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漢鼎(清朝官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金漢鼎(1614—?),字公鉉,號紫汾。義烏赤岸人。他雖非名卿顯宦,卻因清高耿直、敢言直諫、政績卓著、志行超逸,而被世人所稱道。與族兄弟金漢蕙系同科進士,被稱為“金氏二雄”。

基本介紹

  • 本名:金漢鼎
  • 字號:字公鉉
    號紫汾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浙江義烏
  • 出生時間:1614年
  • 性別:男
名門望族,勤學苦讀,惠澤涇陽,鞠躬盡瘁,

名門望族

金氏是義烏的名門望族。元代的理學大儒金涓、欽賜“清慎”璽印的清官金德孚、明工部右侍郎金世俊、抗倭名將金福、清初名將金光,均為同一世族,他們都是名盛一時的文臣武將和志行卓異的俊士。
金漢鼎的父親金德義(1579—1623),字行之,號六平。萬曆四十七年(1619)三甲進士,授婺源縣知縣。
婺源地處深山,民風強悍,特別是一些盜賊,利用橫亘數百里的大山,同時又仗恃有當地豪紳的庇護,他們打家劫舍,百姓苦不堪言。金德義經過明察暗訪,認為“若要除惡務盡,必須毀其巢穴,斬其股肱”。於是,對盜賊悉數剿洗,對窩藏庇護者繩之以法。這一來,紀綱大振,百姓誠服。金德義亦因此而得罪權貴。某窩藏盜賊者為朝中大司農(戶部尚書)之女婿,被金德義處決。於是,大司農利用權勢,惡意中傷,上疏彈劾。結果金德義被貶為教授,三年期滿離任時,百姓攔挽,遮道送行。

勤學苦讀

封建社會的中國文人,歷來都把仕途視為施展抱負,實現自身價值的唯一途徑,即使官途多蹇,懷才不遇,也往往寄希望於後嗣。金漢鼎的父親,總想將未竟的事業寄希望於後代,因而對子女悉心培育,期望他日後能出人頭地。可哪曾料到,金德義45歲即撒手西歸,這時金漢鼎才10歲。
金漢鼎母親是大司寇(兵部尚書)吳堯山的侄女,是詩書傳家的大家閨秀。她整日讀《孝經》、《烈女傳》,從不懈怠。丈夫去世後,撫養、教育子女的重擔都落在了她的肩上。為不負丈夫生前囑託,她對金漢鼎的教育,不僅十分嚴厲,而且施以特殊的磨難: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金漢鼎從小“讀書明大義”,加之他天資穎悟,頗具靈性,在同齡人中出類拔萃。吟詩作文,片刻即成,議論辭藻,奕奕動人。因而,省巡迴科考的學使劉、許、李諸公都把他列為第一。
然而,金漢鼎並不以此自傲,學業從不間斷,不論寒暑冬夏,總是“誦讀夜半,樂此不疲”。在母親嚴格的管教下,金漢鼎潛心研讀經史,探討做人的道理和修身治國的學問。

