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街

金口街

金口以金水河入長江口得名,古稱塗口。地處長江中游南岸、武漢經濟開發區東部,南與嘉魚縣毗鄰,北與洪山區接壤,西與漢南區、蔡甸區隔江相望。東為江夏區境,北抵武漢市中心26公里。行政區劃面積237.68平方公里,總人口10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口街
  • 行政區類別:街區
  • 面積:230.68平方千米
  • 人口:82658人
簡要介紹,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區位優勢,歷史文物古蹟,

簡要介紹

金口歷來為武漢上游的重要門戶和兵家必爭之地:江夏太守黃祖抗吳孫權兄弟﹑三國赤壁大戰﹑晉司馬由出兵平吳﹑宋岳飛追討楊麼﹑清夏逢龍兵變兩戰官軍﹑太平軍三克武昌晚清中興名臣胡林翼扼守﹑湘軍霆字營反正﹑民國國民革命軍渡江﹑武漢保衛戰中山艦遇難﹑美(盟軍)機三襲駐城日軍﹑國民黨軍張軫部起義武漢解放等重要的戰役與史實,均發生在金口。
金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目前已進入湖北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錄,正在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金口境內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著名的三國赤壁之戰古戰場遺址赤磯山 ( 古稱赤壁山 ) 、植於唐代的兩株千年古銀杏樹、明代永久性大型水利建築槐山磯石駁岸、槐山 “留雲亭 ”( 古稱達摩亭 ) , 明清景點遺蹟“三台八景九廟一庵”等名勝古蹟。有蔣中正 ( 介石 ) 親筆書寫紀念碑額的湖北省30年代最大的水利工程 “金水閘 ”,有在長江金口水域抗戰殉國並已重見天日的一代名艦“中山艦”及占地面積近 3.3 平萬公里的中山艦旅遊區。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兩條古街:後山街和後灣街 ﹑宋太祖趙匡胤的龍床——龍床磯 ﹑英國著名來華傳教士所建的福音堂等。
歷代在金口留有足跡的帝王將相﹑騷人墨客及各界名士眾多:女媧娘娘曾在金口梳妝,古有梳妝檯;大禹曾在金口登禹觀山治水,為鐵板洲(原蜈蚣洲)命名;漢高祖劉邦為金口建制;東吳大帝孫權兩築沙羡(金口)城;魏蜀吳三國大帝在金口赤磯山大戰;唐睿宗李旦在金口種下槐山古銀杏樹;宋太祖趙匡胤兵敗在金口龍床磯歇息;明世宗朱由璁令武昌府在金口築槐山磯石駁岸;明楚王朱楨在金口“三湖一地”為女置辦嫁妝;中華民國前委員長蔣介石親筆題名修築“金水閘”;蜀國名相諸葛亮在金口祭風台(又名斬龍台)借東風備戰;唐相魏徵在金口斬龍台奉旨斬黃龍;唐尉遲恭在金口青埠灣設磚窯;東吳大將丁奉曾在金口為官;關公在金口飲馬磨刀;東吳名臣魯肅在金口魯湖練兵;宋將岳飛在金口駐營;明將熊廷弼在金口修四邑公堤;清中興名臣胡林翼在金口為抗太平軍紮營扼守;太平軍洪秀全先攻克金口在克武昌;武漢保衛戰“中山艦”25英烈在金口遇難;國民黨將領張軫在金口率部起義;晉代知名詩人陶淵明,唐代名臣宋之問,明代知名畫家沈石田等均在金口留有墨寶。佛教禪宗達摩祖師在金口“一葦渡江”並留有一碣。英國著名傳教士楊格非在金口築福音教堂。
金口的靈山秀水,孕育了眾多各界傑出的金口兒女:晉隱士李大槐;明兵部員外郎段然;清代祖孫三代知名文士:段燦﹑段追文﹑段而聘;清末慈善企業家肖禹虔﹑肖澤如﹑安春林﹑趙衡齋﹑肖逢春﹑邱德昭﹑肖文臣﹑韓謙亨;清末至民國李氏伯侄:畫家李曙,左聯發起人﹑左聯烈士及中共早期領導李求實;唐門兄妹三人:原武昌藝專今湖北美術學院和武漢音樂學院創始人之一﹑教育家唐義精,有“人民藝術家”之譽的油畫大師唐一禾,中共剛毅女烈士唐義貞(陸定一夫人);民國橋樑專家:李鴻斌;辛亥革命志士:吳毛娃﹑李金坡;知名醫生:陳先盛﹑孫海雲﹑廖鏡川;京劇藝術家:簡樸﹑李春芳;作家劉益善;前湖北首富企業家蘭世立;革命烈士:梅煥章﹑戴曉南;抗美援朝烈士:王大洪﹑劉少山﹑王建章﹑喻佐樹﹑楊繼林﹑袁德樹﹑孫元勝﹑李發新﹑魏修玉;民間志士:汪世喜﹑朱志成等均為金口人。
近兩年金口喜訊不斷:武漢長江上游重件碼頭在金口建設;武漢第二大水廠在金口開工;世界500強跨國公司美國通用汽車上海公司選址金口;德國博世武漢熱力技術公司進駐金口。
金口土特產:燒臘﹑香腸﹑武昌魚﹑回魚﹑風乾魚﹑米泡糕﹑線粉﹑剝皮花生﹑獅子頭白菜﹑白玉霜絲瓜﹑系馬樁蘿蔔﹑湖南泡子蓮藕﹑廣條魚鉤等
金口風味菜餚:炙骨(糖溜排骨)﹑皮雜﹑黃肉﹑魚丸等
金口民間特色菜餚:粉蒸肉﹑吊子煨藕(或蘿蔔及海帶)湯﹑生炸元子﹑紅燒魚等

