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內容,新政解讀,
簡介
2013年7月5日,國務院下發《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簡稱“金十條”)。其中,針對房地產行業,意見提出應認真執行房地產調控政策,落實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加強名單制管理,嚴格防控房地產融資風險。
《意見》首先明確,要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統籌兼顧穩增長、調結構、控通脹、防風險,合理保持貨幣總量。
《意見》還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入股金融機構和參與金融機構重組改造。允許發展成熟、經營穩健的村鎮銀行在最低股比要求內,調整主發起行與其他股東持股比例。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
而在嚴密防範金融風險方面,《意見》強調,要深入排查各類金融風險隱患,適時開展壓力測試,動態分析可能存在的風險觸點,及時鎖定、防控和化解風險,嚴守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繼續按照總量控制、分類管理、區別對待、逐步化解的原則,防範化解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等風險。認真執行房地產調控政策,落實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加強名單制管理,嚴格防控房地產融資風險。
同時,按照理財與信貸業務分離、產品與項目逐一對應、單獨建賬管理、信息公開透明的原則,規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加強行為監管,嚴格風險管控。
內容
一、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合理保持貨幣信貸總量
統籌兼顧穩增長、調結構、控通脹、防風險,合理保持貨幣總量。綜合運用數量、價格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充分發揮再貸款、再貼現和差別存款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的引導作用,盤活存量資金,用好增量資金,加快資金周轉速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中小金融機構繼續實施較低的存款準備金率,增加“三農”、小微企業等薄弱環節的信貸資金來源。
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更大程度發揮市場在資金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企業根據自身條件選擇融資渠道、最佳化融資結構,提高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信貸可獲得性,進一步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人民銀行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等參加)
二、引導、推動重點領域與行業轉型和調整
堅持有扶有控、有保有壓原則,增強資金支持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大力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對有市場發展前景的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信息技術產業和信息消費、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以及綠色環保等領域的資金支持力度。保證重點在建續建工程和項目的合理資金需求,積極支持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工程建設,培育新的產業增長點。
按照“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對產能過剩行業區分不同情況實施差別化政策。對產品有競爭力、有市場、有效益的企業,要繼續給予資金支持;對合理向境外轉移產能的企業,要通過內保外貸、外匯及人民幣貸款、債權融資、股權融資等方式,積極支持增強跨境投資經營能力;對實施產能整合的企業,要通過探索發行優先股、定向開展併購貸款、適當延長貸款期限等方式,支持企業兼併重組;對屬於淘汰落後產能的企業,要通過保全資產和不良貸款轉讓、貸款損失核銷等方式支持壓產退市。
嚴禁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違規建設項目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和直接融資,防止盲目投資加劇產能過剩。(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商務部、人民銀行、國資委、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整合金融資源支持小微企業發展
最佳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支持金融機構向小微企業集中的區域延伸服務網點。根據小微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金融需求特點,支持金融機構向小微企業提供融資、結算、理財、諮詢等綜合性金融服務。繼續支持符合條件的銀行發行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所募集資金髮放的小微企業貸款不納入存貸比考核。
逐步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常規化發展,盤活資金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適度放開小額外保內貸業務,擴大小微企業境內融資來源。適當提高對小微企業貸款的不良貸款容忍度。加強對科技型、創新型、創業型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力爭全年小微企業貸款增速不低於當年各項貸款平均增速,貸款增量不低於上年同期水平。鼓勵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補償基金,支持小微企業信息整合,加快推進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支持地方人民政府加強對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的監管,對非融資性擔保公司進行清理規範。
