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清大橋位於浙江省溫嶺市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該橋4墩5孔,橋高12米,長64米,寬4.6米,拱券結構為縱聯分節並列砌置,橋面隨橋拱作階梯狀,其間各砌10道石階。橋旁有粗壯的石欄,欄板上浮雕精美的花卉圖案。望柱108根,望柱頭雕飾石獅、荷花、蓮蓬等,線條流暢。橋南北兩端有方形橋亭,石柱木枋四角攢尖頂。該橋造型獨特,保存完整,周圍歷史環境氛圍良好,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清大橋
- 時代:清
- 地點:溫嶺市新河鎮
- 長:64米
- 寬:4.6米
- 高:12米
基本信息,簡介,歷史沿革,建築特點,建築藝術,意義,較高的文物價值,面臨通行和保護的難題,
基本信息
溫嶺金清大橋(1997年8月29日公布)
時代:清
地點:溫嶺市新河鎮
簡介
金清大橋,位於浙江溫嶺市新河鎮城南村。建於清嘉慶初年。五孔石拱橋,跨金清港。長64米,寬4.6米,高12米,中孔淨跨為10.01米。拱券縱聯分節並列砌築。每個拱頂的橋面是平台,平台之間有10級石階呈斜面相聯,縱觀整座橋身呈曲折狀。橋上兩側置望柱、欄板。望柱共108支,柱頭圓雕獅子、荷花、蓮蓬等。兩端有橋亭,四角攢尖頂。橋旁有石欄,欄板浮雕花卉十分生動。遠望大橋如長虹臥波。
在新河鎮金清港上,有一座古老的石橋如飄動的玉帶連線南北。這座美麗的石橋,就是溫嶺市目前惟一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金清大橋。金清大橋俗稱寺前橋,因其舊在淨應寺前而得名。後因其橫跨金清港,又因河而名為金清大橋。此橋在明《嘉靖太平縣誌》已有記載,但僅記其方位在淨應寺前,建年等情況無考。據清《嘉慶太平縣誌》載,乾隆四十年(1775年),紳士李粲英,金兌玉、蔡良蔚等竭力募建金清大橋,費數千緡,知縣李汝麟記之。橋於嘉慶初年圮後,蔡翔翰、陳見山、蔡友多等重募捐造,改平橋為圈洞。後南洞復有敧斜,見山日夜勞修整,於是制巨工堅,可歷久不壞。
歷史沿革
金清大橋是當時浙江東南沿海一帶的大型五孔券橋,也是溫嶺歷史上最長最美最重要的橋樑,據清《嘉慶太平縣誌》載,金清大橋“海口鎖鑰,往來衝要,通縣之橋,以此為巨”。 金清大橋所跨之金清港,一度為黃金水道,是台州六縣內河運輸的中心樞紐,又是溫嶺市之重要海運吞吐口。金清大橋船隻往來頻繁,“新河所,所四門,門門走馬。寺前橋,橋五洞,洞洞行船”,正是舊時的生動寫照。金清大橋兩邊的寺前橋街也成為商貿繁盛之地。上世紀80年代後,隨著公路交通的發展,金清大橋漸漸喪失了交通樞紐的地位,1986年,金清大橋附近披雲大橋又建成通車,金清大橋遂繁華音沉,使用日少,而文物價值則日益凸顯出來。
金清大橋是溫嶺最早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夏,溫嶺縣人民政府即已公布金清大橋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溫嶺縣人民政府再次公布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金清大橋亦在其列。1997年8月,金清大橋升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點
金清大橋長64米、寬4.6米、高12米,為五孔石拱橋,兩端有橋亭。橋為縱聯分節並列結構。橋墩由條石錯縫疊砌。橋面鋪砌別具匠心,每個拱頂是平台,平台之間由石階成斜面相聯,縱觀整座橋身呈曲折狀,起伏有致,富有節奏與韻律感。拱頂平台砌築亦別致。中心平台中間為一方形石塊,石塊中心淺雕一圓形開光,開光內浮雕蓮花水禽。石塊外用梯形石構成兩個長方形。次孔拱頂平台上則雕出圓形開光,開光內浮雕花鳥。大橋兩側有石橋欄,兩端部各施抱鼓石。橋欄間望柱每側28根,柱頭圓雕獅子、仰覆蓮、蓮蓬,生動有致。可惜的是,“文革”時,望柱柱頭所雕獅子被砸損壞。金清大橋的石刻藝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除上述拱頂平台的浮雕圖案及石柱頭刻工精湛的各式圓雕,橋欄板上的種種雕刻,從花卉到鳥獸,從具象的圖案到裝飾性的幾何紋樣,亦無不生動有致,流暢自如。
