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絲糖以江西省金谿縣的傳統手工技藝製作,為當地傳統名點之一。金溪藕絲糖外似一團潔白細嫩的藕絲,素以甜、脆、香酥而著稱。內包芝麻、桂花、桔餅,甜而不膩,脆香酥軟,落口消融,餘味綿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溪藕絲糖傳統手工技藝
- 分類:手工藝
- 地區:江西省金谿縣
基本信息,歷史發展,相關傳說,製作過程,工藝現狀,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金溪藕絲糖傳統手工技藝
遺產編號:Ⅷ-21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8
申報人/申報單位:撫州市金谿縣
遺產級別: 省
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滸灣油麵進汴梁,方河米粉去湖廣,黃通冬筍滿省跑,四海聞名藕絲糖。”
歷史發展
藕絲糖生產歷史悠久,《金谿縣志》記載,最早產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已有400多年歷史。它是在品種繁多的糖餅、子糖、空心糖、灌雪糖等的基礎上慢慢發展形成,是一種以糯米熬制、拉成的棉糖,據名老中醫說,藕絲糖以飴糖為主要成分,具有古方“大小建中湯” 補中益氣之功效。相傳在明萬曆年間,就有小販挑著糖擔走鄉串村叫賣,每逢迎神賽會及春節前後更盛。舊時秀谷、珊城、滸灣、琅琚等地是藕絲糖的主產地。因該產品因只適宜在攝氏15以下保存,制約了其產量和銷量。建國後,國營、集體與個體戶食品廠進行大規模生產,改進包裝,使之能運輸、儲存,遠銷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金溪藕絲糖多次被評為省、地優質產品,1984年評為江西省優質產品,1988年參加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在北京百貨大樓舉辦的全國優質產品展銷會上被列為特色優質產品展銷。
相關傳說
金溪藕絲糖的來歷無正史可考,但傳說紛紜。據傳金溪還未建縣時,在五代南唐時期上幕鎮(即現今的馬街水庫上幕嶺)有一位姓唐的把總,為慶祝老母生日,用糖做了個大“壽”字。老母80多歲,吃不動,他便下令全鎮所有的做糖師傅必須在九天之內做出一種又軟又酥、落口消融的糖來。這可難壞了做糖師傅,他們反覆改進熬糖方法,還是難以又軟又酥。到了第八天晚上,來了個要飯的老頭,乞討稀糖吃,做糖師傅打了一勺稀糖用碗盛給他,他不接,卻伸手去抓,像織女穿梭似的不停抓著,竟拉出了又白又細的糖絲!把糖絲向師傅們一拋,霎時人便不見了。做糖師傅把糖絲往口中一放,落口便消,人們一下子醒悟過來了,原來是神仙鐵拐李下凡來指點他們!於是他們按大仙的指點,把飴糖抓拉成細絲,又包上豆粉、芝麻、桂花、桔餅末等配餡,逐步發展製成今天的“藕絲糖”。
製作過程
傳統的金溪藕絲糖採用金谷岩的金包銀糯米和翠雲寺馬尾泉的泉水來製造,據說如此便味道更佳。製作藕絲糖需精選原料,精工製作。每年入冬之後(11月到次年3月),精選本地生產的優質糯米、麥芽,經浸泡、蒸、發酵、濾漿,熬製成飴糖,採用祖傳手工藝與熟黃豆粉、花生粉扒絲而成細絲(形為藕絲),再一團團包以芝麻、桂花、香油、白糖、桔餅成形,然後包裝而成。製作過程中,對調料、入窖、發酵溫度、熬糖時間、火候、氣候等都要掌握得很準,否則糖化不好,影響品味和拉絲細度。
工藝現狀
2008年6月,金溪藕絲糖傳統手工技藝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