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粉末注射成形

金屬粉末注射成形(metal powder injection molding, MIM)的發展非常引人住目注射成形用於陶覺和塑膠工業已有多年的歷史,只是最近才開始用嚴粉來冶金工業,品然金屬粉末注射成形產品的市場還十分有限,卻具有巨大的潛在市場。注射成形是一種兼有模塑的成形方法,因此又稱為注鼎成形。通常注射成形的工藝過程是:將混合的粒料或粉料放入注塑機的料筒內,經過加熱、熱縮、剪下混合和輸送作用,使物料達到均勻化和影化的效果,然後藉助於柱塞或螺桿向塑化好的混合物施加壓力,高溫流體便通過料儲前面的噴嘴和模具的澆道系統注入預先閉合好的低溫模腔中,經過冷卻定形後,開啟模具,頂出製品,得到一定幾何形狀和精度的製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屬粉末注射成形
  • 外文名:metal powder injection molding
  • 簡稱:MIM
注射成形最早套用於塑膠成形,早在1862 年,英國的亞歷山大·柏士(Alexander Parkes)提出了注塑成形法製造塑膠梳子,傘柄和一些其他製品。柏士塑膠的主要成分是硝酸纖維素(NC)加少量的其他物質,使其具有塑性和其他一些物理性能。1869年,英國的一位印刷商海特(Hytt)改良了柏士塑膠,製成了賽璐珞,但仍以硝酸纖維素為主。1878年,他將賽璐珞注入一個多腔模具中來製備製品,這個模具已具有主澆道、分流道和撓口。1879年,Gray在英國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螺旋擠出機,差不多在同一時期,其他很多人也設計了各種機型。由於賽璐珞可燃性強,不是很適合注塑成形。直到1919年Eichengrumn推出了酷酸纖維素(CA)作為注塑原料後,注塑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1920年,注塑成形已成為工業化的加工方法,這種方法可以把熱塑性聚合物加工成形狀複雜的製品。料簡是注塑機的心臟,德國的Hans Gastrovl在1932年發明了具有分流梭的料簡,增大了聚合物的加熱面積,克服了塑膠導熱性差、受熱不均勻等缺點,但分流梭占去了料簡的一部分容積,並增加了阻力,使熔體注入模腔難度增加。1930年,美國賽璐珞公司發明了螺桿熔料式注塑法。1940年,德國BASF公司又發明了螺桿直射注塑法。20世紀70年代,是整個塑膠工業發展的重要變革時期,使得注塑成形得到巨大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