可惜的是,“文革”時,望柱柱頭所雕獅子被砸損壞。金清大橋的石刻藝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除上述拱頂平台的浮雕圖案及石柱頭刻工精湛的各式圓雕,橋欄板上的種種雕刻,從花卉到鳥獸,從具象的圖案到裝飾性的幾何紋樣,亦無不生動有致,流暢自如。
橋南北各有一座橋亭,木石結構,橋亭四角攢尖,方形,進深面寬均為3.76米,斗栱補間鋪作施兩朵,橋亭原有匾額,南曰“人無病涉”,北曰“水不揚波”,今僅存北橋亭匾額。北橋亭匾額為天台書法家梅人鑒所書。梅人鑒(1732年—1811年),字文衡,天台人。工草書,宗孫過庭《書譜》而有所變,自稱“古有草聖草賢,吾書在不聖不賢之間。”以歲貢終,著述甚豐,《台州志·文苑傳》有傳。
建築藝術
金清大橋橫跨江寬湍急的金清港,其建造技藝在當時是一流的,橋孔下淨空較大,便於行舟,也利於流水。它在總體上以官式橋樑結構為主,局部採用地方傳統民間工藝,形成獨特的石券橋風格,是浙江石券橋的一個出色的作品。氣勢雄渾、長虹臥波般的金清大橋引起人們由衷的讚嘆。清代詩人裴燦英有《寺前橋》詩一首,曰:“不識前朝寺,當前聳一橋。崚嶒排雁齒,掩映亘虹腰。雲影明還滅,潮聲暮復朝。不教人病涉,無箸此超超。”該橋造型獨特,保存完整,周圍歷史環境氛圍良好,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寺前橋街則分為兩段與金清大橋連線。街每段呈L形分布在金清港兩岸,整條街富傳統特色,多為二層樓的木構建築,街面鋪以石板,古樸凝重,歷史上曾是商貿中心區。
金清大橋及附近民居構成了典型的江南水鄉建築群,體現了東南沿海古城小鎮的生活方式,反映了當時台州沿海的歷史文化及商業活動。閒時不妨信步,在回味與想像中讓歷史徐徐展開。橋旁有粗壯的石欄,欄板上浮雕精美的花卉圖案。望柱108根,望柱頭雕飾石獅、荷花、蓮蓬等,線條流暢。
意義
較高的文物價值
始建於明朝的金清大橋讓藝術家們如獲至寶。金清大橋為5拱石橋,高12米,長64米。橋面的設計別具匠心,橋兩旁石欄上雕刻的石獅、荷花,栩栩如生。橋南北兩端有木製橋亭,亭柱上的透雕人物神態生動。亭上匾額書法“人無病涉”“水不揚波”雕刻精美,表達了人們對生活、對自然的願望。水似青龍,橋如長虹,大橋氣勢十分雄渾。金清大橋雖年代已久,但雕飾宛然,堅固如初,在橋樑建築史上具有很高的藝術和科學價值,是溫嶺歷史悠久的見證。橋南北兩端有方形橋亭,石柱木枋四角攢尖頂。該橋造型獨特,保存完整,周圍歷史環境氛圍良好,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當地相關部門積極維護金清大橋,對金清新閘施行排澇工程,排澇河道自澤楚公路以西澇區中心沿老河道向東拓浚途經麻車橋,寺前橋至金清老閘。排澇乾河拓浚至新河寺前橋處,於河道右岸開挖分流河道,再沿老河道拓浚至金清閘處,於金清閘右側設定排澇通航套閘,並對金清閘進行除險加固。
面臨通行和保護的難題
作為文物,金清大橋面臨通行和保護的難題。它是當地的通行橋樑,從橋上經過的人比較多。保護杭州的古橋,又能保障市民的順利出行,成為有關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相關部門制定科學保護規劃。一是要制定和完善文物保護的總體規劃。二是做好各文物的專項保護規劃。三是與城市總規和城鎮總規做好銜接,以免相互“衝撞”。這需要民眾增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制意識。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文明素養,是推動旅遊發展,貫徹落實國家《文物保護法》及省《條例》的要求。深刻明確保護文物的歷史責任和法律責任,將文保的法律觀念轉化為保護文物的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