行政區劃

金口街辦事處駐金口,人口82658人,面積230.68平方千米。轄8個居委會、50個村委會:花園、楊園、文字港、金水閘、閘東、金水、范湖、二道堤、永勝、淮山、沿江、涼亭、旭光、後湖、洞山、夏山、雷嶺、艾嶺、胡嶺、三湖、姚灣、同升、關山、長山、楊咀、余嶺、虎山、海口、東振、勤建、橫堤、嚴家、金水一、金水二、金水三、金水四、赤磯山、長江、紅燈、中灣、前進、南岸一、南岸二、南岸三、聯合、青菱、大罾口、西湖、大罾埠、西灣、馬蹄口、南陽、楓樹嶺、白衣庵、白馬頭、三門口、鐵錦、前湖。

歷史沿革

“蜀楚帆檣金口下,東南天地水鄉多”。金口這個江南古鎮,素有“黃金口岸”和“小漢口”著稱於世。2006年12月29日,中山艦博物館在金雞湖畔破土動工。兩年之後,一個令世人矚目的中山艦博物館及其旅遊區將出現在長江之濱,金口積澱著豐厚文化底蘊江南古鎮將再次牽動人們的思緒,讓我們順著古鎮的記憶去翻開她塵封的歷史。
一、因水得名
金口古稱名塗口,以金水河(古稱塗川、塗水)入長江之口得名。那么金水古時為什麼稱塗口,據考證,此與大禹有關。
江漢地區附近有許多流傳已久的遺蹟。如漢陽龜山的禹功磯,江夏金口的禹觀山,都是紀念大禹治水的,塗水應是人們紀念大禹的妻子塗山氏而得名,所以稱為塗川、塗水。
1984年文物普查在金口發現有“塗川古碑”。
塗水入長江口處的金口史稱塗口,此地為雄距長江中游之要衝,赤磯山(古赤壁)與紗帽山(古百人山),槐山與大軍山,上下夾江相峙,扼鎖大江,形成軍事上易守難攻的天然屏障,乃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350年,楚置沙羡於塗口,此地已發掘兩座戰國時期楚墓,可印證史書的記載。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秦設定南郡,因為秦自惠文王開始,為了統一全國,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封建帝國,加強中央集權,在其領域內,一律實行郡縣制,沙羡秦時屬南郡。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江夏郡,設沙羡縣,治塗口。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荊州牧劉表令江夏太守黃祖據夏口以拒吳,黃祖移沙羡屯於沔右邵月城之魯山(今漢陽龜山)。
沙羡縣仍治塗口,吳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吳孫權始築沙羡城。東晉鹹和二年(公元326年),穎州汝南郡民避石勒之亂,流寓江南,僑治汝南郡,郡治設塗口。
一直到唐宋之際,在塗口發現金礦,因之改名為金口,成書於北宋年間的《太平寰宇記》載:“金水在江夏縣南。”據此可知在北宋時期,塗水已改名為金水。舊志云:“有金雞從雞翅山南飛,產金於此。”因此地產金,故改名為金口,塗水也隨之稱為金水。
二、黃金口岸
塗口(今金口)戰國時集市已成雛形。漢隋間,為郡縣治地,上起川湘,下至江浙的商船,多來此進行商品交易,有“黃金口岸”和“小漢口”之稱。金口,古為塗口,以塗水入長江之口得名。
塗水與古時大禹治水有關。《呂氏春秋.音初》說:“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侯禹於塗山之陽”。塗水,以紀念大禹之妻塗山氏而得名。一直到宋代,此地因發現金礦,而改稱金口。《太平寰宇記》載:“金水在江夏縣南。舊志云:有金雞從雞翅山南飛,產金於此。”逐改為金口,其水因之稱為金水。
金口,是古代商品集散地和中轉港口。清人段燦撰文云:“踞口比屋而居者,星布棋列如畫,四方百貨,日夕牣集,舶艫帆牆,絡繹不絕”。民國初,正街與西橫街兩街兩側商鋪櫛比,攤販密布,市面繁榮。現後山街還保留約200米長的青石板鋪成的街道。
晉代名人陶淵明乘舟回江陵曾在塗口住宿,留下詩篇《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詩:“閒住三十載,遂與塵世冥。詩書敦夙好,園林無俗情。如此舍此去,遙遙至南荊。叩世新秋月,臨流別友生,涼風起將夕,夜景湛虛明。昭昭天宇闊,萌萌川上平,懷役不遑寢,中霄尚孤證。高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歸墟,不為好爵榮。養直衡茅下,庶以善自明。”
唐代詩人宋之問有《塗川宴別》詩:“水廣不分天,舟移杳若仙。清江浮暖日,黃鶴弄青煙。積水移官蓋,遙風逐管弦。嬉遊不知極,留憾此山川。”南來北往的文人墨客都在金口停留,並留下了美麗的詩篇,證明金口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
