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眶鴴西南亞種(學名:Charadrius dubius jerdoni)屬小型涉禽。羽毛的顏色為灰褐色,常隨季節和年齡而變化。跗蹠修長,脛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長,趾間具蹼或不具蹼,後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長,第1枚初級飛羽退化,形狹窄,甚短小;第2枚初級飛羽較第3枚長或者等長。三級飛羽特長。尾形短圓,尾羽12枚。是遷徙性鳥類,具有極強的飛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線、河道遷徙。生活環境多與濕地有關,離不開水。棲息于海濱、島嶼、河灘、湖泊、池塘、沼澤、水田、鹽湖等濕地之中。分布於印度,東南亞,中國廣西、四川和西藏。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分布範圍,保護等級,
外形特徵
金眶鴴西南亞種體形略小。眉紋的白色較狹窄,有時不明顯。
雄性成鳥(繁殖羽):額基的細黑紋經眼先和眼周伸至耳羽,形成黑色穿眼紋;前額與眼上的眉紋白色,頭頂前部有一寬闊黑斑,其後有一狹細的白紋。頭頂後部、枕部及上體主要呈灰砂褐色。後頸的白色與頦、喉部的白色相連,其後緣以黑色並下延至胸部,形成寬闊完整的黑色領圈。初級飛羽黑褐色,第1枚的羽乾白色;初級覆羽、小翼羽暗黑褐色,羽端綴白;次級飛羽和覆羽與背同色,大覆羽端緣白色;腰和尾上覆羽的灰褐色較淺淡,中央尾羽灰褐,近端渲染黑色;外側尾羽亦灰褐,具白色端斑及黑色次端斑;最外側尾羽白色僅在內翈有一黑褐色塊斑。除了胸部的黑色頸圈,下體餘部概為白色。腋羽和翼下白色。
雌性成鳥(繁殖羽):顯然不如雄鳥那么黑白分明。黑色的胸帶沾染褐色。金黃色的眼圈比較細,不如雄鳥那么顯著。
成鳥(非繁殖羽):白色的前額和眉紋沾染土黃色;頭頂、枕部、胸帶瀰漫著陳舊的黃褐色。但冬季換羽之後很快恢復鮮亮的繁殖羽色。
亞成鳥:如同成鳥的非繁殖羽,前額和眉紋淺黃色。頭頂沒有黑帶,呈灰褐色。上體的沙褐色具黃色羽緣。胸帶棕黃色,常在胸前斷開。
虹膜暗褐色;眼瞼金黃色,形成金黃色的眼圈(成鳥);或者是淡黃色(亞成鳥)。嘴形直且較細,黑色,下嘴基部略有一點黃色;腿和腳橙黃色或淡粉紅色(繁殖期),黃色(亞成體)。爪黑褐色。
棲息環境 棲息於開闊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的湖泊、河流岸邊以及附近的沼澤、草地和農田地帶,也出現於沿海海濱、河口沙洲以及附近鹽田和沼澤地帶。
生活習性
春季於3月末4月初即見有個體遷到東北繁殖地,秋季於9月末10月初遷離東北繁殖地往南遷徙。
常單只或成對活動,偶爾也集成小群,特別是在遷徙季節和冬季,常活動在水邊沙灘或沙石地上,活動時行走速度甚快,常邊走邊覓食,並伴隨著一種單調而細弱的叫聲。通常急速奔走一段距離後稍微停停,然後再向前走。
主要吃鱗翅目、鞘翅目及其他昆蟲、昆蟲幼蟲、蠕蟲、蜘蛛、甲殼類、軟體動物等小型水生無脊椎動物。
生長繁殖
繁殖期5~7月。營巢於河流、湖泊岸邊或河心小島及沙洲上,也見在海濱沙石地上或水稻田間地上營巢。巢多置於水邊沙地或沙石地上,甚簡陋,通常由親鳥在沙地上刨一個圓形凹坑即成,或利用自然凹窩。巢內無任何內墊物,或墊有少許枯草。5月中下旬開始產卵,年產1窩,每天產卵1枚,每窩產卵3~5枚,其中以3~4枚居多。卵為梨形,沙黃色或鴨蛋綠色、被有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多,重7~9克。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雌鳥承擔,雄鳥在巢附近警戒,孵化期24~26天。雛鳥早成性,出殼後不久即能行走,不到1個月即能隨親鳥飛行。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和其他東南亞國家,中國廣西、四川(宜賓、美姑、雷波、西昌、米易、鹽源)、雲南(昆明、江川、耿馬、瀾滄、蒙自、金平、景洪、勐臘、勐海、潞西、盈江)、西藏(澤當)。
保護等級
-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 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