
科目金眼鯛科最大長度20 cm
命名者Liu & Shen, 1985棲息深度120-150公尺

金眼擬棘鯛
金眼擬棘鯛

世界分布
台灣
地理分布
台灣南部海域。
棲息環境
深海、近海沿岸
形態特徵
體稍高而側扁,呈長橢圓形,體高為標準體長之42-44%。頭大,側扁,具黏液腔,外被以薄膜。吻鈍短。後鼻孔橢圓形。眼頗大;淚骨無棘。口大而斜裂,上頜骨後端不及眼後緣,下頜稍突出;上下頜、鋤骨及齶骨均具絨毛狀齒。體被櫛鱗,腹部中央區鱗片呈棱狀;側線鱗數59-64。背鰭單一,無缺刻,具硬棘VI,軟條13,背鰭基長於臀鰭基;臀鰭起始於背鰭基底後部,具硬棘IV,軟條16;尾鰭深叉,上下葉緣尖形。體呈淡紅色,尾鰭暗紅,腹部略呈銀白。本種為1985年於台灣所發表之新種(Liu et Shen),唯與掘氏棘金眼鯛(Centroberyx druzhinini)極為相似,需再求證。
漁業方法
主要漁法為延繩釣及底拖網,唯產量並不太大。肉質細緻鮮美,甚受歡迎,煎烤煮炸皆宜。
中文名
金眼擬棘鯛
觀賞魚類
俗名
紅魚、紅大目仔、紅三角仔、紅皮刀、厚殼
食用魚類
英文名
是否有毒
科目英文
Berycidae
經濟魚類
科目
金眼鯛科
最大長度
20 cm
命名者
Liu & Shen, 1985
棲息深度
120-150公尺


金眼擬棘鯛
中文名金眼擬棘鯛觀賞魚類否
俗名紅魚、紅大目仔、紅三角仔、紅皮刀、厚殼食用魚類是
英文名是否有毒否
科目英文Berycidae經濟魚類是
科目金眼鯛科最大長度20 cm
命名者Liu & Shen, 1985棲息深度120-150公尺
世界分布台灣地理分布台灣南部海域。
棲息環境深海、近海沿岸
形態特徵體稍高而側扁,呈長橢圓形,體高為標準體長之42-44%。頭大,側扁,具黏液腔,外被以薄膜。吻鈍短。後鼻孔橢圓形。眼頗大;淚骨無棘。口大而斜裂,上頜骨後端不及眼後緣,下頜稍突出;上下頜、鋤骨及齶骨均具絨毛狀齒。體被櫛鱗,腹部中央區鱗片呈棱狀;側線鱗數59-64。背鰭單一,無缺刻,具硬棘VI,軟條13,背鰭基長於臀鰭基;臀鰭起始於背鰭基底後部,具硬棘IV,軟條16;尾鰭深叉,上下葉緣尖形。體呈淡紅色,尾鰭暗紅,腹部略呈銀白。本種為1985年於台灣所發表之新種(Liu et Shen),唯與掘氏棘金眼鯛(Centroberyx druzhinini)極為相似,需再求證。
漁業方法主要漁法為延繩釣及底拖網,唯產量並不太大。肉質細緻鮮美,甚受歡迎,煎烤煮炸皆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