自唐代興盛的靈泉古市,其交通要道就在金口。唐時靈泉古市在靈泉山,由於這裡古代有四通八達的水路交通,東、南、北三面均瀕臨梁子湖,循水道直通樊口,西聯鮎魚口和金口,兩頭都可通達大江而比大江航道少了許多風浪之險。
梁子湖北出樊口,與長江水道相通,金口位居“黃金水道”長江的中游,長江與漢江的匯合處,形成以長江為主幹,河湖密布的水運網。早在唐代,這裡成為川、鄂、湘等地的漕糧轉運地。南唐李璟時,張諤被任命為四川轉運使,他曾雇用江夏湘東里(今土地堂)張公山一帶船工任載。
其船工由金水河入長江,長期駐紮金口。五代、宋元時期,江夏梁子湖、斧頭湖沿岸170餘座瓷窯燒制的瓷器就是通過這一條水道將瓷器產品銷往全國各地,金口成了這些貨物的集散地。在金口發現的十多座宋墓中發現大量湖泗窯的產品,證明湖泗窯瓷器產品已為人們的日用生活器皿。
金口與當時一座非常繁盛的南市相臨,這裡江面寬闊,金水河入口處,水流平緩避風,適宜於木帆船的靠泊,是一個很好的泊船港埠。在金口青埠灣發現唐代至明清時代的磚窯碼頭,大量青磚從這裡入長江運往明代都城南京、武昌府城、龍泉楚王陵園,在這些地方都發現金口青埠窯燒置的青磚。
孫權築金口堡時,這裡停泊著黃蓋的水軍。北魏酈道元注《水經》時,已稱此港為“亦商舟之所會”的地方,軍港向商港轉化。當時商人小販者坐於列肆,大者轉運於四方。
在宋朝時,金口已形成江南名鎮,這裡“商賈輻輳,人煙鱗集,桅檣如林,首尾相接,百貨盛集”,成為商業繁盛的市鎮,有“黃金口岸”之稱。明代詩人王靜《江漢朝宗》詩描繪了這種繁盛的情景:“岷江漢水合重流,遠接長天領素秋。滾滾煙波歸大海,滔滔雪浪渡芳洲。魚吹萍靨通金口,鷗盪蘆花過岸頭。飛鷺落霞吟趣處,雲帆往來送行舟。”
江夏地圖江夏地圖
歷史上金口的稱謂及隸屬關係屢有變更,近代行政﹑軍事﹑經濟﹑水利管理機構繁雜。
兩漢三國時期金口為沙羡縣城關,隸屬江夏郡;西晉為沙羡縣城關,隸屬武昌郡;
東晉先後為沙羡縣城關﹑汝南僑治郡所﹑汝南縣城關,先後歸屬武昌郡及江夏郡;
南北朝時期為汝南縣城關,隸屬江夏郡;
從隋至清代為江夏縣所轄,縣治武昌;
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金口設巡檢司;
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設金口鎮及金口台驛,湖北總督派水師駐金口建千總輪防汛區;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設金口汛;
清鹹豐二年(公元1851年)金口設參將署;
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設金口汛﹑金口巡檢司,轄水陸150里,今青山區﹑洪山區石咀﹑雙窯﹑江夏區法泗﹑馬鞍山﹑紙坊﹑大橋等地均屬金口管理;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金口為武昌縣所轄,縣治武昌;民國15年(公元1926年)設金口區黨部及金口市總工會;民國24年(公元1935年)在金口設第一區,轄29個鄉鎮(聯保);
民國25年(公元1936年),金口為第一區,轄9個鄉鎮(聯保);
民國27年(公元1938年),金口為第一區署,轄金口﹑金水閘﹑修賢(今江夏區鄭店)﹑文義(花園)﹑昌明(今洪山區石咀)﹑法泗﹑太平(徐王村)﹑馬鞍山等地;
民國29年(公元1940年)金口設日偽金口區署;民國30年(公元1941年)武昌縣廢區改鄉,改金口第一區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四鄉;
民國34年(公元1945年)恢復鄉鎮建制,設金口鎮公所;
民國38年(公元1949年)成立金口區人民政府;
1950年成立金口鎮人民政府,轄勞動﹑生產﹑建設﹑自由﹑民主5個街及民主﹑和平﹑勤勞﹑致富4個鄉。同年金口設武昌縣貿易公司;
1995年武昌縣撤縣更名為江夏區,1995年3月金口成為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
自此金口自東周楚置沙羡始,迄今2012年已有2362年歷史,其間治沙羡縣527年、汝南郡52年、汝南縣203年、江夏縣8年,作為一郡一縣治所歷時790年。1555年間金口有金口汛﹑金口鎮﹑金口市,金口區﹑金口署多種建制,金口成為街至今17年。

區位優勢

