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瓜細菌性角斑病

金瓜細菌性角斑病為害葉片和果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瓜細菌性角斑病
  • 外文名:Ornamental gourd angular leaf spot
  • 病害類型:細菌
  • 主要危害作物:瓜類
  • 病原中文名:丁香假單胞桿菌流淚致病變種
基本信息,為害症狀,病原形態特徵,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中文名:金瓜細菌性角斑病
英文名:Ornamental gourd angular leaf spot
病原中文名:丁香假單胞桿菌流淚致病變種
病原拉丁學名: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Smith et Bryan)Young,Dye&Wilkie
病害類型:細菌
主要危害作物:瓜類
主要為害部位:為害葉片和果實

為害症狀

葉片染病病斑多角形,初為水浸狀,漸變褐色,中間變薄,半透明,質脆易裂,脫落穿孔,受葉脈限制,大小2~5毫米,病斑多時可匯合成一大斑塊,致葉片枯死。果實染病,初現圓形小點,水浸狀,稍凹陷,嚴重的病斑裂開,但由於金瓜皮厚,一般影響不大。

病原形態特徵

Pseudomonassyringaepv.1achrymans(SmithetBryan)Young,Dye&Wilkie稱丁香假單胞桿菌,流淚致病變種(黃瓜角斑病假單胞菌),屬細菌。菌體短桿狀相互呈鏈狀連線,具端生鞭毛1~5根,大小0.7~0.9×1.4~2微米,有莢膜,無芽孢,革蘭氏染色陰性,在金氏B平板培養基上,菌落白色,近圓或略呈不規則形,扁平,中央凸起,污白色,不透明,具同心環紋,邊緣一圈薄且透明,菌落直徑5~7毫米,外緣有放射狀細毛狀物,具黃綠色螢光。生長適溫24~28℃,最高39℃,最低4℃,48~50℃經10分鐘致死.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原菌在種子內、外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由葉片或果實傷口、自然孔口侵入,進入胚乳組織或胚幼根的外皮層,造成種子內帶菌。此外,採種時病瓜接觸污染的種子致種子外帶菌。且可在種子記憶體活1年,土壤中病殘體上的病菌可存活3~4個月,生產上如播種帶菌種子,出苗後子葉發病,病菌在細胞間繁殖,金瓜病部溢出的菌膿,借大量雨珠下落,或結露及葉緣吐水滴落、飛濺傳播蔓延,進行多次重複侵染。露地金瓜蹲苗結束後,隨雨季到來和田間澆水開始,始見發病,病菌靠氣流或雨水逐漸擴展開來,一直延續到結瓜盛期,後隨氣溫下降,病情緩和。發病溫限10~30℃,適溫24~28℃,適宜相對濕度70%以上易發病,病斑大小與濕度相關:夜間飽和濕度大於6小時,葉片上病斑大且典型;濕度低於85%,或飽和濕度持續時間不足3小時,病斑小;晝夜溫差大,結露重且持續時間長,發病重。在田間澆水次日,葉背出現大量水浸狀病斑或菌膿。有時,只要有少量菌源即可引起該病發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1)選用耐病品種,
(2)從無病瓜上選留種,瓜種可用70℃恆溫乾熱滅菌72小時,或50℃溫水浸種20分鐘,撈出晾乾後催芽播種;還可用次氯酸鈣300倍液,浸種30~60分鐘,或40%福馬林150倍液浸1.5小時或100萬單位硫酸鏈黴素500倍液浸種2小時,沖洗乾淨後催芽播種。
(3)無病土育苗,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年以上輪作,加強田間管理,生長期及收穫後清除病葉,及時深埋。
(4)保護地金瓜重點抓好生態防治,方法見霜霉病,須用藥時可選粉塵法:噴撒10%乙滴粉塵劑,或5%百菌清或10%脂銅粉塵劑,每667m2/1kg。
(5)露地推廣避雨栽培,開展預防性藥劑防治,於發病初期或蔓延開始期噴灑72%農用硫酸鏈黴素或新植黴素4000~50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霜霉病、細菌性角斑病混發時可噴灑60%琥;乙膦鋁或70%乙;錳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對兼治兩病有效,每667m2噴對好的藥液60~70升,採收前5天停止用藥。
(6)可施用VA菌根Glomusmacrocarpum可減輕金瓜細菌性角斑病的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