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香火戲

金湖香火戲

金湖香火戲,俗稱香火會。從業人員稱香火、童子。是一種集祭祀、信仰、娛樂、教化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活動,它蘊藏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並綜合表演藝術(說唱、舞蹈、戲弄雜耍等)和造型藝術(剪紙、繪畫、民間工藝)等形式,有著敬神祈禱、愉神樂人的獨特作用。這種民俗文化現象亦稱“香火神會”,曾廣泛流傳於蘇北里下河(江淮)地區。

金湖香火戲披罩著自然宗教外衣的鄉戲,在民間時隱時現,人們似乎忽略了他的存在。他的聚則社會,散而無形的特性,體態豐腴、氣象萬千。被香火們稱之“神書”的懺文,如果剝去他的封建落後迷信糟粕部分,卻是一本地道的民間文學讀本。韻文說唱中的拆字歌,“故事傳說”、“寓言吉采”、“時令嘌唱”似婦儒兒童的“啟蒙讀物”、“掃盲課本”。

2009年,金湖香火戲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湖香火戲
  • 分類:民俗文化
  • 地區:江蘇
歷史,種類,珍貴劇種,特色,文化多樣性,說唱文本,歌舞音樂,古曲小唱,浪淘沙,鷸蚌相爭,

歷史

香火戲是祭祀與戲劇的混生體。它的存在,是基於因循《周禮·大司樂》九變過程為載體的架構,與《金史·禮樂志》記載:“初盞畢,樂聲盡,坐至五盞後,六盞、七盞雜劇。”過程亦是一樣。金朝離周朝雖近二千年,但社會狀況與周朝相當接近,禮樂的繼承與延伸是可信。
金湖香火戲歷史可追溯到石器時期(約公元前六世紀),從業人員稱“香火”、“童子”,是一種集祭祀、信仰、娛樂、教化為一體的民間活動,蘊藏豐富的表演藝術(說唱、舞蹈、戲弄雜耍等)和造型藝術(剪紙、繪畫、民間工藝等)等文化內涵,以達到敬神祈禱、愉神樂人的目的,廣泛流傳於蘇北里下河地區。

種類

金湖的香火神會的名目繁多,但大致可分為村落舉辦的神會、行業舉辦的神會、家庭舉辦的神會和香火童子自辦的神會四種。
村落舉辦的神會:“青苗會”,也叫“土地會”,
行業舉辦的神會:“大王會”、“魯班會”、“火星懺”、“眼光懺”、“牛欄老”、“藥王會”等 。
家族或家庭舉辦的神會:“家譜會”、“安宅會”等。
香火童子自辦的神會: “升綱神會”等。
總之,各業都有自己“神會”,也有自己所需要的懺文。
香火戲近一百多種關目,一般要三天三夜甚至七天七夜的時間,才能演繹完。此稱“滿朝會”。根據規模遞減,或稱為“全朝會”、“半朝會”、“一角會”。

珍貴劇種

香火戲保留了戲劇界夢寐以求的“藏鉤戲”、“參軍戲”、“弄痴劇”等古老的活態形制。盛行於唐代的“參軍戲”,在“香火戲” 中終於有所發現。它就是《三曹對案》。所以說,流傳於江淮的金湖香火戲,應是唐代梨園的遺孑;是江淮地方戲(淮、揚等戲)的鼻祖。
此外還有古雜劇“弄痴劇”的《跳五郎官》。在地方原創性的民間“雜劇”型的《跳張仙》、《劉結子》、《耿七公》;蛹型戲曲式的《陳九龍跳(打)太平樁》。連台(本)戲型的“兵場”(《支、放、收伏兵》《穩兵祭將》)。以及全能戲劇式的《捉水母娘娘》和應酬型加官戲如此等等,展現一個線條明晰的戲劇發展過程。他的大大小小的民間戲劇和“準戲劇”形式的腳本,是研究古代戲劇形成與發展的珍貴的史料。

