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枝玉葉(馬齒莧科植物)

金枝玉葉(馬齒莧科植物)

學名馬齒莧樹拉丁:Portulacaria afra),即:金枝玉葉,為馬齒莧科馬齒莧屬多年生常綠肉質灌木,莖肉質,紫褐色至淺褐色,分枝近水平,新枝在陽光充足的條件下呈紫紅色,若光照不足,則為綠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馬齒莧樹
  • 拉丁學名:Portulacaria afra
  • 別稱:金枝玉葉、銀杏木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中央種子目
  • :馬齒莧科
  • :馬齒莧屬
  • 分布區域南非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栽培技術,一 品種選擇,二 整地施肥,三 播種,四 播後管理,五 田間管理,六 病蟲害防治,七 採收與留種,價值套用,人工栽培,營養作用,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莖平臥或斜倚,伏地鋪散,多分枝,圓柱形,長10-15厘米淡綠色或帶暗紅色。葉互生,有時近對生,葉片扁平,肥厚,倒卵形,似馬齒狀,長1-3厘米,寬0.6-1.5厘米,頂端圓鈍或平截,有時微凹,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或帶暗紅色,中脈微隆起;葉柄粗短。花無梗,直徑4-5毫米,常3-5朵簇生枝端,午時盛開;苞片2-6,葉狀,膜質,近輪生;萼片2,對生,綠色,盔形,左右壓扁,長約4毫米,頂端急尖,背部具龍骨狀凸起,基部合生;花瓣5,稀4,黃色,倒卵形,長3-5毫米,頂端微凹,基部合生;雄蕊通常8,或更多,長約12毫米,花葯黃色;子房無毛,花柱比雄蕊稍長,柱頭4-6裂,線形。蒴果卵球形,長約5毫米,蓋裂;種子細小,多數,偏斜球形,黑褐色,有光澤,直徑不及1毫米,具小疣狀凸起。花期5-8月,果期6-9月。

生長環境

玉葉原產南非,喜溫暖、乾燥和陽光充足的環境,耐乾旱和半陰,不耐澇。在蔭蔽處雖然也能生長,但莖節之間的距離會變長,葉片大而薄,且無光澤,影響觀賞。夏季高溫時可適當遮光,以防烈日曝曬,並注意通風。生長期澆水做到“不乾不澆,澆則澆透”,避免盆土積水,否則會造成爛根。每15天至20天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因其萌發力強,應經常修剪、抹芽,以保持樹形的優美;冬季放在室內陽光充足處,停止施肥,控制澆水,溫度最好在10℃以上,5℃左右植株雖不會死亡,但葉片會大量脫落。每2年至3年的春季翻盆一次,盆土可用中等肥力、排水透氣性良好的沙質土壤。翻盆時對植株進行一次重剪,剪除弱枝和其他影響樹形的枝條,並剪去部分根系,剔除1/2至1 /3 的原土,用新的培養土重新栽種。
金枝玉葉

栽培技術

一 品種選擇

在生產上有2個品種。一種是野生馬齒莧, 植株矮小、匍匐生長, 適應性、抗病性和生長勢強, 但葉片較小、產量低、味酸、品質較差;另一種是菜用馬齒莧, 植株高大, 莖直立或半直立生長, 生長勢強、葉片肥大、產量高、酸味極小、品質好, 但耐低溫能力不如野生馬齒莧。

二 整地施肥

每畝底施優質農家肥2000-3000千克, 磷肥50千克, 澆足底墒水, 耕翻15-20厘米, 耙平, 做成1-1.2米寬的畦。

三 播種

1、播種時間
馬齒莧從春季到秋季均可栽種。春播品質柔嫩。夏、秋播種易開花品質粗老。一般2-8月間均可播種。若為保護地 (塑膠大棚、地膜、溫室) 栽培, 無嚴格播種期限制。
2、播種方法
將畦面耬平, 乘墒在畦面上開相距23厘米的溝, 溝深1厘米, 將種子與5-10倍的細沙混勻, 均勻撒於溝內, 輕輕的耬土覆蓋種子即可。每畝用種量500-700克。

四 播後管理

溫度高, 墒情適宜時, 播後2-4天即可出苗, 馬齒莧苗期生長緩慢, 要注意清除雜草。出苗20天后, 苗高15厘米時, 進行間苗, 苗間距10厘米。間苗後追1次肥, 每畝追硝酸銨15千克, 隨澆水施入。

五 田間管理

馬齒莧雖然適應性很強, 但在水肥充足時生長更好, 具有鮮、嫩、綠的優良商品特性, 因此在營養生長期要及時補充水肥。生長期間, 每次採收後再各追肥1次, 用300倍的尿素水, 每畝施5千克左右, 隨水施入, 澆水2-3次。生長期間要注意除草。馬齒莧為多年生植物, 每年6月便開始現蕾開花, 為保持其產量和品質, 應及時摘除頂端現蕾部分, 促進新枝的抽生。

六 病蟲害防治

馬齒莧抗性強, 病蟲害較少。主要害蟲有蝸牛, 可在早晨撒生石灰防治, 一般0.3-0.6千克/畝。危害馬齒莧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白粉病及葉斑病。病毒病用1:1:50的糖醋液葉面噴施防效達80%以上;白粉病常用800-1000倍的甲基托布津、粉銹寧防治;葉斑病用百菌清、多菌靈、速克靈防治。