金口水陸交通便利,長江金口港區有優良深水岸線32公里,是建設武漢上游港口的唯一選址。水路沿長江上抵重慶、下達上海。陸路南北有武(漢)蒲(圻)公路,東西有紙金公路。京珠、滬蓉高速公路(武漢段)在金口交匯,設有互通道口,並通過武漢軍山長江大橋連線107國道和318國道。 金口已形成以港口儲運為中心 , 水陸聯運的交通樞紐 , 其水陸交通格局具有全國意義。在漫長的歷史選擇和自然演變中 , 金口以其沿江靠港近域和水陸交通便利的區位優勢 , 確立了她在長江中游的經濟地位,成為鄂南諸縣市的商品集散地和長江上游的重要港埠, 歷代“商賈繁榮,街市錦鱗”,久享“黃金口岸”和“小漢口”之美譽。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發以來,金口實施 " 興工活商、強街富民 " 的發展戰略 , 全街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 逐步形成以農業為基礎、二三產業為支柱的經濟重鎮 , 綜合實力位居江夏區前列。
金口街的槐山村金口街的槐山村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 金口的開發建設己納λ武漢市及江夏區總體發展規劃 , 並先後被國家計委列為全國 100 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被國家建設部列為全國 500 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被 中宣部列為全國 200 個創建文明村鎮示範點。 1999 年 2 月 , 國務院正式批准修訂後的《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 ( 1996 至 2020) 》 , 金口被確定為武漢市重點建設的7 個新城之一。
金口街
在21世紀之初的20年間, 根據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和金口新域發展定位 , 金口將挖掘歷史底蘊和豐富文化內涵的高度 , 進一步營造更加開放更加優越的投資環境 , 確立全方位、超常規、跨越式的發展戰略 , 充分利用金口百城和衛星新域的知名度,全力打造“橋頭堡”武漢上游港區和“中山艦旅遊產業園”兩大品牌 , 堅持以實現城鄉一體化為目標 , 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獨具特色的新型城鎮體系。
金口,這座久負盛名的江南千年古城,猶如鑲嵌在武漢市外環線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在相遇與挑戰並存的21世紀之初,武漢金口新城必將煥發出更加燦爛的光芒。金口陸域腹地廣闊,水域資源豐富,擁有天光山、後山、神山、槐山、赤磯山、涼亭山等眾多山體,現有林地面積21678畝,適宜發展苗木花卉及旅遊業,已規劃紙金線十里花卉苗木長廊;有長江、金水河、後石湖、羊毛湖、乾湖、魯湖、神山湖等眾多水體,具有水源、水運、水產、水利的綜合優勢,發展相關產業。同時,金口盛產水果、茶葉、蓮藕、蔬菜等特產,已規劃武蒲線十里無公害蔬菜長廊,並啟動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有國有、民營、鄉鎮、外資工業企業100多家,已形成機械、輕工、化工、紡織、建材、醫藥等行業為主的地方工業體系,金口科技工業園規劃面積22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完善配套,為高新技術產業入園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  金口屬江夏區“兩區五園”重點項目之一,享受國務院和省、市、區的所有優惠政策,確保了項目落戶金口。  金口已建成110千伏安的樞紐變電站2座,日供水3萬噸以上的自來水廠3座,能提供固定通訊、移動通訊、數據傳輸、微通訊等服務,建有中國小28所,城鎮基礎設施齊備。
金口街
金口是國家計委、國家建設部確定的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湖北省、武漢市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和武漢市28個市級重點建設鎮、7個新城之一,按照“三高”(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原則,現已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獨具特色的新型城鎮體系。按照武漢市及金口新城整體規劃,金口將以經濟、文化、港口、商貿、旅遊為發展方向,以京珠、滬蓉高速公路和軍山大橋為框架,以長江黃金水道為紐帶,以金口古城為中心,實行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建設、統一管理,最終形成“一園(科技工業園)、兩線(紙金線十里花卉長廊、武蒲線十里無公害蔬菜長廊)”、“三中心(一個主中心、兩個次中心)、四組團(金口、天光山、港區、金水閘四個組團)”的開發格局。到2010年,建成城區面積15平方公里,總人口達15萬人,城區城鎮化水平達80%以上;國內生產總值達0億元,工農業總產值達到50億元,財政收入過億元,城鎮職工人均收入9000元,農村人均收入6000元。  今年以來,金口街以“一園兩線”建設為重點,全面推進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歷史文物古蹟

