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壇刻紙(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金壇刻紙(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刻紙是一門古老的民間藝術,金壇是中國刻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

金壇刻紙早在隋唐時期,雙喜、門花、堂花、燈花、鞋花、花鳥蟲魚、人物戲文等刻紙作品便散見於民間,世代沿襲,在金壇地區形成了刻紙傳統。金壇刻紙以蘊涵濃郁的江南地方特色而顯其藝術至力。

2007年,金壇刻紙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壇刻紙
  • 批准時間:2008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Ⅶ-16
  • 遺產類型: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江蘇省金壇市
歷史源流,傳承意義,傳承人,作品亮相曼哈頓,

歷史源流

金壇刻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那時,金壇民間為了驅鬼祛邪、祈福迎祥,逢年過節家家戶戶會貼掛一種帶有鏤空圖紋或象形字紋的紙,一般貼掛在門楣、梁沿、船頭倉尾、篷架、神龕等處的邊沿,顏色多為大紅,偶有黃、綠。這種被稱為門箋、喜箋或是花箋的鏤空紙,便是金壇刻紙的雛形。
金壇刻紙金壇刻紙
舊時金壇的燈籠、龍燈和紙紮等行業很紅火,紮好的燈籠常會糊上刻鏤的紙質圖案做裝飾。到了清末民初,這種紙質裝飾逐漸從燈籠蔓延到鞋花、窗花、喜娃、壽星、八仙、鐘馗和花鳥蟲魚等。當時金壇民間剪刻紙的原生渠道大致分成兩條:一是自發性的,多為自製、自娛、自樂的鞋花和窗花等,一般自用或送給親朋,剪制者以手巧的婦女居多;二是作坊式的,由藝人批量製作出售並以此為營生,最盛時,金壇城鄉曾有剪刻、裱貼、紙紮業作坊和店鋪30多家,並都有若干刻師和學徒。
到了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金壇縣文化館組織了一批具有較好基礎的民間美術骨幹,進行剪(刻)紙培訓輔導,現在的刻紙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兆群也在其中。開班後不久,他們創作的《大幹促大變 普及大寨縣》首次入選“江蘇省農民畫展覽”,振興金壇刻紙的序幕從此拉開。
隨後,金壇縣文化館成立工藝美術社,匯聚部分以民間刻紙見長的美術骨幹,形成了一個刻紙創作的群體,逐步走上了群體式的金壇刻紙創作之路。1980年6月,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了為期18天的“金壇民間刻紙藝術展覽”,展出作品220多幅。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以《江南一枝花》為題,拍攝了宣傳介紹金壇民間刻紙的專題紀錄片。1981年,20多件作品入選在東京舉辦的“中國現代優秀刻紙展覽”。1993年12月,金壇被文化部正式命名為“中國民間美術(刻紙)之鄉”。
金壇刻紙金壇刻紙
1997年4月,金壇刻紙分別選送60餘件和40餘件作品參加美國洛杉磯“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及休斯頓“美國第26屆國際藝術節”展覽,民間刻紙藝人殷卓寧受文化部委派,赴休斯頓進行現場刻紙藝術表演,贏得一片讚譽。2001年7月,在荷蘭鹿特丹市展出期間,被當地媒體贊為“千姿百態人堪頌,皆是金壇神手來”。