鼓勵地方人民政府出資設立或參股融資性擔保公司,以及通過獎勵、風險補償等多種方式引導融資性擔保公司健康發展,幫助小微企業增信融資,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提高小微企業貸款覆蓋面。推動金融機構完善服務定價管理機制,嚴格規範收費行為,嚴格執行不得以貸轉存、不得存貸掛鈎、不得以貸收費、不得浮利分費、不得借貸搭售、不得一浮到頂、不得轉嫁成本,公開收費項目、服務質價、效用功能、優惠政策等規定,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人民銀行、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大對“三農”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
最佳化“三農”金融服務,統籌發揮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協同作用,發揮直接融資優勢,推動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鼓勵涉農金融機構在金融服務空白鄉鎮設立服務網點,創新服務方式,努力實現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支持金融機構開發符合農業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和農產品批發商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力爭全年“三農”貸款增速不低於當年各項貸款平均增速,貸款增量不低於上年同期水平。
支持符合條件的銀行發行“三農”專項金融債。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擴大林權抵押貸款,探索開展大中型農機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貸款試點。支持農業銀行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擴大縣域“三農金融事業部”試點省份範圍。支持經中央批准的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地區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商務部、人民銀行、林業局、法制辦、銀監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進一步發展消費金融促進消費升級
加快完善銀行卡消費服務功能,最佳化刷卡消費環境,擴大城鄉居民用卡範圍。積極滿足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購房、大宗耐用消費品、新型消費品以及教育、旅遊等服務消費領域的合理信貸需求。逐步擴大消費金融公司的試點城市範圍,培育和壯大新的消費增長點。加強個人信用管理。
根據城鎮化過程中進城務工人員等群體的消費特點,提高金融服務的匹配度和適應性,促進消費升級。(人民銀行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銀監會等參加)
六、支持企業“走出去”
鼓勵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大力支持企業“走出去”。以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為重點,進一步推動人民幣跨境使用,推進外匯管理簡政放權,完善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外匯管理制度。逐步開展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進一步推動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改進外債管理方式,完善全口徑外債管理制度。
加強銀行間外匯市場淨額清算等基礎設施建設。創新外匯儲備運用,拓展外匯儲備委託貸款平台和商業銀行轉貸款渠道,綜合運用多種方式為用匯主體提供融資支持。(人民銀行牽頭,外交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等參加)
七、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
進一步最佳化主機板、中小企業板、創業板市場的制度安排,完善發行、定價、併購重組等方面的各項制度。適當放寬創業板對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的財務準入標準。將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試點擴大至全國。規範非上市公眾公司管理。穩步擴大公司(企業)債、中期票據和中小企業私募債券發行,促進債券市場互聯互通。
規範發展各類機構投資者,探索發展併購投資基金,鼓勵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產品創新,促進創新型、創業型中小企業融資發展。加快完善期貨市場建設,穩步推進期貨市場品種創新,進一步發揮期貨市場的定價、分散風險、套期保值和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作用。(證監會牽頭,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人民銀行、工商總局、法制辦等參加)
八、進一步發揮保險的保障作用
擴大農業保險覆蓋範圍,推廣菜籃子工程保險、漁業保險、農產品質量保證保險、農房保險等新型險種。建立完善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大力發展出口信用保險,鼓勵為企業開展對外貿易和“走出去”提供投資、運營、勞動用工等方面的一攬子保險服務。深入推進科技保險工作。
試點推廣小額信貸保證保險,推動發展國內貿易信用保險。拓寬保險覆蓋面和保險資金運用範圍,進一步發揮保險對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積極作用。(保監會牽頭,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農業部、商務部、人民銀行、林業局、銀監會、外匯局等參加)
九、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
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入股金融機構和參與金融機構重組改造。允許發展成熟、經營穩健的村鎮銀行在最低股比要求內,調整主發起行與其他股東持股比例。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探索最佳化銀行業分類監管機制,對不同類型銀行業金融機構在經營地域和業務範圍上實行差異化準入管理,建立相應的考核和評估體系,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廣覆蓋、差異化、高效率的金融服務。(銀監會牽頭,人民銀行、工商總局、法制辦等參加)