1.中山艦博物館
中山艦博物館成立於1999年12月,它是以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代名艦中山艦的名字命名的、武漢市文化局所屬的正在籌備建設中的一座專題性紀念性博物館。 中山艦,原名永豐艦。1910年由清政府向日本訂購,1912年6月建成下水。1913年加入中國北洋政府海軍第一艦隊。1922年6月孫中山先生在“廣州蒙難”時登臨該艦,指揮平叛鬥爭長達50餘天。1925年3月,孫中山先生去世後,為紀念孫中山改名為中山艦。1938年10月,在“武漢保衛戰”中於長江金口水域被日機炸沉。中山艦自加入中國海軍以來,歷經“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孫中山廣州蒙難”事件、“中山艦事件”和“武漢保衛戰”等五大歷史事件,是中國近現代史特別是國民革命史上重要的歷史見證物。 為了弘揚孫中山先生的愛國主義和民主革命精神,追尋中山艦的風雨革命歷程,1997年元月,中山艦在漢被整體打撈出水。1999年11月,開始其艦體的修復保護工程。2001年12月,舉行了中山艦(艦體)修復保護工程的竣工儀式。修復完工後的中山艦,恢復了1925年永豐艦命名為中山艦時的歷史原貌,保留了1938年“武漢保衛戰”中被敵機炸沉的歷史痕跡,體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英勇奮鬥、前赴後繼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受市政府委託,武漢市規劃部門正在規劃中山艦文化旅遊區的建設方案。 中山艦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可移動性文物,該艦整體打撈出水時,隨之出水各類文物3400件(其中一級文物43件),2002年12月以來,應有關方面邀請,中山艦出水文物先後到廣州、中山和香港地區展出。2004年4月,省市文物管理部門正式將該艦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向國家文物局申報。目前,中山艦陳列地選址方案已通過專家論證,中山艦陳列地最終確定建設在該艦的沉沒地金口地區。 隨著中山艦陳列地及其配套設施的建設,中山艦博物館將建成為我國一座有著非常的發展空間和非凡的品牌效應的標誌性、紀念性博物館。 為了滿足社會各界參觀中山艦的需要,目前,中山艦博物館在中山艦的臨時停放地(原湖北船廠內)舉辦有簡易的中山艦史跡陳列展覽,並對外開展小規模、臨時性的上艦參觀活動。
中山艦博物館中山艦博物館
2008年5月15日,在悲壯沉沒70周年之際,全國最大的可移動文物——中山艦,重回它的殉難地金口,落戶一座公園式博物館,成為人們緬懷先烈、牢記國恥的活教材。 中山艦長62.1米,寬8.9米,高6米,重780噸。為保證萬無一失,遷移主要分四步進行:艦體經滑道沿船台從南華造船廠遷移入江;將艦體置於載重1200噸的浮船塢上;以大功率拖輪拖帶艦體,水上運輸20公里至金口;從金口上岸後,以氣囊助艦體經陸路遷移500多米,至中山艦博物館。 2011年10月1日,位於武漢江夏金口的中山艦博物館首次對外開放。
2.槐山磯石駁岸
金口街
金口街
槐山磯石駁岸,位於江夏區金口街槐山西麓長江邊,如一條蜿蜒的巨龍,橫臥在槐山腳下。此駁岸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是長江上僅存的一處古代航運建築設施。現已公布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同時2013年3日由國務院印發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在國家文物局官網公布,目前已經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