1995年,刻紙藝人朱曉坤、殷卓寧、孫榮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2007年和2008年,由多位金壇刻紙藝術家歷時3年共同完成的巨幅作品《奧運夢·中華魂》和《從雅典到北京》分別被贈送給北京奧組委和國際奧委會名譽主席薩馬蘭奇,受到盛讚,後者(綠版)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2007年,金壇刻紙被列為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金壇刻紙藝人楊兆群、殷卓寧、孫榮才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代表性傳人,其中楊兆群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百年來,金壇民間刻紙已積累了600多個品種,在國內外各種報刊上公開發表、在省和國家級參展或比賽中入選、獲獎的作品1000多件,還有近百幅作品被中國、國外美術館收藏。

傳承意義

金壇刻紙植根於當地民間藝術,由剪紙派生而來。金壇民間剪紙源遠流長,是老百姓表現自己生活情趣的一種藝術樣式。它的工具、材料簡單普通,只要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就可以通過靈巧的雙手剪出精彩紛呈的作品來,如燈花、鞋花、喜花、窗花、門箋,如雞兔禽鳥、梅蘭竹菊等動植物,如胖娃、壽星、八仙、鐘馗等人物,題材廣闊,形式多樣,剪作精細,情趣盎然,最為老百姓喜聞樂見。
金壇刻紙金壇刻紙
金壇民間剪紙歷史悠久,明清以來傳承不息。由於剪紙主要是適應民情民俗的需要而產生,其紙質作品難以保存,所以如今已罕有20世紀初葉以前剪紙作品的傳世。近數十年來,金壇民間剪紙經歷了一個發展繁榮的歷史新時期,大量各類各式、活潑明快的剪紙作品,猶如民間藝術的繁花競放,給人們以生活的審美享受和藝術的創作啟迪。金壇的剪紙藝術家們在思考、在總結,要在傳統的民間剪紙上推出新招式。
刻紙成果的展示
金壇刻紙經過將近三十年的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早在1978年11月,金壇刻紙104件作品在南京江蘇省美術館首次展出,博得了美術界的讚譽。次年,江蘇省美術家協會選送金壇刻紙作品23件至挪威、芬蘭參加展覽,第一次在海外獲得好評。
1980年6月,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金壇刻紙藝術展覽”,展出作品130件(220多幅),展期18天,以豐富的題材內容、多樣的刻紙技巧、宏大的構圖氣勢、濃郁的江南生活氣息贏得了首都觀眾,在美術界引起熱烈反響。著名工藝美術家陳叔亮先生觀展後,題詞道:“出自勤勞雙手,來於刻紙故鄉;雨後野花怒放,風前泥土飄香。”這是對金壇刻紙的讚美,也是對金壇刻紙的希望。
1981年,日本東京舉辦“中國現代優秀刻紙展覽”,金壇刻紙作品20餘件入選參展,再次獲得好評。1997年4月,金壇刻紙分別選送60餘件和40餘件作品參加美國洛杉磯“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及休斯頓“美國第二十六屆國際藝術節”展覽,民間工藝美術家殷卓寧受我國文化部委派,赴休斯頓進行剪刻紙藝術表演,贏得一片讚譽聲。
金壇刻紙金壇刻紙
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末,金壇刻紙又先後在無錫、廣州、杭州、南京、常州、上海、西安和北京等地展覽。其中,刻紙年畫《大紅燈籠》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和第六屆全國年畫展,《華夏兒女喜迎奧運》入選第五屆全國體育美展。2001年7月,金壇刻紙又在荷蘭鹿特丹市展出。中央電視台及國內外許多報紙、刊物熱情介紹金壇刻紙,高度讚揚那充滿藝術魅力的刻紙作品“千姿百態人堪頌,皆是金壇神手來”。
多年來,金壇刻紙作品頻頻入選國內外重大展覽並獲獎,僅中國美術館收藏的就有二十餘幅,為金壇刻紙,同時也為中國民間藝術贏得崇高的聲譽。
