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贛派建築群

金溪贛派建築群

金溪贛派建築群作為與臨川文化匹配的歷史文化遺產,集中了江右文化、理學文化、商幫文化、科舉文化、鄉紳文化、家族文化等要素特徵。竹橋村與東源曾家村,每個村都有100多棟明清古建築,依然保存著當年的風貌;後林村、北坑村還保存著防禦外來入侵的護村牆;黃坊村、印山村,依山傍水、房屋相連、四面門坊、街巷縱橫。游墊村、大耿村仍保留著明代時期的整體結構和風貌。

建築特點,文物遺存,竹橋古村,東源古村,保護措施,

建築特點

金溪傳統村落中,牌坊、宗祠、廟宇、祭壇、官廳、書院,不同類型的建築一應俱全。全縣400平方米以上且保存完好的宗祠有146個,各類官廳126棟。金溪古村落還是明代民間建築的寶庫,包括明代祠堂、明代民居、明代牌坊等,其中有紀年的明代磚石牌坊有8座,貫穿明代早中晚三個時期,為本地區明代牌坊斷代樹立了標桿,是贛派建築的精品。
對建築空間的合理規劃,也是金溪古村落空間布局特色之一,很多古村都是在宗法制度的指導下完成的完善體系。這裡的聚落往往是單一姓氏聚族而居,村落先民在宗法制度的協調下進行村落的規劃與建設,很多村莊的公共設施十分發達,布局錯落有致,就很好地證明這一點。祠堂、廟宇、戲台、書院、私塾、牌坊、門樓甚至墓地都與民居錯落分明、和諧相處,建築之間講求拱衛與揖讓、協調與補充,孰主孰次,一目了然。像竹橋、游墊、蒲塘等歷史悠久的大型村落,這一點表現得尤為突出。一般來講,過去村莊外圍都建立起村牆這樣的防禦體系,村莊內部的建築也以高大的牆體四面圍合成內部的私密空間;各個建築區間系以縱橫交錯的巷陌,分布以各種用途的功能性建築,從外到內,由點到面,形成肌理分明、功能完整的建築體系,這一點都令人印象深刻。[4]牌坊建築也是金溪古村落的特色之一。早在十多年前,筆者曾到金溪考察牌坊建築,深切感受到其地位在一個村落中顯得尤其崇高。先民們往往把自己的理想與訴求,通過牌坊和門樓等功能性建築得以體現。如彰顯門第、宣示功德、標榜社會地位,就是牌坊和門樓所要完成的使命,人們在修建這類建築時毫不吝嗇自己的想像力。如蒲塘的“名薦天朝”牌坊,這是國內僅有有兩座將聖旨全文刊刻在額枋上的建築之一(另一座是徽州的“龍興獨對”坊),坊表的作用就是以官方的名義表彰坊主的功德,因此在建築工藝上極盡突破之能事,工匠們利用石雕、磚雕為載體,靈活運用浮雕、高浮雕和壓塑等技法,將人物花鳥、祥禽瑞獸和幾何紋樣施加在不同部位,交錯疊加,一絲不苟。從某種意義而言,一座牌坊背後就有一個故事,如“聖裔”坊敘述的是孔子南支播遷與繁衍的滄桑往事;“忠義世家”坊承載的是宋元時期鄧姓義民為國分憂的歷史掌故;“後車世家”門樓記錄的是孟皇后駐蹕於此的昔日輝煌。

文物遺存

竹橋古村

竹橋古村至今保存完好的十家弄和八家弄建築群組、六座祠堂以及養正山房、公和堂、懷仁書院、賜福廟等古建築物集合成為封建社會農商儒並重的人文歷史信息標本。

東源古村

東源古村現存明清建築74棟,其中明朝建築5棟,古井4眼,古樹10株,古橋1座,古石刻2塊,舊石板共長2138米。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三處為:“豢靈護應”古廟、“中議世第”官廳、“秀啟南豐”宅第。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建築包括:龍光發祥門樓(清代)、陽德含暉門樓(清代)、旋星共極門樓(清代)、南豐世第門樓(清代)、隆平舊家門樓(清代)、古道(明代)等,村內明清建築以二層式“官廳”建築最為精緻,四堂直進、九道天井。內有住房、接客廳、繡花樓、花園、魚塘,門楣上分別用行、楷、隸、草書等4種字型鐫刻的“大夫第”、“奉進世第”、“三省居”、“清靄軒”等字,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

保護措施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歷經數百年天災兵燹的洗禮和新陳代謝的變遷,金谿縣的古村落古建築也逐漸湮沒淪毀在歷史的風塵中。所幸的是,當地各級領導十分重視古村保護工作,一大批文化工作者也為此奔走呼籲,殫精竭慮地謀劃著名古村落的保護利用和歷史文化的挖掘,以期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與關注。
金谿縣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3個(滸灣鎮、竹橋古村、東源曾家村),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1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9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