惠澤涇陽

清順治三年(1646),金漢鼎中鄉試,順治六年(1649)登三甲進士,授陝西涇陽縣知縣。
涇陽在長安西北,地處關中盆地。雖然沃野富庶,但積弊深重,棘手難題甚多。金漢鼎上任後,即輕車簡從,深入地方,邊安撫民眾,邊察訪社情民意,然後對症下藥,逐一梳理。
這時的清朝正處於恢復創業時期,各族人民飽嘗戰亂之苦,迫切要求統一和安定。
可在涇陽的部分地區,一些狡猾盜賊利用群山重疊,盤踞為營,在山鄉肆虐,荼毒生靈,百姓無不切齒痛恨。對此,前任縣宰放任自流,雖百姓屢請清剿,也不加討伐。
金漢鼎在察訪中聞訊,大為震驚,憤怒地說:“這些盜賊,騷擾鄉里,大逆不道,復載難容,若不痛加剿洗,何以伸天理而示國威?”於是,迅即整頓團防,清剿盜寇。結果很快平定了匪患。
金漢鼎秉性耿直,辦事認真。陝西駐軍的草料、糧食,過去一直來都歸地方里甲征派,因此加重了地方負擔。按慣例,地方官吏可不過問此事。可是秉性剛直的金漢鼎,不顧個人得失,堅決要求更改。奏章上了一次又一次,計10次之多,但均如泥牛入海,音訊杳然。
這時,同僚規勸金漢鼎還是死心算了:“人家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你這芥子一般的微臣,又何必為駐軍之事而得罪皇上呢?”
然而,金漢鼎卻凜然道:“身為大丈夫,去留肝膽兩崑崙,天崩地裂不改色,只要認準的路,非走不可;只要不當的事,非改不可!”
幾經努力,皇上終於準了他的奏章。
金漢鼎十分重視農桑,邊引進南方先進耕作技術,邊從事農田水利建設。
關中地區的主要河流有渭水、涇水和洛水,而在長安附近,更有“八水繞長安”之說,如此豐富的水資源,這在西北地區是不可多得的。此外,自秦以後各個王朝,又陸續開鑿新渠,如鄭國渠、三白渠、六輔渠、成國渠、靈積渠等。
三谷口的三白渠,渠水分別灌溉三原、高陵、涇陽三個縣,可是由於年久失修,閘門被泥土阻塞,三個縣為爭水,官司已打了多年,但問題依然得不到解決。為切實解決這一久拖不決的矛盾,金漢鼎帶領百姓,將淤塞的閘門予以清理,又親自進行協調,特設渠長一職,並按閘門的高度畫定乾支,註上時刻,確定嚴格的分水調度辦法,然後再向三縣放水,同時設立禁牌,要求各縣務必遵守。在金漢鼎的悉心努力下,終於化干戈為玉帛,水事糾紛得以順利解決,三縣百姓無不大悅。
金漢鼎務實勤政,廉潔自律,善斷棘手疑難之事,得到了上司的賞識。於是,若有稽查曠廢疑難不明的案件,上司都派他去辦理。金漢鼎總是細細勘查,非弄清來龍去脈不可。因此,屬下也不敢怠慢,必細心偵查,據實上報。由於他的認真稽查,使一些匪首逆賊,怙惡不悛者,繩之以法;使一些蒙冤受屈者得以昭雪。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實行懲戒與教撫相結合,“化寇為良”,對那些為賊所累,裹脅之人,只要能幡然悔悟,不但免懲,並且妥為安置。於是,不論是被昭雪的蒙冤受屈者,還是改邪歸正者,無不對金漢鼎感激涕零,將其視作神明。
金漢鼎在涇陽任職5年,受到6次舉薦。經考核,因其政績卓異,順治帝贈其一套蟒袍,擬考核撥用。太宰王永吉說:“天下如果只取一人,非涇陽縣令莫屬。”

鞠躬盡瘁

金漢鼎涇陽任期未滿,就因功績突出而被舉薦。先後擢升為兵科給事中、禮科右給事中、刑科左給事中、兵科都給事中。金漢鼎是個著名的言官,以直言敢諫而聞名遐邇。在當今留傳有關他的極少史料中,奏疏占了較大分量。
擢升兵科給事中時,他條陳邊海機宜、典制、儲材、恤刑諸務。特別是要求加強浙江海防建設,陳辭懇切。
明末清初,葡萄牙、荷蘭等殖民者頻頻侵入中國,並與閩浙一帶海盜相勾結,肆行劫掠,延害地方。為此,金漢鼎建議浙江海防需重兵把守。而且,在奏章中他還提出一個新觀點:“定海為寧紹之門戶,而舟山又是定海之外藩,無舟山則定海勢逼,無定海則寧紹齒寒。舟山擬為浙江海防的第一重門戶,它的防務擬聯為整體一併考慮。”他的這一觀點,即使在今天,也不失為一良策。
後升轉為刑科左給事中,委派他稽查刑部,他上條陳《要領十則》,被順治作為條例公布於眾,各級官吏務必遵守。這十條準則,包括嚴正考場紀律、拒腐戒貪、嚴懲酷吏、官員定時交流等廉政建設措施。並清理了監獄積案400餘起。
升遷兵科都給事中後,凡所陳奏的內容,無不切實可行,對弊政陋習,予以一一抨擊;凡救治之法,均一一列示,既鋒芒畢露,又言辭懇切。順治皇帝覽閱他的奏章後,連稱“好官、好官!”
金漢鼎因在外為官已久,非常懷念含辛茹苦撫養他成人的老母,遂告假歸里省親,承歡膝下八載。復出後,因聞母亡而悲哀過度,卒於奔喪途中。金漢鼎除從政外,平時還筆耕不輟,著有《疏草》4卷,《詩文集》10卷。
金漢鼎入祀鄉賢祠,《[嘉慶]義烏縣誌》列名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