金壇民間刻紙已積累了600多個品種,其作品數以萬計,在國內外展覽、比賽中入選、獲獎和在各種報刊上公開發表以及被國內外美術館收藏的刻紙作品逾千件。金壇刻紙藝人多次應邀赴國外和港澳台進行現場表演,並被當新聞媒體宣傳介紹,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同時,金壇刻紙在促進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體現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藝術智慧,增進海內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也發揮著特殊的價值和作用。海內外媒體紛紛關注金壇刻紙,盛讚“千姿百態人堪頌,皆是金壇神手來”。1993年12月,金壇被文化部正式命名為“刻紙之鄉”。2007年3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金壇刻紙被列為江蘇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2月,又被列為國家級第二批非遺項目公示名單。
金壇的刻紙手工活,是金壇的一絕。當其他各地刻紙藝術從流行走向沉寂之時,金壇刻紙卻在民間煥發嶄新的光彩,成為一種特殊文化藝術形式,尤其是去年中法文化年,在海外展覽引起轟動。據說,金壇的刻紙源於無心插柳。
金壇刻紙金壇刻紙
金壇刻紙研究所的所長張勤說,從剪紙到刻紙,全國各地都有人在做。但之所以金壇刻紙形成影響並成為特色,是因為20世紀70年代時,當地文化館美術創作組要送畫參加展覽,因為大家感覺單純繪畫技不如人,且作品難以出彩,便斟酌改變方針,把一名高中生在玻璃上刻出的繪畫送展。結果,標新立異帶來意外驚喜,冷門的亮點博得滿堂彩。取得豐碩成果,回歸金壇本地,刻紙就如旋風一樣震驚當地繪畫界,在全城形成一種氛圍並席捲開來。
其實,早在隋唐時期,雙喜、門花、堂花、燈花、鞋花、花鳥蟲魚、人物戲文等刻紙作品便散見於民間,世代沿襲。最初,老百姓逢年過節必自己構思圖案,再通過剪貼的方式,將這些紙頭張貼在自家門頭。另外,女性繡花或者編織時,也會先將紙張上的花紋刀刻出來鏤空。所以說,金壇刻紙植根於當地民間藝術,由剪紙派生而來。它的工具、材料簡單普通,只要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就可以通過靈巧的雙手剪出精彩紛呈的作品來,最為老百姓喜聞樂見。
據說,金壇刻紙可分為兩大流派。以朱曉坤為代表的傳統刻紙,風格古樸典雅,花樣奇巧繁多,代表作品《群仙祝壽》人物眾多,為世所罕見。而另外一方,則是以周蘊華、楊兆群等為代表的現代刻紙,他們用剪、刻、撕的方法和套色、點、填、染的手法,並借鑑西北的剪紙風格特點,融入繪畫、裝飾技藝,風格清新雋永,代表作《萬馬奔騰》、《東方歌舞》等散發出強烈的時代氣息。無論是傳統還是現代,與用剪刀剪出來的剪紙不同,刻紙藝術始終摒棄平淡無奇,它要求豐富的想像力和宏偉的創作激情。
金壇刻紙金壇刻紙
原來,傳統的剪紙純用剪刀,沒辦法剪出大篇幅的作品,工藝也難以精細。刻紙用的是刻刀,不僅可以刻出掌上小品,更要求刻出鴻篇巨製。比如說,在刻紙研究所有一幅珍藏的《梁山好漢》刻紙,它4.6米長,需要3個人托著才能展開。寬近1米,整幅作品打開後,能將半個房間的空間占滿。這幅《梁山好漢》是朱曉坤81歲高齡時的醉心創作,但在人物系列構思階段時,朱老先生去世。為了完成他的遺願,刻紙研究所集體進行修改補進,然後4名刻工耗費了7年時間才最終將其完成。上面的108位好漢,各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線條沒有一絲斷裂。
別以為刻紙簡單,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因為用的都是薄紙甚至宣紙,所以雕刻起來,最擔心的就是刀刻造成的線條斷掉。起初,刻工是在玻璃或蠟制的底板上,運用劃刻貼上、陰陽對比及鏤空等各種手法,但整幅畫面有時無法做到千刀不斷,仔細觀察就能看出線條不流暢的破綻。後來,民間藝人們專門製作了刻板,這種刻板是用燒香殘灰和羊油熬制而成,刻紙時不會像玻璃那樣堅硬死板,同時夏天也不會熔化。
讓金壇刻紙走向世界
上月,相隔16年後,金壇因刻紙在國內外的影響,再次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聞悉喜訊,作為這項“非遺傳人”的殷卓寧、孫榮才欣慰地笑了。
金壇刻紙金壇刻紙
