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壇景泰藍

金壇景泰藍,常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美術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壇景泰藍
  • 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
景泰藍製品,也稱銅琺瑯工藝,是一個具有民族風格和鮮明地方特色的民間美術品種。此工藝於明代景泰年間就在北方盛行,因使用的釉色以藍為主,故稱之為景泰藍。清宣統二年,金壇白塔後村人鄒兆林,只身前往北京景泰藍行業謀生,拜師學藝。新中國成立前夕,鄒兆林輾轉漂泊上海帶徒傳藝,聲名很高。抗美援朝時鄒兆林根據上級要求,帶徒用景泰藍承制了一批抗美援朝的立功獎章,得到了中央有關領導的表揚。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鄒兆林回到家鄉金壇繼續帶徒授藝,從事景泰藍製品業,並經金壇白塔的謝雪根等為徒將這一傳統藝術傳承下來。
自上世1970年代起,金壇景泰藍製作業在白塔和五葉等地衍生出了一批家庭作坊和企業群體。最興盛時,僅白塔和五葉兩鄉的景泰藍工藝品企業就有20多家,從業人員1000人左右。現主要生產作坊在金壇西城的白塔等地。
金壇的景泰藍最初雖由北方移入,但經歷代傳承發展至今,在風格和工藝上卻有獨特之處,如北方的景泰藍以制大、中件為主,風格粗獷古樸;而金壇景泰藍則以制中、小件為主,造型活潑玲瓏且品種繁多。金壇景泰藍的神奇之處,在於其套用傳統工藝卻能設計、製作出符合當代審美情趣的裝飾畫,其作品和製品更具選擇性、靈活性和實用性。其採用傳統掐絲琺瑯工藝製作的平面裝飾畫,既蘊含著掐絲琺瑯品原有的藝術美感,又博採眾長,汲取了其他畫種的工藝及藝術元素。
金壇景泰藍的製作過程複雜、精細,對材料和工藝的要求高,基本為純手工製作。每一件成功的景泰藍製品,須經過製版、制胎、焊接、掐絲、焊絲、點藍、燒藍、磨藍、拋光、鍍金等十多道工序,具有明顯的耐酸鹼、永不變形、永不褪色的特點。
以民間手工藝人謝月清等為代表的金壇景泰藍傳承群體,經40多年的不懈努力,使這門民間工藝美術得到了傳承發展和發揚光大,其所經營的月新景泰藍製品有限公司現已積累徽章、獎牌、飾物、玩具、俏像、動物、餐具、煙缸、紀念品及佛教品等10多個系列數百種製品,遠銷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羅馬尼亞以及港、澳台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