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民國三十年(1941年)春,在毛主席“自己動手,自給自足,克服困難,建設邊區”的號召下,
王震率部隊進駐以金盆灣為中心的馬坊、南泥灣、臨鎮一帶打土窯、開荒種地、飼養家禽家畜,開展以農業為主的大生產運動。金盆灣阻擊戰就是發生在這一時期。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7月10日,大禮堂竣工。大禮堂建造由359旅副旅長蘇進負責。建築由學工科的留日學生范進和本旅伍積禪、彭江,以及日本工農學校的學生共同設計;359旅張學樹等30多人(木工、泥工、磚瓦工)參與建造。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三五九旅一部分奉命南下,一部分開往東北,由西北野戰兵團教導旅接防,繼續生產練兵,並繼承和發揚了三五九旅和南泥灣精神。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3月,胡宗南率國民黨軍隊進攻延安後,禮堂被毀。同年3月16日,三五九旅以兩個團的兵力在臥牛山利用有利地形,抗擊了近萬胡宗南軍隊的多次進攻,勝利地完成了保衛延安阻擊戰的任務。
2008年,寶塔區文管所對金盆灣八路軍三五九旅旅部舊址進行了修繕。
2024年7月16日,陝甘寧邊區工業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團第四小組前往三五九旅旅部舊址和王震旅長故居,開展田野調查、實地尋訪、定位測繪等系列工作。
建築格局
金盆灣八路軍三五九旅旅部舊址,總占地面積約1.2畝,當年戰士們挖土窯洞542孔,建築平房602間,現存土窯5孔,院落300多平米。今保留點將台一處,完整碉堡2處,糧庫舊址一處。
主要建築
大禮堂
大禮堂在延(安)宜(川)公路旁邊的山坡下,其建造由副旅長蘇進負責。大禮堂長約49米、寬約32米,可容納1200多人。當時禮堂內沒有桌子、凳子。禮堂是木結構,禮堂建成後曾舉行過幾次重要會議。當地老百姓挖窯洞時從地下挖出半個牌匾,上面還殘留著當時大禮堂的“堂”字。
糧庫遺址
糧庫遺址為十幾孔土窯洞,窯洞裡存有黨徽、五角星圖案和毛筆字遺蹟。八路軍三五九旅進駐金盆灣村時,延安縣將兩孔土窯洞——抗戰初期為延安縣農場糧庫和金盆灣自衛軍軍械庫,移交給三五九旅供給處管理。當年,這些糧食除供給部隊生活外,大部分運往延安的機關、單位、學校、醫院,支援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三五九旅糧庫是邊區的模範糧庫,在革命戰爭年代,曾經留下了毛澤東、朱德、習仲勛、賀龍、彭德懷、王震、羅元發、王恩茂等革命前輩的足跡,革命歷史厚重。
文物遺存
勞動工具
2021年延安遭遇了一場大雨,這場暴雨沖刷出了三五九旅昔日所使用的勞動工具,被當地住戶發現,上交當地政府。這些文物被清理與修復後,陳列於八路軍三五九旅旅部舊址陳列館。
歷史文化
八路軍359旅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第6軍團和紅軍第32軍、紅軍總部特務團一部,在陝西省富平縣莊裡鎮改編為第120師第359旅。陳伯鈞任旅長,王震任副旅長,下轄由紅6軍團編成的第717團,由紅軍第32軍等部編成的第718團,共5000餘人。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8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命令,為保衛陝甘寧邊區,守衛西北大門,359旅由晉西北恆山地區回防陝甘寧邊區。同年10月,該旅部到達綏德一帶。在朱德的倡導下,該旅於民國三十年(1941年)3月開赴南泥灣一帯,守衛陝甘寧邊區重要的南線門戶。旅部駐金盆灣村,王震任旅長兼政委,副政委王恩茂,副旅長蘇進,參謀長唐子奇,政治部主任袁任遠,副主任李信。
文物價值
金盆灣八路軍三五九旅旅部舊址是三五九旅軍墾生活、軍事活動以及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南泥灣精神的重要見證,是重要的革命紀念基地。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金盆灣八路軍三五九旅旅部舊址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寶塔區麻洞川鄉金盆灣村。
交通信息
自駕:自陝西省延安市寶塔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金盆灣八路軍三五九旅旅部舊址,路程約41.3千米,用時約53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