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大藏經

金版大藏經

又稱《金版大藏經》,私版。始刻於金熙宗皇統八年(1148年),完成於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

基本介紹

  • 書名:金版大藏經
  • 出版時間:金熙宗皇統八年(1148)
雕印,內容,印刷,今存,

雕印

金代山西民間集資雕印。始刻於金熙宗皇統八年(1148),完成於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發起人為山西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崔法珍。主持者為解州靜林山 天寧寺(位於山西解縣)“開雕大藏經版會”。此藏由崔法珍斷臂勸募以後,山西民間深受感動,紛紛解囊相助,甚至有破產以回響者(題記中記載了村民有施樹、施騾、施布,傾其所有以應募的情況)。大定十八年(1178),崔法珍將全藏一部送到燕京(今北京)。金世宗特命在聖安寺設戒壇,為崔氏剃度出家授比丘尼戒。大定二十一年(1182),崔氏又將全部經版送到燕京,貯藏於弘法寺,印刷流通。兩年後,被賜以“宏教大師”之號。

內容

《金藏》以《開寶藏》的各次印本(包括初印本、鹹平本、天禧本、熙寧本)為底本雕印。另外,還增收了當時在北方流傳的一些佛教著述(主要華嚴宗、天台宗、法相宗的章疏)。它是當時蒐集宋代新譯經最全、中國佛教撰著最多的一部《大藏經》。

金版大藏經
全藏總計六百八十二帙(帙號為“天”至“幾”),收經約一千五百七十部七千卷,始《大般若經》,終《萬善同歸集》。其結構為:(一)《開元釋教錄略出》所錄入藏經,四百八十帙(帙號為“天”至“英”)。(二)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至鹹平二年(999)新譯經,三十帙(帙號為“杜”至“轂”)。(三)《續開元錄》所錄入藏經(包括《續開元錄》自身),二十七帙(帙號為“振”至“庵”)。(四)北宋鹹平三年(1000)至熙寧六年(1073)新譯經,四十三帙(帙號為“宅”至“虢”)。以上四部分,與《高麗藏》所收基本相同。(五)中國佛教撰著,四十四帙(帙號為“踐”至“亭”)。收《華嚴經合論》、《法苑珠林》、《傳燈玉英集》、《景佑天竺字源》、《天聖廣燈錄》、《大中祥符法寶錄》、《景佑新修法寶錄》、《雙峰山曹溪寶林傳》、《御製秘藏詮》、《景德傳燈錄》等。(六)北宋元豐元年(1078)至政和二年(1112)新譯經,四帙(帙號為“雁”至“塞”)。(七)中國佛教撰著,五十四帙(帙號為“雞”至“幾”)。其中屬華嚴宗的有:《華嚴經清涼疏》、《清涼疏科》、《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屬天台宗的有:《法華經玄義》、《玄義釋簽》、《法華經文句》、《法華文句記》、《摩訶止觀》、《止觀輔行傳弘決》、《金光明經文句》、《觀音經玄義》、《四教義》、《四念處》、《金剛□》、《國清道場百錄》等;屬法相宗的有:《成唯識論述記》、《成唯識樞要》、《法苑義林章》、《因明入正理論疏》、《瑜伽師地論略纂》等;屬於淨土宗的有:《萬善同歸集》(以上參見《呂澄佛學論著選集·金刻藏經》;蔣唯心《金藏雕刻始末考·廣勝寺大藏經簡目》,《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十冊)。