特色

文化多樣性

“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長曲六乙評價:“流布於江淮地區的香火戲(僮子戲),作為民間傳統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具有原始活態文化特徵和濃厚的歷史文化意蘊,儘管由於歷史的局限性,多元宗教文化的侵入,導致精華與糟粕雜陳,卻有著特殊的歷史文化價值,按現在的文化政策,應予保護、搶救並適當利用,繼承發展”。
金湖香火戲

說唱文本

香火戲近60萬言說唱文本是香火戲一大支柱。其中豐富廣博的各種故事傳說,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種說唱形式,可以與省內外任何一種曲藝形式媲美。多數學者認為:二十多萬言,近十七本《唐懺文》,是吳承恩寫《西遊記》前,可能得到的一個“的”本。
香火戲更多的反映是楚文化的 :《天問》與《渾天元》,《大招》、《招魂》與《叫號》,《晚事》、《過關》都能互為解讀。
《唐王游地府》、《魏徵斬龍》、《柳毅傳書》,特別是“各種名物小唱” 等等,都能夠在敦煌民間俗文學中,一一地找出對應來。
香火戲中的《耿七公》、《獺貓精》、《陳九龍》、《江漠林》、《大祭龍舟》、《劉結子》、《跳大王》、《揚四將軍》等已形成了水神系列傳說。
《斬龍》《灶君》《高王採獵》《馬鞍鞭》《抽勾砍籌》等等是民俗研究中稀有的文本。
其他不見經傳的“懺文”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民間文學”的載體。單就它的“五更嘆”系列小唱來說,如《嘆五更》、《哭五更》、《補五更》等已是民歌中一種獨特的文體,是套曲之祖(見《再說賺詞》)。而香火戲祭祀中的各種祭文、神曲:如“火謝詞”、“序文”、“牒文”、“解厭咒”、“敕文”等等,是一篇唐宋佚文。韻文說唱中的拆字歌,“故事傳說”、“寓言吉采”、“時令嘌唱”等,是一本本婦儒兒童的“啟蒙讀物”、“掃盲課本”。
香火戲中所有的文本是研究江淮“方言、土語,諧語、歇後語、諺語、俗語”等可貴的資料。

歌舞音樂

金湖香火戲是歌舞的、是音樂的。《踩五花雲》,早已收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江蘇卷》中。剪紙作品也多有收入“國展”中,眾多的民間文學形式,說唱內容以及眾多曲調都為地方戲曲所吸收。它不但包羅古代,“天地人間”萬象種種,也象詩經一樣“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他更“可以歌,可以舞,可以扮,可以演”。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活在民間的混合式的俗文化,可以稱得上是江淮的小“敦煌”。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劉禎評價說:“是沒有納入以前的文獻記載的,其內容也很廣泛,諸如韻令竟唱、酒神歌、民歌、民午、古曲、法曲、水詞、串詞以及十二月珠倒捲簾,占星歌、蓮花落、打略拴搐之遺音等等,也遠遠不是戲劇領域的問題所能涵蓋的。”專家認為金湖縣“香火戲” 存在的價值,應和《吳歌》、《揚州清曲》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金湖香火戲

古曲小唱

金湖“香火戲” 說唱中各種冠以名號的小唱,是一種類似史稱為“打略拴搐” 關目。他們的出現,對於“民間戲劇”的基本構成起到一個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香火們必須熟記的“水話”; 也是地方戲劇的“水詞”,“串詞” 。如:《鳥名歌》、《魚名歌》、《十二月珍珠倒捲簾》、《廿四節藥名歌》、《占星歌》、《二十八宿歌》、《五方星斗歌》、《六十甲子歌》、《十二宮辰(生肖)歌》、《稻名歌》、《藥名歌》、《骨牌歌》、《紙牌歌》,又如《耍令》、《叫賣》、《拉大洋片》、《膏糖》、《押寶》、《桃八根索叫賣》、《看戲》、《蓮花落》、《叫聲》、《對聯》、《吉采》、《連字歌》、《拆字歌》《疊字歌》《花名歌》《頂針續麻》、《姓名歌》、《勸世歌》、《賢人嘆》、《歷史朝代歌》、《好漢武松歌》、《民間故事小唱》、《寓言歌》、《風花雪月》、《漁樵耕讀》……。這些類似的唱段,是“香火戲”中的非主流文字記載。但豐富的程度令人讚嘆,是敦煌俗文學研究、地方史志鮮活史料。

