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跡距離(quantum trace distance)是2019年發布的物理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量子跡距離
- 外文名:quantum trace distance
- 所屬學科:物理學
- 公布時間:2019年
量子跡距離(quantum trace distance)是2019年發布的物理學名詞。
量子跡距離(quantum trace distance)是2019年發布的物理學名詞。公布時間2019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1出處《物理學名詞》第三版。...
提出了利用bang-bang動力學退耦合脈衝延長突然轉變時間的方案。首次提出了利用跡距離來研究有限溫度量子相變的新方法,發展了利用跡距離加數值重整化群來研究有限溫度量子相變的新方法,還提出了一種利用重整化的跡距離與多體糾纏來研究一維和二維自旋鏈系統量子相變的方法。
此項研究對量子信息處理、生物光俘獲原理的理解與太陽能電池的研究、以及豐富量子力學的基本內容等具有重要的意義。結題摘要 主要研究內容與重要結果歸納為:(1)研究了基於可分性的非馬可夫性度量、基於跡距離的非馬可夫性度量、以及基於糾纏的非馬可夫性度量三者之間的關係,發現可分動力學一定導致糾纏和跡距離的單調...
提出了能夠簡化在討論單量子通道非馬爾可夫性時涉及到的跡距離最最佳化計算的有效解析方法;研究發現增加失諧量可以使量子比特系統和環境之間的信息交換加快,在某些情況下能夠使得系統的非馬爾科夫度增加,而增加譜寬度只能使系統的非馬爾科夫度減小;發現對於所有純態,在局域單耗散通道的作用下,其糾纏可以分解為初始糾纏...
《量子筆跡》是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成剛。內容簡介 《量子筆跡》是一本講述量子理論(舊量子論和量子力學理論的合稱)基礎的書籍,並對量子力學基礎做出來詮釋。書中首先按照量子理論的發展歷程為主線,講述了普朗克黑體輻射公式的推導過程、愛因斯坦光量子理論、玻爾理論等內容,構成書的第一部分。之後...
雖然量子熱力學在過去的數十年里進展迅猛,但作為量子系統內稟的隨機特性對熱力學的影響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直到最近,這個局面才有了明顯改變。本項目嘗試以量子軌跡概念為基礎,建立開放量子系統的隨機熱力學理論。這包括量子軌跡上的功、熱、熵產生等熱力學量的定義,它們的數學和熱力學性質的研究,各類複雜開放...
利用這個方法,可以描述連續量子測量,方便快捷研究包含量子糾纏之類重要量子性質在內的開系統非馬爾可夫動力學行為,並揭示其物理內涵。結題摘要 非馬爾科夫環境對量子多體開放系統動力學的作用一直是量子光學與量子信息學領域內的難點和熱點。同時它也是現代量子物理學在原子、分子、光子系統研究中的重要內容。在掌握環境...
《量子軌跡的功和熱》套用量子軌跡圖像以相對統一的方式介紹了量子Markov型非平衡過程隨機功和熱的研究進展,包括基於兩次能量投影測量定義的量子功和熱、量子Feynman-Kac公式、計算和分析隨機熱力學量的特徵函式方法、量子跳躍軌跡概念、定義在量子跳躍軌跡上的隨機熱力學量、量子功和熱滿足的各類量子漲落定理等。圖書目錄...
奇跡量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於2014年04月03日在西城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賈琪,公司經營範圍包括技術開發、轉讓、諮詢、服務;技術推廣;經濟信息諮詢等。公司類型 有限責任公司 登記機關 西城分局 成立時間 2014年04月03日 發照時間 2014年04月03日 中文百科內容由網友共同編輯,如您發現自己的詞條內容不準確或...
脈衝星是中子星的一種,隨著它們的高速自轉,它們發出的無線電波會像大海中的燈塔一樣周期性地掃過周圍空間。此次發現的這顆脈衝星距離地球約4200光年,自轉速度是每秒366圈。這類脈衝星被歸類為“毫秒脈衝星”,天文學家們利用這類天體作為研究多種現象的精確計時工具,其中包括搜尋難覓蹤跡的引力波。後續的觀測發現...
蘇梅克-列維九號彗星 蘇梅克-列維九號彗星是一顆太陽系內的彗星,它在1994年7月17日4時15分與木星撞擊,為科學家對木星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有趣的是,這顆彗星並未直接撞擊木星,而是在距離木星表面約四萬公里時分解成了21個碎塊,這正是因為彗星達到了它在木星周圍的剛體洛希極限。
飛馬座IK(亦作HR 8210)是位於飛馬座的聯星系統,距離太陽系約150光年。由於視星等僅為6.078等,只有理想狀況下才能用肉眼勉強看到。該聯星系統的主星(飛馬座IK A)是一顆主序星,光譜分類屬A型,其光度波動不大。在分類上,它屬矮造父變星,光度變化每天會重複22.9次。而伴星(飛馬座IK B)則為一顆已脫離...
2023年4月10日,美國趣味科學網報導,研究人員使用哈勃空間望遠鏡觀測距離地球約75億光年的矮星系RCP28時,發現一個“落跑”的黑洞,其表現為一條明亮的條紋。2024年6月26日,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到的一張圖像捕捉到原恆星改變星雲的過程,有助於揭示恆星的生命周期及其對周圍分子雲的影響。新工作模式 2024年4月27...
被我們認為“無生命”的電子竟然也會在距離如此遙遠時互通聲氣,一起運作,這實在像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幻覺。這個駭人的現象使很多物理學家著迷,他們都試圖用複雜的方法來解釋這個現象。但是飲譽當代的美國量子物理學家和科學思想家戴維·玻姆拋出了一個大膽卻十分直接、簡單的想法,此發現意味著客觀現實並不存在,儘管...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用雷達發現來自流星余跡的回波。1946年,在匈牙利和美國都曾收到月球的雷達回波,這是首次來自大氣層外天體的雷達回波。當時的雷達系統雖然還比較簡單,但已充分套用了信號積累的方法。1960年,中國也用雷達收到了月球的回波50年代初期和中期,對月球的雷達觀測僅限於利用月球回波進行長距離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