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口村

疏口村

疏口村屬江西省金谿縣琅琚鎮,離疏山寺很近,是很久以前從疏山寺那裡遷移過來的。

2019年1月,疏口村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疏口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面積:0.5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由來,人才,建築,

地理位置

疏口村位於江西省撫州市金谿縣西部琅琚鎮

由來

金溪有座名寺——疏山古剎。古剎所在地,原是琅琚鎮疏口村吳氏先祖的居住地,正是他們言而有信的施捨,才使縣境西部這片錦山秀水籠罩於佛光禪聲之中。 疏口村距疏山古剎2.5公里,位於疏溪河北岸。站在疏溪河南看疏口,面積約0.5平方公里的村子,就像一把巨大的拂塵,一條東西向直街猶如拂柄,南北向街道和無規則的的巷道交錯組成一個半圓形,形如拂塵的上部。如此形狀的村莊當然和佛教有緣。
相傳,吳氏先祖原居住在撫河東岸的疏山腳下。一天,白雲長老(疏山古剎第一任住持,人稱圓照大師)在疏山結廬修行,他餐進斗米不飽,終日在山中石上打坐,雨陽不沾,毫無倦意。吳氏先祖見之大驚,問他有何要求,長老回答說:“只求施捨一袈裟之地。”吳氏先祖以為戲言,長老正言道:“非戲言也,一袈裟地足矣!”吳氏先祖見他說得如此認真,於是滿口答應,並立字為據。是日,碧空無雲,紅日高照,長老徐徐解下身上的袈裟,向天空一拋,霎時,袈裟化作一朵彩雲,將太陽遮住,方圓數十里。吳氏先祖大驚失色,但有言在先,又立有字據,且建寺乃慈善之舉,只好忍痛施捨。白雲長老是個得道高僧,他了解吳氏先祖的難處,於是將手中的拂塵向北一拋,然後對吳氏先祖說,拂塵落下之處,便是你安居之地。因拂塵在溪水之北,又由疏山而來,遂取村名為疏溪;又因村處疏山北口,後人將村名改為疏口。

人才

千百年來,疏口村人才輩出,他們當中為官者政績斐然,為將者戰功卓著,為文者聲名遠播,其傑出代表有吳會、吳悌、吳仁度、吳偉南等,其事跡均已載入史冊,成為吳氏族人的驕傲。
吳會,字慶伯,號書山,元朝至正四年解元,隱居不仕,埋頭著述,有《天文圖說》、《易經纂佩》、《杜詩評註》、《吳書山詩集》四卷行世。
吳悌,字恩誠,人稱疏山先生,明嘉靖十一年進士,從小立志於象山之學,著有《吳疏山集》。累官至南京刑部侍郎,卒贈禮部尚書,諡文莊。當官立事皆切於民生國計,權奸當道時,他恥於為伍,甘居清貧。羅汝芳哀其學繼象山,崔都玉謂“得罪權貴止於不為官,得罪疏山則不可為人”。
吳仁度,字君重,又字繼疏,明萬曆十七年進士,著有《吳繼疏集》12卷傳世。累官至吏部主事、兵部和工部侍郎。他嚴守德操,磨練品行,政績卓著,魏忠賢當政玩弄權術時,他絕不與通。
吳偉南,號紫竹,湖南嶽州參將,18歲從戎,清鹹豐九年為解果州(今四川)之圍奉檄赴援。在戰鬥中遭受伏擊,負傷17處仍手刃數十人,後因寡不敵眾,自剄而死,年僅30歲。
村里科舉致仕的學子們衣錦還鄉後,紛紛在村里建造豪宅,以光宗耀祖。久而久之,地處偏僻的疏口村逐漸形成了一個較大的古建築群。如今,村里仍有很多明清時建造的房屋,有三堂直進的天官第、司馬第、明經第、大夫第,有莊嚴肅穆的賢祠、增祠兩座大祠堂,有古代遺存下來、現已廢棄的疏溪書院、東壁書房,有為旌表儒士吳循愛之妻朱氏和旌表太學生吳錦華之妻唐氏而建造的“兩節孝”石牌坊,有古老但已廢棄的水井,有豐富族人生活的戲台,有用條石、石扣組成的石亭和青石鋪就的石橋,有嵌鑲“書山垂蔭”石匾的八字門樓等等。

建築

在眾多古建築中,保存較為完好、現在仍有人居住的是天官第,即吳仁度的故居。這是一座三堂直進的住宅建築,高大寬敞,非一般明清建築可比。此屋坐東朝西,高約6米,有正房10間,廂房4間,2個天井,採光充足;堂心寬達7米,正房寬3米多;正屋西邊的附屬建築則較低矮,為當年奴婢、廚子、轎夫等下人居住之地;廚房外有水井一口,其外牆上設有水槽2個,只要將井水提起來倒入水槽,井水就能流入廚房裡的水缸中,其設計之巧妙,令人讚嘆。為了襯托這棟房屋,村里特辟了一條街,名曰天官街,寬3米許,長約百米,街面用青石板鋪就。
古村必有古樹,疏口村也是如此。村中有古樟數株,其中一株坐落在村中,樹高十米有餘,樹根露出土面長十餘米,冠幅達五六十米。此樹雖飽經風霜,仍枝葉繁盛,默默地守護著吳氏家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