15年前,朱曉坤、殷卓寧、孫榮才同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在這之前,他們三人分別被看作是金壇刻紙老、中、青三代的代表人物。如今,朱曉坤已乘鶴遠行,殷卓寧也退休多年,只有孫榮才每天仍堅持到刻紙研究所轉轉看看。
相約環坐在金壇刻紙研究所古民居庭院,泡一杯清茶,熱騰的香氣頓時溢升開來。相差12歲,先後擔任金壇刻紙研究所副所長的殷卓寧、孫榮才,一起回憶起金壇刻紙的發展簡史:清末至解放前,金壇刻紙進入興盛期,那時各個鄉村幾乎都有人接觸刻紙,因而刻紙一開始就真正體現出民間藝術的特色,以剪花樣等形式出現在尋常百姓家,如精細的刺繡,則以刻紙樣式作母本,覆墊在下面便可盡情穿針引線……1976年,是金壇刻紙形成氣候的一個標誌性年代,其後以“江南一枝花”而享譽全國,原先的雕蟲小技終於登上大雅之堂。
早在7歲時,殷卓寧就隨專營燈籠、彩燈、龍燈的父親學會了剪刻紙,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更追求藝術創新。他採用的在吹塑紙上以鏤空刻法創作的多幅作品就曾引起江豐等書畫界知名人士的濃厚興趣,也在刻紙界產生極大影響。
為使古老藝術之花更鮮更艷,殷卓寧大膽探索,繼鏤空刻法後,他又一改原先在玻璃上的硬刻為軟刻,1978年他創作的《壯麗的圖景》成為第一幅在全國農民畫展上展出的軟刻作品。他還用剪、刻、撕等方法和套色、點、填、染手法開拓了繪彩刻法,不僅降低了製作難度,還使作品本身更精細,大大提高了創作效率。
有創新,總會有收穫。殷卓寧認為刻紙與繪畫有許多相通之處,它吸收了版畫、國畫、裝飾畫等姊妹藝術的特點,又體現出自身的表現手法和藝術語言,講究線條的曲、直、銳,金壇刻紙與北方刻紙相比,顯得更為豐富和清秀,他的《鴻運》、《水仙》、《山姑趕集》、《友誼長存》等多幅作品在全國獲獎並被多家美術館、博物館收藏。1997年4月,金壇刻紙作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應邀隨文化部遠赴大洋彼岸美國洛杉磯展出,殷卓寧隨團在休斯頓“美國第二十六屆國際藝術節”上即興刻紙創作表演,贏得一片讚譽聲。
金壇刻紙金壇刻紙
受剪得一手好鞋樣、窗花的祖母、母親的影響,孫榮才也是從小便喜愛上了民間剪刻紙藝術。青年時代在陝西參軍,西北剪紙又給了他粗線條式的藝術薰陶。1977年退伍後,在當時的後陽鄉文化站擔任站長的11年,也是他一門心思從事刻紙創作的“黃金期”,他虛心向老一代剪刻紙藝術家學習,也時時汲取國內其他地區剪刻紙藝術的有益營養,博採眾家之長,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他的作品構圖簡練、線條暢達、造型誇張,流溢出濃郁的金壇地域生活氣息。 孫榮才專攻農村生活題材,有專家評論,通過孫榮才的《穀場》、《采菱圖》、《捕魚圖》、《甘蔗豐收》等作品的生動畫面,可體味出改革開放初期江南農村生產力解放所帶來的經濟繁榮的景象,而《牧歌》、《秧歌》、《四合院》等作品,則讓人感受到農村經濟繁榮時期農民嶄新的精神風貌。
帶著泥土芬芳,孫榮才創作出的數百幅刻紙作品,以其粗獷、豪放的風格給人以震撼和美的享受,不僅頻頻在國內獲獎,還被文化部選送至日本、法國、美國、挪威、芬蘭等國交流,在荷蘭舉辦個人作品展。他本人於2006年被授予“江蘇省民間藝術之星”稱號。
令殷卓寧、孫榮才自豪的是,去年奧運前夕,在楊兆群的動議下,他倆分別主創了同為寬2.008米、長29米的刻紙姐妹長卷《從雅典到北京》、《中華魂·奧運夢》,贏來一片讚嘆,可謂寶刀不老。
如今,殷卓寧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培育新人上。退休後,做過國小教員的他,應邀在常州朝陽幼稚園開設剪刻紙培訓基地,在呂墅中學傳授刻紙技藝。
編制在文化館、人借用在刻紙研究所的孫榮才,是常州市“名師帶高徒”成員之一,他帶教的白塔國小青年教師曹玉皎,僅去年就指導學生在全國各類刻紙藝術比賽中獲9個金獎和18個銀獎。
在殷卓寧、孫榮才的精心輔導下,金壇區域內的省華羅庚中學、市一中及各鄉鎮中國小,幾乎都開設刻紙興趣小組和作品陳列室,一大批“小荷”正露“尖尖角”。
金壇刻紙進了國家博物館