七 採收與留種

馬齒莧是一次播種多次採收, 並且採收前30天不打藥, 以提高其質量。採摘應在花前, 以保持莖葉鮮嫩, 新長出的小葉是最佳的食用部分。嫩莖的頂端可連續掐取, 分批採收。要采大留小, 以延長馬齒莧的營養生長, 提高種植產量。馬齒莧開花後15-20天種子成熟, 為了防止馬齒莧種子成熟時自然開裂, 種子散落, 採種困難, 應在開花後10天左右即蒴果呈黃色時採種。採收時將馬齒莧整株割下, 裝在密封塑膠袋內, 採回的植株及時攤曬5-7天, 將種子分次抖落, 然後揚淨, 乾後貯藏備用。

價值套用

馬齒莧是一種藥食兩用植物, 它原是一種可以食用的野菜, 在過去災荒時, 常常被用做救災的食品。
古代中醫藥典中記載:馬齒莧性寒, 味酸, 無毒, 入肝、脾、大腸三經, 有疏肝理氣, 健脾養胃, 潤腸解毒之功效。中醫認為馬齒莧的藥用功能主要表現在清除心、肝、肺和大腸之熱;清火、解毒、祛熱;涼血、降肝火、清胃火。
馬齒莧是腸道的清潔劑, 是各種腸道病的首選良藥, 最大的功效是治療大腸經的疾病。它既能解毒, 又能消炎, 還能祛熱, 對屬於熱症的腸道病基本上可通治。民間也常用馬齒莧治療拉肚子、痢疾等腸胃疾病。
馬齒莧別名長壽菜, 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其保肝作用。它含有的一種脂肪酸可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脂, 防治心血管疾病。有的人熬夜後眼睛會發紅, 這是肝火旺盛、上沖的表現, 吃點馬齒莧就可好轉, 有明目作用。
民間土郎中說“馬齒莧可使白髮轉青”, 對付“少白頭”, 吃補腎藥的療效還不如多吃馬齒莧來得直接、有效。馬齒莧的排毒功效既走血分, 又走皮膚, 內外兼治。對付“皮膚病”, 可把新鮮的馬齒莧搗爛敷在患處, 或用乾品馬齒莧煮水泡澡, 兩種都是很不錯的方法, 療效顯著。對付“痔瘡、痱子”, 可以內服和外敷雙管齊下。
馬齒莧幾乎渾身都是寶, 無明顯副作用, 但有些人群不適宜吃。首先馬齒莧是一種寒性食物, 有滑胎作用, 因此孕婦不能吃, 防流產。其次食用馬齒莧過多會導致手腳麻痹、噁心。體質虛弱、脾胃虛寒的人應少吃。腹部受寒 (肚子受涼) 引起腹瀉的人, 這個時候不能吃。另外馬齒莧與鱉甲相剋, 服用中藥的人, 藥方中若有鱉甲就不能吃。

人工栽培

(1) 繁殖方式馬齒莧有兩種繁殖方式, 主要是種子繁殖, 其次是無性繁殖。馬齒莧種子黑色、粒小, 千粒重2~3克, 畝 (1畝=667平方米, 下同) 用種100克左右, 種子繁殖便於大面積生產。無性繁殖可行扦插, 但不常用。
(2) 栽培季節馬齒莧在每年春季4月中下旬播種, 如果採用保護地種植, 可提前到4月初播種, 6—8月為生長旺期。各地氣溫超過20℃時, 可隨時播種, 分期播種, 分期上市。
(3) 栽培要點馬齒莧種子細小, 故要精細整地, 以條播為好。每畝施腐熟廄肥2 000千克, 耕翻深度15厘米, 打碎土塊, 畦面達到平、松、軟細的要求, 作寬1米的畦, 溝寬40厘米。畦面開21~24厘米寬的兩條播種淺溝, 進行條播。
為使播種密度均勻, 在種子中加入100倍種子重量的細沙進行撒播。因種子易掉入土壤孔隙中, 播後只需輕耙表土, 無須再行覆土。若土壤乾燥, 則用灑水壺略噴濕畦面即可。
當苗高15厘米左右時, 開始采拔幼苗供食, 使株距保持9~10厘米, 讓其他苗繼續生長。播後一個月左右, 株高25厘米以上時, 正式採收。一般幼苗單株產量35~40克。採收時要注意在植株根部留2~3節主莖, 以後可陸續採收。
在生長期間, 根據生長情況進行追肥, 一般施用尿素300倍液1~2次, 每畝每次用尿素5千克。馬齒莧幾乎不發生蟲害, 所以也就沒有農藥殘留問題。
(4) 病害防治危害馬齒莧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白粉病及葉斑病。病毒病用1∶1∶50的糖醋液葉面噴施, 防治效果達80%以上。白粉病用800~1 000倍的甲基托布津、2 000倍的粉銹寧防治。葉斑病的防治主要用百菌清、多菌靈、速克靈等農藥。

營養作用

馬齒莧中含有數量豐富的微量性化學元素鉀、鈣、鎂、鋅、鐵及磷等, 其中的鉀元素通常以硝酸鉀、氯化鉀及硫酸鉀等無機鹽物質的形式存在。根據臨床醫學事業的以往研究經驗, 鉀元素能夠對人體內部的肌肉性生理組織發揮營養性支持作用, 提升人體中的心肌組織活性水平, 除此之外, 鉀元素還能參與人體內細胞結構的新陳代謝生理過程及多種多樣的酶促生物反應, 在鉀離子進入人體血液環境後, 能夠對血管壁組織發揮直接性的生理效應, 從而發揮對人體血管的保護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