十、嚴密防範金融風險
深入排查各類金融風險隱患,適時開展壓力測試,動態分析可能存在的風險觸點,及時鎖定、防控和化解風險,嚴守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繼續按照總量控制、分類管理、區別對待、逐步化解的原則,防範化解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等風險。認真執行房地產調控政策,落實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加強名單制管理,嚴格防控房地產融資風險。
按照理財與信貸業務分離、產品與項目逐一對應、單獨建賬管理、信息公開透明的原則,規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加強行為監管,嚴格風險管控。密切關注並積極化解“兩高一剩”(高耗能、高污染、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時暴露的金融風險。
防範跨市場、跨行業經營帶來的交叉金融風險,防止民間融資、非法集資、國際資本流動等風險向金融系統傳染滲透。支持銀行開展不良貸款轉讓,擴大銀行不良貸款自主核銷權,及時主動消化吸收風險。穩妥有序處置風險,加強疏導,防止因處置不當等引發新的風險。
加快信用立法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培育社會誠信文化,為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營造良好環境。(人民銀行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法制辦、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等參加)
新政解讀
涉農保險迎來新機遇
6月19日,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政策措施。會議研究的政策措施之一是發揮保險的保障作用。7月初公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金十條”)第八條指出,進一步發揮保險的保障作用,並再次重申有關內容,如擴大農業保險覆蓋範圍,推廣菜籃子工程保險、漁業保險、農產品質量保證保險、農房保險等新型險種;試點推廣小額信貸保證保險;推動發展國內貿易信用保險等等。為此,從今天起,本報推出“金十條”保險新政系列解讀3篇。
隨著一系列農業保險政策落地,在農業保險的帶動下,農房保險、農機保險、漁業保險等涉農險種近年來也得到了快速發展。
2013年中央一號檔案提出:要開展農作物制種、漁業、農機、農房保險和重點國有林區森林保險保費補貼試點。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出台了《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擴大農業保險覆蓋範圍,推廣菜籃子工程保險、漁業保險等新型險種。由此,涉農保險迎來了新機遇。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保險系教授庹國柱表示:“農業保險從2007年試點以來,中央財政補貼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的保險標的從2007年的5種發展到現在的19種。在發展農業保險的同時,國家正在積極鼓勵涉農險種的發展和產品創新,同時也是督促政府將與農民生產息息相關的涉農險種納入中央財政補貼範圍內。”
事實上,農房保險、漁業保險和農機保險在部分地區已進行試點,但未在全國鋪開,比如種業保險目前還在研究當中。
《中國保險報》從中國保監會獲悉,2013年1-5月,全國涉農保險總計實現保費收入5.31億元,支付賠款2.3億元。其中,農房保險保費收入4.28億元,支付賠款1.45億元;農機具保險保費收入0.65億元,支付賠款0.6億元;漁船保險保費收入0.38億元,支付賠款0.23億元。
庹國柱表示,涉農保險其實是農業保險的自然延伸。隨著國內農業發展和生產結構的調整,需要保險業提供相應的創新產品,來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風險保障需要。這將有助於發揮保險業在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方面的積極功能,有助於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
沒有政策支持 漁業保險難做大
6月發布的《國務院關於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金融機構要根據漁業生產的特點,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研究完善漁業保險支持政策,積極開展海水養殖保險。
據了解,目前在全國開展漁業保險僅有少數機構,包括中國漁業互保協會、上海安信保險、中航安盟等,而主要承保機構是中國漁業互保協會。主要開展的漁業保險有漁船財產保險、漁民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和水產養殖保險。
中國漁業互保協會給《中國保險報》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漁業互助保險共承保漁民929414人(其中海洋作業漁民790676人、內陸作業漁民138738人),漁船69722艘,為漁民民眾提供風險保障2040.59億元,占據了全國漁業保險95%以上的市場份額。同時,共處理理賠案件14213起,其中漁民理賠案件8118起(死亡836人,其中海洋作業漁民761人、內陸作業漁民75人),漁船理賠案件6095起,支付賠款3.8億元。
不少地方都在嘗試漁業保險試點。2008年5月,農業部在各地開展漁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在財政支持下,利用專項資金在全國7個沿海省部分重點漁區開展漁業互助保險中央財政保費補貼試點工作,補貼險種為“漁船全損互助保險”和“漁民人身平安互助保險”,補貼比例為20%,每年補貼資金為1000萬元。
中國漁業互保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自試點實施以來,2012年,全國入保漁民和入保漁船數較2007年分別增長85%和83%,帶動各級地方財政落實補貼資金近2億元,漁民入保經濟壓力有所減輕,保險覆蓋面和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不過,到目前為止,漁業保險仍未被納入國家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範圍。
一位業內專家表示,漁業屬於一個高投入、高風險的行業,且漁業的事故原因以及死魚價值都比其他農業險種更加難以認定,理賠難度較大,所以大多保險公司都不願意做。已開發國家經驗表明,如果沒有政府財政補貼支持,漁業保險很難做大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