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根或果實。
性味
根:味微苦,性平;果:味辛,性溫。
歸經
歸肝、脾、腎經。
功效
(根)祛風解表,清熱利濕;(果)祛風散寒,行氣止痛,消腫散結。
主治
用於(根)感冒頭痛,痢疾,腸炎,風濕腰痛,跌打損傷;(果)胃痛,疝痛,月經不調,偏頭痛,痢疾,脫肛,子宮下垂,睪丸腫痛。
相關配伍
1、治頭痛:野鴉椿乾果15-30g,水煎服。(《福建中藥志》)
2、治泄瀉、痢疾:野鴉椿根30-60g,水煎服。(《浙江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3、治跌打損傷、筋骨痛:野鴉椿根15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4、治風濕腰痛,產後風:野鴉椿鮮根30-60g。水煎調酒服。(《福建中草藥》)
用法用量
根:9-30g,鮮品30-60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熏洗。果:9-15g,或泡酒。
炮製
一、採集加工
根、果秋季採集,洗淨,切片,鮮用或曬乾。
二、炮製方法
根除去雜質,洗淨,乾燥。果實除去枝梗雜質,搶水洗淨,撈出曬乾,用鹽水拌炒至乾,取出攤晾。
形態特性
野鴉椿又名:雞失柴、雞合子樹、夜夜椿、野椿子樹、秤桿木、紅果栲、雞肫柴、雞腎樹。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2-)3-6(-8)米,樹皮灰褐色,具縱條紋,小枝及芽紅紫色,枝葉揉碎後發出惡臭氣味。葉對生,奇數羽狀複葉,長(8-)12-32厘米,葉軸淡綠色,小葉5-9,稀3-11,厚紙質,長卵形或橢圓形,稀為圓形,長4-6(-9)厘米,寬2-3(-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鈍圓,邊緣具疏短鋸齒,齒尖有腺休,兩面除背面沿脈有白色小柔毛外余無毛,主脈在上面明顯,在背面突出,側脈8-11,在兩面可見,小葉柄長1-2毫米,小托葉線形,基部較寬,先端尖,有微柔毛。圓錐花序頂生,花梗長達21厘米,花多,較密集,黃白色,徑4-5毫米,萼片與花瓣均5,橢圓形,萼片宿存,花盤盤狀,心皮3,分離。蓇葖果長1-2厘米,每一花發育為1-3個蓇葖,果皮軟革質,紫紅色,有縱脈紋,種子近圓形,徑約5毫米,假種皮肉質,黑色,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山谷、河邊的叢林或灌叢中,亦有栽培。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山西、台灣等地。
藥材性狀
果實為蓇葖果,常2-3個著生於同一果柄的頂端,單個呈倒卵形、類圓形,稍扁,微彎曲,頂端較寬大,下端較窄小,長7-20mm,寬5-8mm。果皮外表面呈紅棕色,有凸起的分叉脈紋,內表面淡棕紅色或棕黃色,具光澤,內有種子1-2粒,扁球形,直徑約5mm,厚約3mm,黑色,具光澤,一端邊緣可見凹下的種臍,種皮外層質脆,內層堅硬,種仁白色,油質。氣微,果皮味微澀,種子味淡而油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