金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江南古鎮,自古就是長江上的一處貿易集散地。因槐山磯突兀江邊,懸崖峭立、暗礁密布,漩流湍急,船隻至此難以上行和停靠。不時有船隻顛覆遇險。於是地方當局籌資修建了這一供過往船隻行路拉縴和停靠,兼以防止山體被江水沖刷的駁岸。駁岸全長247米,平均高度7米(最高處9.3米),分三層台階依山就勢而築。底層台階因地勢而調平,平均高度3米左右,寬2至2.3米,第二層台階高2.3米,寬2至2.3米,上層台階高2.3米,寬5米左右。三級台階即三級纖道,行若坦途。上層台階臨江面還裝有瓜棱式頂望柱130根,花崗岩石雕鑿的欄板129塊,抱柱鼓石163塊。根據江水緩急,設有“牛鼻式”纜石,以梅花樁式的結構嵌入駁岸牆體,由下至上逐漸增多,總計222處,並且在第三級纖道平面內側還鑿軸窩等以便撐篙系纜。駁岸採取一橫一丁錯縫平砌的方法,以大塊花崗岩方整條石構築,壁面底層間有少量紅砂石。在距駁岸南端100米處,第一、二級纖道中各建有一個寬1.3米,高1.8米的券頂式涵洞。兩涵洞上下相通,深10餘米,直入山體,其作用在於排泄山體滲水和便於上下纖道的通行。縱觀整個駁岸,氣勢雄偉,布局合理,構造精巧,極具明代雄渾大氣的建築風格。
槐山磯傳為一寡婦籌集所建。當地人又稱“寡婦磯”,是因為此地船隻常常顛覆,船夫之婦尋找於此哭泣、祭祀,久之傳為寡婦磯。據實地考察,三級駁岸的鋪麵條石磨損很大,證明當時的使用非常頻繁,南來北住的船隻非常之多。駁岸全長約300米,其數以萬計的花崗岩條形巨石都為水運而至,這么浩繁的工程實難寡婦所為。其實為明朝嘉靖年間官府籌資所建,以解除商船航行危險。
3.金水閘
金水閘的由來:建成於1935年的“金水閘”,可別小看,該項目系當年全國最大的水利工程,並被立碑紀念。碑的正面是蔣介石題的“金水閘”三個大字,背面是全國經濟委員會撰寫的碑文。原來,金水河流經嘉魚、蒲圻、鹹寧、江夏四縣,至金口入長江。雖名“金水”,實則“禍水”,因該河流域內三面環山,中間地勢低洼,每年春夏之交,長江漲水倒灌,河水無法順暢下泄而江水又溯流而上,其流域內的農田被淹近百萬畝,損失巨大,河畔百姓青黃不接,苦不堪言。於是,就有必要建設這項造福數百萬人的水利工程。說起來,在蔣介石的主政下,這項工程成了不折不扣的“國際項目”:美國人任總工,奧地利人任總監,英國人設計並製造閘門,荷蘭人審計工程款的各項開支,施工由中國人完成。有趣吧!整個工程耗時11年,耗資90萬美元才得以完成。工程完工後,一道裝有鋼鐵閘門的大堤隔絕長江和金水河,汛期的江水沿金水河倒灌的現象被徹底根絕;且每逢金水流域洪澇,而長江水位高時,積水可通過金水閘的幾台巨型水泵及時地排到長江中;長江水位低時,直接開閘放水;有時,金水河流域乾旱,則可引江水灌溉農田。自此,一河兩岸的老百姓避免了年復一年的洪災之苦,旱澇保收,安居樂業。正是有此水閘的福澤,此地人氣聚集,漸成今天的“金水閘”鎮之格局。
5.留雲亭
留雲亭留雲亭
槐山,位於金口街的長江之濱。亦作淮山、大槐山,又稱雞翅山、,驚磯山,素以秀麗的風光、豐厚的人文景觀而聞名。清康熙五十三年《江夏縣誌》載:“大槐山在縣南七十五里,晉李大槐隱居於此”,故稱槐山。另據《湖北通志》引《太平寰宇記》載:槐山又名,驚磯山,“西南俯臨大江,下有石磯,波濤迅急,商旅驚駭,故名。”它與大軍山夾江相峙,構成長江鎖鑰,自古既是群雄逐鹿之場,又是騷人墨客行吟之地。
在槐山東側頂峰,有一座“留雲亭”。《江夏縣誌》說回峰山山頂端有回峰寺,槐山有“達摩亭”。槐山南望回峰山,南朝梁時天竺(即印度)高僧菩提達摩“折葦杭(航)江”處為回峰山與槐山相鄰兩山附近。《梁記》載:“達摩為南天竺王子,姓舍帝利(屬貴族),泛海達廣州。梁武帝肖衍遣使迎至金陵(今南京),與談佛理,不相契合,故折葦杭(航)江入魏。”回峰寺下留有達摩一碣:“峭石凌空浪拍天,槐山依舊鎖風煙。回頭二十年前事,哪得工夫上釣船。”根據當時的歷史狀況,“二十年前事”正是指梁武帝從襄陽起兵經過武漢這一帶打到南京。殺死東昏侯,又殺死齊明帝諸子,奪取皇帝寶座。他是中國古代極端信念佛教的一個皇帝,修建南朝四百八十所寺廟,四次捨身入寺,口唱阿彌陀佛,實際是殺人喝血之徒。所以達摩瞧不起他,一氣之下跑到金口槐山與回峰山附近,等不及釣船過渡,折一把蘆葦鳧水渡江,急入北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成為禪宗第一祖。後人在槐山修建“達摩亭”,紀念這位有道高僧。明代重建時,改名“留雲亭”。借唐人崔灝:“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詩句,寓於蛇山黃鶴已經飛去,金口槐山留下白雲一片。明代沈石田有《吟留雲亭》詩云:“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常在水潺潺。如何一霎神仙事,卻望千門草舍間。城下煙波春拍岸,湖中西日草含山。征帆去棹遊人過,飛鳥漸倦去未還。”