印刷

《金藏》在金末元初因兵火而損壞了四分之一。元太宗八年(1236),耶律楚材徵集中書省屬下的財力和人力,與民間集資相結合,對《金藏》中缺損的經版進行了補雕。從保存下來的題記來看,原刻的刻工一般是平民百姓,而補雕的刻工多是從諸山名剎徵召來的刻字僧。他們分別來自燕京路的弘法寺、宣德路的蔚州普勤山大明寺、真定路的中山天寧寺、河間路的河間天寧寺、益都路的壽光方林院、臨淄廣化寺、即墨崇福寺、密州龍應寺、滕州大明寺、汾州治平寺等三十多所寺院,從而使《金藏》得以補齊,並繼續印刷了幾十年。
《金藏》的裝幀形式和版式大體上依照《開寶藏》。為卷子本,黃表赤軸,長短大小,略有參差。版式分為兩種:凡《開元釋教錄略出》、《續開元錄》所錄入藏經和宋代新譯經部分(即前面在講到此藏結構時,所說的第一、二、三、四、六部分),版心高約二十二公分,寬約四十七公分,每版二十三行,每行十四字。版首刻經名、卷次(第幾卷)、紙序(又稱版數,即第幾紙)、帙號(千字文帙號);凡《開元釋教錄略出》、《續開元錄》所錄以外的中國佛教撰著(即前面說的第五、七部分),版心較高較寬,每版二十二行至三十行,每行十五字至十七字。卷末往往刻有題記。裝幀形式除捲軸裝(即卷子本)以外,間有梵夾裝(即梵夾本),如《華嚴經合論》等,每五行略留空白,以便摺疊。又有冊頁裝(即方冊本),如《傳燈玉英集》等,有行線、中縫。形成這種現象的直接原因是,這些入藏著述原先多為單行本,收入時照原版翻刻,故造成入藏著述與翻譯佛經在版式上的差異。

今存

金版大藏經
1933年,上海影印宋版藏經會釋范成為蒐集散逸的《磧砂藏》經本,偶而在山西趙城縣霍山廣勝寺(臨濟宗寺院)的彌勒殿,發現四大櫥古版藏經,經與元代慶吉祥等人編的《至元法寶勘同總錄》核對,證實為金代所刻。《金藏》、《趙城藏》之名由此而起。廣勝寺所藏的《金藏》共有四千九百五十七卷,以後又陸續發現了一些零散的經本,連前總計有五千一百多卷。從一些經本的刻記(原先就刻在版子上的題記)和墨記(後來加蓋在印本上的墨印或手書)來看,它是元世祖中統三年(1262)時的印本。1935年,上海影印宋版藏經會在《金藏》中選擇了其他宋版藏經所闕的珍本四十七種,如《傳燈玉英集》、《景佑天竺字源》、《大中祥符法寶錄》、《天聖釋教總錄》、《景佑新修法寶錄》、《雙峰山曹溪寶林傳》、《因明正理論過類疏》等,編為《宋藏遺珍》三集十二函一百二十冊(上集四函四十冊,中集六函六十冊,下集二函二十冊),以線裝本的形式,影印出版。近世,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又將它們合為六冊,再次影印出版(據該公司編的1994年《圖書解說目錄》說,《宋藏遺珍》所收的四十七種經典中,“為《磧砂》所無者只四十四部”)。
《金藏》現存於北京圖書館。1959年9月,在西藏薩迦寺中發現了木刻卷子本佛經三十一種五百五十九卷,據考證,其帙號、版式、字型、捐資者、刻工等基本上與趙城縣廣勝寺發現的金刻藏經相同,從屬元代補雕的那部分經版的印本。因此,《金藏》的傳世本除廣勝寺本以外,還有薩迦寺本。
《趙城藏》發現時,經清理共存4957卷,但後來又有散失,現存4813卷。1959年中央文化部西藏文物調查團在西藏薩迦北寺又發現了31種555卷金藏印本。這部分印本現存民族文化宮圖書館。以該印本的印經題中知道,這部分印本是印刷於元憲宗蒙哥六年(1256),最早安置於燕京大寶集寺,大約在元世祖時代由國師八思巴帶到西藏的。經核對,這種印本與廣勝寺發現的印本無論從版式、千字文編次,刻工題記及特殊的版刻記號完全吻合,說明它們是同一版本的不同印本,完全可以視作一種版本使用。上述兩種印本相加,其總數可達到5368卷(其中有400餘卷複本)。就這一數字說,它是現存北宋版大藏經中保存最多的一種。目前,《開寶藏》和《契丹藏》已基本亡佚。《開寶藏》包括殘卷僅存13卷;《契丹藏》在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中發現了卷子裝大字本12卷,在河北豐潤縣天宮寺塔中發現了小字冊裝本3種17冊;另有《房山石經》雖然規模巨大,但全部石經也只有3400餘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