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泰和”銘銅權

金“泰和”銘銅權

金“泰和”銘銅權是收藏於酒泉市博物館的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泰和”銘銅權
  • 館藏地點:酒泉市博物館
  • 所屬年代:金代
  • 類別:銅器
文物歷史,文物特徵,文物鑑賞,

文物歷史

權,即秤錘,又叫秤鉈,銅權即銅製的秤砣,與衡(秤桿)相佐,名曰衡器。秦代以前的衡器與衡制,樣式紛雜,各具一制。如在湖北、湖南等地發掘的楚墓中出土有不少環形砝碼及衡;齊國有饅頭形的“右伯君”銅權存世;文獻記載,商鞅變法有“平斗桶權衡丈尺”之措,這說明在秦代以前,各國均有自己的衡器和衡制,即使一國之內衡量之制也不盡統一。秦統一六國後,開始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刻詔鑄版於權上,詔令天下歸於一統,其權也僅限官方鑄造。
據《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介紹,目前見到的秦權亦有不少,多為饅頭或南瓜形,上有半圓環鈕,重者 30餘公斤,輕者250克左右,最輕7.55克。漢承秦制,許多銅器、漆器上也都刻有重量、容量和尺寸等銘記,量值與秦基本上一致。新莽崇古,制發新器,其小而精緻,單位量值較以前略小。新莽篡漢如曇花一現,東漢任襲秦制,由掌管錢穀的大司農頒發標準器,並定期校驗。一般認為,經戰國至秦漢的發展,衡制已具成型。
漢末至隋統一前,朝代更迭迅速,各種政權並立,因而導致衡制混亂不堪。隋朝統一全國後,再次為度量衡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從唐至清,衡制相對較為固定,即便偶有調整,但並未造成混亂之勢。從隋代以來,權在造型上亦有了創新和發展,唐代時最早出現了圓形造型的銅權,到宋代時又出現了六棱形權,金代銅權基本承襲了前代的造型與量值,到元代後被大量使用。

文物特徵

“泰和”銘銅權,金代,寬5厘米,高6厘米,重468克,為青銅質地。頂部為半圓形鈕,鈕上一孔,權身上部為圓鼓形,下部束腰,圓底。權身陰刻銘文“泰和”二字,由此可知其鑄造年代為金代泰和年間。

文物鑑賞

泰和銅權的發現,為我們研究金代權衡制度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代社會、經濟等方面的真實情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