清朝順治年間,段以融(又名段燦,金口人)任衡山縣訓導官時,讀陶淵明《辛丑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詩有感,遂以陶谷自稱,著有《陶谷詩文集》,詳述金口的地理風光。後將留雲亭修葺一新,撰詩立碑云:“昔有黃鶴在汝南,城遷一去不復返。此地空餘亭春秋,白雲千載留槐山。”民國初年,留雲亭毀於兵燹。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紳耆肖禹虔、安春林、趙衡齋等集資募款重建,增砌護亭圍牆,中開圓月門。今環亭皆有蘆葦,四時蔥茂。傳說移置他處即不得活,稱之為“仙蘆雲”。
6.槐山銀杏樹(武漢第一樹)
銀杏樹又名白果樹,位於槐山南坡淮山寺前(現寺已不存),相傳為迄今已有1300年前的唐太宗年間的僧人所植。據證實,原有數株,清朝鹹豐年間有一株毀於兵燹,今僅存一雄一雌相依而立的兩樹,樹高20餘米,直徑達2米,需要幾個人才可將樹完全擁抱。據證實,這兩棵銀杏樹是武漢中環線以內,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樹木,比漢陽鳳凰巷的那棵古銀杏樹(約530年)還要早。現已被列為一級保護植物,有武漢第一樹之美譽。歷經千年,據傳樹曾被天火燒空。金口就此還有一個美妙的傳說:樹內原有千年蟒蛇,得天地精華,山川靈氣修煉成仙后騰空而去。現樹洞內可藏人,據老一輩人說,銀杏樹被燒空後,好幾年都沒有長枝發芽,枯樹逢春是最近20年的事,歷經劫難後的銀杏村,如今已是蔥翠成茵,狀如虬龍,濃蔭蔽日,以其特有的青春活力和極強的生命力,吸引著眾多遊人來此觀光合影。
7.青埠灣窯場
青埠灣窯場位於江夏區金口青埠灣。金水河在此拐了一個“之”字形的彎,水流向北2.5公里便進入長江。窯址就建在河流的拐彎處的台地上。有豐富制磚粘土和便利的水運條件,據當地民眾說早在唐朝就開始制窯燒磚,傳說有72座窯,可見規模之大,一直延續到現在這裡還有燒制磚瓦的窯場。
據實地調查,在河岸邊發現大量的青磚、瓦殘片,其分布面積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80—250米。在官窯咀發現一座直徑在3米左右的窯址堆積,暴露有窯膛遺蹟。1964年,鎮一磚瓦廠修輪窯時,在朱家墩挖出42×20×10厘米的青磚70餘塊,兩側模印有“夏口城”和“尉遲恭督修”。等字樣。查據史料。唐代中期,敬宗寶曆元年(公元825年)特於鄂州邑武昌軍額,設武昌軍節度使,管鄂、岳、蘄、安、甲、光等州。同年,以宰相牛僧孺為鄂州刺史,充武昌軍節度使,鄂岳沔蘄黃察使。牛僧孺(公元779—847年),貞元進士。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因批評時政,為宰相李吉甫所斥,長久不得敘用。致穆宗時,累官至戶部侍郎同平章事。故牛僧孺出領鄂州,是為中樞要臣出守重鎮。僧孺至鄂後,在裁簡冗員,減輕民賦方面,採取過一些措施。還曾奏請廢沔州,將漢陽、漢川並於鄂州,使漢陽江夏納入同一州的行政區劃之中,以便於統一管理大江兩側的軍、政和貢賦轉運事務,促進本地區的商貿交往和經濟發展。時江夏原有城牆易於散塌,每年板築修治,另賦青茅以覆,歲費十餘萬,勞民而傷財。牛僧孺費時5年,終將土城改為磚城。磚城還在原夏口城的基礎上向北、東、南三面有所擴展,北臨沙湖,東至曹公城(公元91年曹景宗築,在今小東門北側小龜山附近),南抵紫陽湖,西達蛇山西端。當時的大量城磚就出自金口青埠灣。因金口青埠灣臨金水河入長江順流直達武昌。
明代此地為官置窯場。其產品主要供應武昌城、南京城及龍泉楚藩王陵園的營建。目前在南京中華門城牆上發現有金口燒制的青灰磚。尺寸為長41.5,寬20,厚1l厘米。一側模印有“武昌府金口鎮”字樣,在武昌也發現金口燒制的大青磚。在龍泉發現的有“官”字大青磚,長44厘米、寬24厘米、厚10厘米的青灰磚,及邊長28厘米、厚8厘米的“金磚”(鋪地磚),龍紋瓦當,在青埠灣窯址都採集到了標本磚,證明當時青埠灣窯燒制的產品主要供應這些地方,從當地有官窯咀的地名看,當時這裡有部分窯場都為官府督燒。
清代至民國,主要為民窯產品,其地有張家窯、王家窯、陳家窯、魏家窯、朱家窯等。2003年3月,在青埠灣調查時,發現兩件民用瓦當的模具,其質地為陶質、青灰色,一大一小。大模長3l厘米、寬20厘米、厚13厘米。其瓦當紋飾為“雲龍紋”。小模長21厘米、寬15厘米、厚9厘米,一面瓦當為菱花形,中間有“百吉”圖案配草葉紋,另一面為扇面形,中間有“福”字配草葉紋,側面銘款為“朱宜興窯廠”、“民國拾捌年”,應為民國時期朱家窯燒布瓦的模具。另外還有“回字紋”、“蝙蝠紋”、“蓮花紋”、“捲雲紋”、“壽字紋”、“纏枝蓮花紋”、“福字紋”等瓦當,都為民間用瓦。當時還採集了一塊“KTV”英文字母磚,推測應為漢口開埠,外國人在此劃租界,修建築時的用磚。
8.三台八景
金口是江南的一個歷史古鎮,濱江臨山,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人文景觀,從明代起盛傳“三台八景九廟一庵”
