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疏口蚌殼燈,是流傳於江西省撫州市金谿縣的傳統舞蹈,並衍射至全縣各鄉鎮的民間燈彩。一般正月初一至十五日玩燈。與其他地方蚌殼燈有幾處明顯差異:一是四蚌一漁翁,一般蚌殼燈為一蚌一漁翁,四蚌同時登台頗為罕見;二是有魚、蝦、烏龜助演,使得表演十分豐富,妙趣橫生;三是蚌殼精表演時腦袋在外,外殼並不完全掩住演員,使得演員動作更豐富、更靈活,增強了觀賞性。
蚌殼燈表演是個非常完整的故事,表演漁翁捉蚌殼的經歷。伴奏樂以笛子、嗩吶為主,佐以小鑼、大鑼、鈸、鼓等打擊樂,2/4拍,節奏明快,歡快活潑,跳躍性強。
2017年11月,金溪疏口蚌殼燈列入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溪疏口蚌殼燈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江西省撫州市金谿縣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
歷史淵源
疏口村建於北宋中期,據村民說自明朝開始就玩蚌殼燈,其主要是人們為慶豐收而組織的一項自娛自樂活動,發展到清代更是普及民間,家喻戶曉。相傳,明代疏口村的一位年近四十的漁夫家貧未娶,捕得一隻大蚌。晚上,蚌殼張開,一位美麗的姑娘從蚌內飄然而出,與漁翁作伴。凌晨,蚌對漁夫說:我是修煉千年的蚌精,念你勤勞忠厚,將珍珠留贈給你,說完便依依不捨地離開漁夫。不久,傳聞每夜都有一隻立著的大蚌出現在湖面上,殼內閃閃發光。漁夫驚喜萬分,便將他與蚌姑邂逅相遇的情形告訴了鄉親,並拿出珍珠來證事實此事。從此,人們就認為遇到蚌殼姑是吉祥之兆,每到豐收之餘,年節,紛紛扮演蚌殼,以求致富和幸福。自此,蚌殼燈流傳至今。
舞蹈特色
據《金谿縣志》記載:蚌殼燈彩布加篾紮成,形如河蚌,內中夾一年輕貌美少女,謂之蚌殼精。另一男子扮作漁翁,手持漁網,表演各種各樣的捕魚動作,而蚌殼精則以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動作戲弄漁翁,最後終被漁翁所獲。蚌殼燈主要由四位青年女子,扮成蚌殼精,穿著紅色的服裝,立於竹製的蚌殼內,隨著鑼鼓的節奏,以碎步、盤腿蹲、半轉身的動作以及優美的身段煽動著蚌殼時開時合、時進時退。一男子裝扮成漁翁,頭戴草帽,腰別魚簍手執魚網,表現出觀蚌、涉水、理網、撒網的各種形態,多次想網住蚌殼但又網不得,時而被蚌殼夾住頭部,時而被夾住手腳、逗得觀眾歡笑。另有魚、蝦助演。蚌殼精動作有旋殼、交叉平移、弓步亮相、探腿、夾漁翁、伏地旋子等;漁翁動作有撒網、收網、滾毛、鷂子翻身、掃膛、坐地旋轉,後加有前撲虎、後撲虎、搶背、倒式虎、五龍絞柱等動作。伴奏樂以笛子、嗩吶為主,佐以小鑼、大鑼、鈸、鼓打擊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