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澤:江南民間祭祀探源

金澤:江南民間祭祀探源

《金澤:江南民間祭祀探源》是李天綱創作的宗教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7年12月。

該書選取上海青浦金澤鎮作為主要的研究個案,考察了江南地區“以祠祀為特徵的民間宗教”的歷史淵源、發展演化及現代轉型。作者對金澤鎮的祠廟和祭祀生活展開的田野調查和研究方法顯示了強烈的“內在過程性”特徵,力圖深入到當地人內在的信仰過程與理解方式之中,真實地呈現這種廣泛存在於江南市鎮社會的民間祠祀的“地方性宗教知識”。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金澤:江南民間祭祀探源
  • 作者:李天綱
  • 類別:宗教學著作
  • 字數:411千字
  • 首版時間:2017年12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分上篇“金澤的祭祀生活”和下篇“江南祭祀之源”兩部分。上篇主要選取金澤鎮的各類神祠及其背後的祭祀傳統、信仰秩序與變遷模式作為具體的個案進行討論,集中圍繞江南市鎮信仰暨江南市鎮祭祀共同體這一地方性宗教知識展開探究;下篇的內容則主要從儒釋道三教信仰元素、江南鄉土社會結構特徵、漢人祭祀形式等理論視角進一步拓展對江南市鎮祭祀系統的考察,深化了江南地區以市鎮祭祀為基本形態的民間宗教在歷史傳統維度和社會文化維度的內涵,並對中國宗教學研究的新方法與新路徑進行了思考與探尋。

作品目錄

緒論 金澤:江南民間祭祀探源
第五章 佛道兼容:合一的基層信仰
上篇 金澤的祭祀生活
第六章 三教通體:士大夫的態度
第一章 市鎮祭祀:地方性知識
第七章 社、會:民間祭祀的結構
第二章 眾教之淵:金澤鎮諸神祠
第八章 漢人宗教的基本形式
第三章 祀典:民間宗教與儒教
總論 中國的宗教與宗教學
第四章 私祀:民間宗教的秩序化
後記
下篇 江南祭祀之源
參考書目

創作背景

祭祀禮儀是任何宗教體系都必然具備的要素。儒教禮儀主導的祭祀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國家禮樂教化體系的重要內容,而江南市鎮民眾的祭祀生活尤為豐富多彩,在經歷現代化、都市化的深刻轉型之後,仍鮮活地呈現著中國民間信仰與儒教祠祀體系的基本形式,折射出“傳統與現代”“邊緣與中心”“地方與國家”等多重特質與內在價值。面對江南市鎮祭祀生活的漫長積澱與不斷更新,身處其中的人們應當如何思考與理解這一人文傳統的歷史、現狀與未來,《金澤:江南民間祭祀探源》即聚焦江南民間祭祀,嘗試為現代性追溯傳統的源頭,也為傳統的回歸尋找新位置。

作品思想

“地方—國家”雙重同構視角的展開,是該書蘊含的一條重要主線。作者從江南市鎮民間祭祀的神靈譜系與朝廷祀典(國家祭祀的神靈譜系)之間的關聯性出發,設定祭祀生活層面具有“地方—國家”的內在同構性。這個設定,一方面明確了江南地方民間祠祀包含著某些與國家祀典對應的內容,另一方面也為該書得出“從儒教祠祀系統演變出來的民間宗教,才是中國現代宗教的信仰之源”的結論提供了一種詮釋方向——江南地方祭祀呈現的府、州、縣、鎮、鄉各級“地方—國家”同構性,正是儒禮主導的國家祠祀制度與地方民間祠祀互為借鑑、交流的產物。
作者對金澤鎮的祠廟和祭祀生活展開的田野調查和研究方法顯示了強烈的“內在過程性”特徵,類似於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茨在長期的宗教人類學田野實踐中總結出的“深描”手法。格爾茨運用“深描”這種具有解釋力的方法,盡力在考察和研究中包含經驗的脈絡、組織經驗的意向、呈現過程性經驗的意義,獲取地方性知識,並對其中的“經驗過程”作出文化的解釋。換言之,“外來者”的視角難以真正說明當地生活,“族內人”的想法才能代表真正的本土知識。因此,“深描”的核心是“理解他人的理解”。作者對金澤祠廟的考察,也力圖深入到當地人內在的信仰過程與理解方式之中,真實地呈現這種廣泛存在於江南市鎮社會的民間祠祀的“地方性宗教知識”。
作者對於江南市鎮祭祀與地方性宗教知識體系的“深描”,凸顯了“傳統性”與“現代性”交融的特徵。在現代化、都市化、全球化的趨勢下,民間祭祀不斷“創造”出新內容、新形式。年過八旬的吳阿婆表演“打蓮湘”酬神歌曲,歌詞既有她小時候習得的傳統歌詞,也有她新編的一些內容,而這些新歌詞、新曲調都受到了一些現代因素的影響。由此看來,作者關於金澤祠廟和祭祀形態的考察,不僅深入描繪了江南市鎮信仰生活的“內在過程性”,也探尋和思考著民間祭祀傳統性與現代性的邊界。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20年12月,該書獲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金澤:江南民間祭祀探源》
2017年12月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978-7-108-05936-9

作者簡介

李天綱,男,1957年生於上海。現任復旦大學宗教學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上海宗教學會副會長,兼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利徐學社執行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