三台:祭風台、梳妝檯、鳳凰台
1)、祭風台,又名斬龍台,位於江夏金口金水河南岸。相傳赤壁之戰時,諸葛亮在此設七星祭風壇,借得東風助周郎,火燒赤壁,使曹軍大敗,退守北方,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現祭風台仍為一土台遺址,高約3米,呈橢園形,由於水土流失,不很規則,總面積8000平方米。距祭風台不遠,有一深潭,謂曰黃龍潭,相傳,唐朝魏徵丞相夢中奉旨斬涇河黃龍於此潭中,因此祭風台又叫斬龍台。1984年在此進行文物調查時,發現有石斧、鼎足、粗繩紋陶器碎片。斬龍台上有豐富的文化層,為周代古文化遺址,證明周朝時就有人類在此居住。
2)、梳妝檯。位於江夏金口鎮金水閘街禹觀山北面,與斬龍台遙遙相望。相傳在遠古時期,女媧娘娘鍊石補天曾路過此地,在此台上歇息時,面對大江,梳洗雲鬢,因此傳為梳妝檯。
3)、鳳凰台。位於江夏金口鎮槐山東南面。相傳在遠古時代曾有一隻鳳凰飛臨此台歇息,爾後便向鳳凰山飛去,故後人稱,之為“鳳凰台”,,,也稱“寶鶴台”。
八景:龍床疊被、犀牛望月、獅子盤球、金雞報曉、迥峰落雁、鳳凰展翅、鯉魚撩花、紗帽圓頂。
1)、龍床疊被。位於金口鎮約2公里處的長江之濱。其山岩突兀江中,被長江常年沖刷,岩石重重疊疊,如龍磷剔透,遠看如臥龍盤亘江岸,近看似巨被重疊。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曾兵敗落荒於此,躺在岩石上睡覺,後來他做了皇帝,人們便將此地稱之為“龍床疊被”。1984年文物調查在此採集陶器標本,以灰陶較多,有一定數量的磨光黑陶,紋飾有繩紋、凸弦紋、瓦棱紋等。器形有圈足豆、圈足碗、側扁足鼎、寬平折沿盆等。生產工具有磨製石斧、石錛、穿孔石鏟、陶紡輪等。為新石器時代屈家嶺文化,是一處原始社會晚期聚落遺址。
2)、犀牛望月。位於江夏區金口鎮北1公里的牛頭山。此山北頭似一牛頭,昂首面對長江。在月光之下,朦朧中似一頭雄壯的公牛探望皎月。故稱為“犀牛望月”。
3)、獅子盤球。位於江夏區金口牛頭山東南面的獅子山。此山狀如雄獅伏地,在此山前面有一塊巨大的圓形石頭,如同彩球,故稱“獅子盤球”。
4)、金雞報曉。位於江夏區金口槐山磯頭。昔日槐山有石磯,狀如雄雞立於江岸引頸啼鳴,有漁夫在此捕魚,聽到槐山東麓山腳下的雞窩村雄雞啼曉,故稱之為“金雞報曉”。
5)、迥峰落雁。位於江夏區金口槐山。相傳,梁大道三年,天竺國高僧達摩,泛海至廣州,武帝遣使迎至建業,不相契合,遂渡江入魏,到嵩山少林寺。達摩於金口槐山折葦渡江,後人在金口迥峰寺建達摩亭以祀之。夕陽西下時,若站立山頭,看雁陣南飛,寺中鐘鳴,夕陽迥峰,故有“迥峰落雁”之稱。
6)、鳳凰展翅。位於江夏區金口鳳凰山。此山勢如鳳凰展翅欲飛,故有“鳳凰展翅”之稱。
7)、鯉魚撩花。位於江夏區金口長江上游處。此處有一塊礁石,名叫“撩花石”,因江水受礁石阻擋,拍擊礁石,浪花飛濺,礁石如魚背時隱時現,故有“鯉魚撩花”之稱。
8)、紗帽圓頂。位於金口對江的漢南紗帽山(古時稱為百人山)。其山與赤壁山對峙,站在江邊,隔江相望,其山如官帽狀,故稱之為“紗帽圓頂”。
9.金口老街(後灣街及後山街)
金口街
金口街
舊時因金口地處水陸交通要道,又與對岸大軍山構成武漢南大門的鎖鑰,地理位置的重要,也促成了小城的繁榮。從一幅清代乾隆年間《江夏縣誌金口》圖中可以看出祠﹑廟﹑閣﹑觀﹑戲台各有多處,可以想像出小城當年是何等繁華。歷史上的金口古街,緊鄰長江﹑金水。江邊多為吊腳樓,人稱前街。如今前街已為金口寬闊的臨江大道所代替。與前街相對應的,越街為後灣街﹑後山街﹑花園街等幾條后街。
其中的後灣街與長江大堤緊鄰,古時金口重鎮商業集散的功能,部分由這條老街承擔著。現如今,原來街兩邊的商戶,都變做了民居。全街均用青石板鋪就,寬不足兩米。由於年代久遠,有些破敗。在後灣街上有福音堂(現為後灣街41號),據說這所教堂1904年由著名的傳教士楊格非所建,至上個世紀90年代,教堂已經殘破不堪,於是人們仿照原樣在原地重新建了一座,仍叫“福音堂”,至今延續宗教活動。另外在街首巷子口有門牌號為52號(現為56號)的一幢江夏金口民居,據傳1938年中山艦抗日將士在金口長江水域經過激烈的戰鬥後,以艦長薩師俊為首的25名烈士壯烈犧牲。有18名將士被金口居民救起,在金口居民呂叔奮的帶領下,由劉壽山相邀,到劉壽山位於金口的此座私宅,當時借做金口的郵政代辦所休息,當晚金口居民做“百家宴“犒勞將士。第二天將金口漁民打撈上來的12具官兵遺體入殮於金口兩家慈善機構保善堂、普濟堂捐獻的棺材中。葬於金口鳳凰山南麓。以艦長薩師俊為首的13位將士均沉入江底,未曾打撈上岸。1997年在中山艦打撈期間,這條街曾因雲集了眾多新聞記者而吸引了全球華人的目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