浪淘沙

古曲《浪淘沙》,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曲發展到宋代,已是頂峰,成為大曲,據宋王灼《碧雞漫志》捲雲:“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顛,入破,虛催,實催,袞遍,歇拍,殺袞,始成一曲,謂之‘大遍’。”沈括在《夢溪筆談》卷五認為:“所謂‘大遍者’,有序、引歌、龠瓦,嗺、哨、催、顛、袞、破、行中腔。踏歌之類,凡數十解。”
然而金湖“香火戲”中的《浪淘沙》曲子,更像《中國戲曲曲藝詞典·大曲》所云:“漢魏時大曲由艷、趨、亂、三段組成,演唱情況難考”的一種民間“曲子”:
浪淘沙:
風來報春光,造酒杜康,子牙公八十遇文王,君請漁翁來赴會。
花放鸞鷹啼,石崇妲姬,伯牙結拜鐘子期,召請樵夫來赴會。
雪落引遙階,□□貪財,大順皇帝果然在,召請耕夫來赴會。
月出在東方,氣死周郎,曹子建七步也成章,召請秀士來赴會。
春到百花滿園香,桃李芬芳,春春春,春遊芳草地,春日好時光。
夏到荷花碧蓮香,紫燕泥梁,夏夏夏,夏賞綠荷池,夏日熱難當。
秋到黃菊滿園香,鴻雁兩行,秋秋秋,秋飲菊花酒,秋日朔風狂。
冬到臘梅葉枯黃,寒鵲爭梅,冬冬冬,冬吟白雪詩,冬日雪飄揚。
春天美,美春天,百花放,桃柳爭艷,穿簾入戶雙雙燕,有頑童普放紙鳶。王孫公子觀花景。牡丹花,芍藥成連,海棠化雨胭脂美,這才是-美春天。
夏天美,美夏天,薔薇花開放滿園,石榴花開紅似火。綠水池賽疊金錢。鴛鴦對對浮水面,小佳人獨站池邊。荷花開放藕葉連。這才是-美夏天。
秋天美,美秋天,牛郎織女銀河兩邊,月中丹桂飄香運,千萬戶同賞月圓。鴻雁南行喳喳叫,芙蓉菊花站籬邊,朵朵開放賽金錢,這才是-美秋天。
冬天美,美冬天,有蘆葦垂影江邊,孟姜曾把寒衣送,雪落地如鋪白氈。臘梅松竹為三友,惟有梅伴雪長眠,寒鵲爭梅喳喳叫,這才是-美冬天。

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出於戰國策唐馮贄《雲仙雜記》:“趟旦代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臣過易水,蚌方出暴,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掛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不雨,即有死蚌’。蚌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必有死鷸’,兩不相舍,漁人得而拼之。”
然而香火戲中亦類似的寓言小唱,使人聽了更明白易懂:
昔日漁翁背綱繯, 偶遇蛤蚌在沙灘。
蛤曬太陽張住口, 鷹見蚌肉著嘴銜。
鷹銜蚌肉疼難忍, 蚌夾鷹頭兩翅翻。
二物正在相爭住, 遇見漁翁到沙灘。
漁翁一見心歡喜, 連鷹帶蚌簍內閂。
蚌兒帶家大人吃, 鷹兒帶把我孫子頑。
二人閂在戶簍里, 你也難來我也難。
你難好比龍離海, 我難好比虎離山。
龍離海 虎離山, 人離家鄉到處難。
早知死在漁翁手, 你歸大海我歸山。
我上高山去學道, 你到大海煉寶丹。
張口燕子閉口象, 伸頭容易縮頭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