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十天,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飛洋魚刻紙藝術研究所名譽所長、知名刻紙藝術家楊兆群先生,收到了國際奧委會名譽主席薩馬蘭奇從瑞士洛桑發來的特快專遞。專函中,這位世界奧運著名領導人用“刻紙作品集《從雅典到北京》,完美地詮釋了您和金壇其他藝術家們在奧運到來之際所從事的工作”等熱情洋溢之詞,表達了對金壇人以及對金壇刻紙作品的溢美之情。目前,國家博物館已經決定收藏薩馬蘭奇這份讚譽金壇人以及金壇刻紙作品的專函。
金壇刻紙金壇刻紙
薩馬蘭奇專函讚譽
中國國際文藝家協會民間藝術分會主席、南京大學民俗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陳竟教授這樣解讀薩馬蘭奇專函的價值:薩馬蘭奇主席的這兩句話,其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了刻紙作品的本身,這說明,金壇刻紙作品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宣傳中國民族文化、溝通中外人民友誼、進行世界交流方面,已經賦予了新的內涵。金壇人民幾千年來,為中國刻紙作出的努力與貢獻,終於有了佐證和回報。這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在奧運賽場之外誕生的第一塊“藝術金牌”。藝術無價,奧運藝術金牌更無價。這不僅僅是金壇的驕傲,還是江蘇的驕傲,中國的驕傲!
成為國家“非遺”
金壇是我國刻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刻紙作品向來以構圖新穎繁茂、線條剛柔相濟、刻制精益求精、蘊涵濃郁的江南地方特色等藝術風格而名揚海內外,被譽為“江南一枝花”,多次赴國外展覽,遠銷五大洲,近百件作品被國內外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千姿百態人堪頌,皆是金壇神手來”。金壇市在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刻紙之鄉”。金壇刻紙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2008年被確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刻紙作品《從雅典到北京》
薩馬蘭奇所提的刻紙作品《從雅典到北京》,是由江蘇飛洋魚製衣有限公司董事長、金壇民間藝術家楊兆群2004年10月創意,並組織尹卓寧、佘雲祥、談衛平、劉明等五位民間藝術愛好者共同創作,利用業餘時間創作。年逾花甲的尹卓寧,傳承祖輩技藝,具有深厚的傳統剪刻紙功力,他以剪、刻、撕的方法和套色、點、填、染的手法開拓了繪彩刻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民間工藝美術家,在長卷擔任主刻。為創作這幅作品,楊兆群先生多次赴希臘雅典、英國倫敦、澳大利亞悉尼、西班牙巴塞隆納等地考察、拍照,收集資料,與同行作者反覆修改易稿,在2007年12月完成,歷時四年。其作品長度為29米,寬2.008米,將承辦歷屆奧運的18個國家、22座城市的標誌性建築、歷屆奧運會的金牌、八位奧委會主席頭像、吉祥物、以及29屆奧運會所有運動項目等內容用藝術表現形式構成,並用2008隻和平鴿穿插表現,逼真地展現了從1896年現代奧運會的創始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止各舉辦城市的獨特風光、獨具特色的人文風格、地域風情、歷史文化概況。真實再現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輝煌歷程和奧林匹克的豐富內涵,以及奧運文化的博大精深、四海傳承等。“奧運史詩、世界和諧”的主題突出、意義深遠。已經被國家博物館作為“國家藏品”收藏。
金壇刻紙金壇刻紙
剪紙力作意義非凡
7月29日,專門到金壇向楊兆群等頒發收藏證書的國家博物館文物徵集專家尹毅玲、丁純怡,這樣評價《從雅典到北京》:主題鮮明、彰顯歷史、反映時代、氣勢恢弘、構思巧妙、元素齊全、刻藝精湛、陰陽結合、涵義深遠、令人震撼,作品具有中華文化的特點,以東方文化的視角來解析和看待奧林匹克運動,努力探求奧林匹克與中國特色文化思想的契合點,集中體現了奧林匹克團結、友誼、進步、和諧、參與和夢想的普遍價值觀,是所有以奧運為體裁的刻紙中最好的、獨一無二的精品傑作,具有非凡的藝術張力和獨特魅力,是世界剪紙力作。

傳承人

金壇民間剪紙的專業和業餘作者隊伍原來是實力雄厚的。20世紀70年代末,金壇的一批剪紙藝術家率先進行刻紙創作並取得可喜的豐碩成果,極大地促進了金壇刻紙的發展,形成了一支強大的專業和業餘相結合的刻紙創作隊伍。
金壇刻紙金壇刻紙
朱曉坤一度成為金壇刻紙的形象和代表,這一方面來源於他傳奇般的人生經歷(從畫廟宇道觀的塑像成為國家民間工藝美術師和聯合國授予稱號的民間工藝美術家,書、畫、塑、剪、刻樣樣在行),另一方面,晚年時朱老先生長髯飄飄,仙風道骨,81歲高齡仍醉心於他痴愛的《水滸》人物系列刻紙作品的創作。2001年,朱老先生去世時,念念不忘金壇刻紙,期待她重現昔日的輝煌。
周蘊華顯然是金壇刻紙的重要創始人之一,他不僅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刻紙藝術,而且全家都與刻紙結下了不解之緣,妻子、女兒、兒子、兒媳共同創作,數次在國內外舉辦周氏合家刻紙展。除此之外,他還以刻紙作基,在美術和書法藝術領域內取得很高的造詣,多幅美術、書法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國軍事博物館收藏。
殷卓寧和孫榮才,前者用剪、刻、撕的方法和套色、點、填、染的手法開拓了繪彩刻紙;後者博採眾長,利用早年在陝西從軍的經歷,借鑑西北剪紙的風格特點並融合金壇地域濃郁的生活氣息,構圖簡約,獨具一格。兩人先後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其他如曹忠平、楊兆群、佘雲祥、王錦堂、劉明等,一大批金壇刻紙的早期創立者,或改行,或外遷,離開了以刻紙為業的生活,但對金壇刻紙深情依然,金壇刻紙的每一點成就也無不凝聚著他們的心血和才華。
金壇民眾性刻紙活動的廣泛開展,在廣大青少年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許多中國小的美術課都設定了“刻紙”的鄉土教學內容。金壇中小學生對刻紙的濃郁學習興趣,對刻紙的愛好和潛質,是金壇刻紙未來發展繁榮的基礎,也是金壇刻紙創作隊伍不斷壯大的堅實的後備力量。

作品亮相曼哈頓

金壇刻紙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亮相曼哈頓,
當晚,一場主題為“風雅常州”的藝術作品展,在位於華爾街的聯邦國家紀念堂進行預展,90餘件風格多樣的藝術品向中美友人展示中國傳統工藝和現代書畫藝術。
金壇刻紙藝術傳承人楊兆群是第一次在美國展出作品,他帶來的26件刻紙作品包括著名的《從雅典到北京》等。楊兆群還在現場創作了一幅《年年有餘》,他說,畫中的蓮花和魚既是“年年有餘”的諧音,也有著美好的寓意。
亂針繡傳承人孫燕雲的現場繡藝也吸引了諸多目光。她告訴中新網記者,自己正在繡的其實是女兒的肖像畫。“我的母親繡了五十多年,我正式從事亂針繡37年,而曾留學加拿大的女兒目前也在學習亂針線的現代創作。”孫燕雲說希望這個傳統工藝能夠煥發新生,而不是“最終只能走進博物館”。
在亂針繡作品《拿破崙》前駐足良久的巴利先生來自邁阿密,他稱讚“這件作品美得驚人”,“完全沒想到是用絲線繡出來的”。
展覽主辦方江蘇常州市市委常委徐纓表示,此次藝術展的目的既是展示常州藝術和文化,也促進中美文化交流。“誠摯邀請大家造訪常州,我相信大家一定會與這座城市結下一段美妙的情緣。”
中國駐紐約總領事章啟月在致辭中稱,今年是中美旅遊年,到訪美國的中國遊客有望達到300萬人。她希望有更多的常州市民能夠走出來,到美國參與民間外交,參與到中美的友好之中,同時也歡迎美國民眾去中國旅遊,並將常州列為目的地。
據介紹,此次參展的藝術作品還將於15日在曼哈頓亞洲藝術館進行現場拍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