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鴉椿葉,中藥名。為省沽油科植物野鴉椿Euscaphisjaponica (Thunb.) Dippel的葉。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山西、台灣等地。具有祛風止癢之功效。用於婦女陰癢。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野鴉椿葉
- 別稱:漆大姑葉、淡椿葉、狗椿葉、黃雞腎葉、鳥孢珠葉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無患子目
- 科:省沽油科
- 屬:野鴉椿屬
- 種:野鴉椿
- 分布區域:華東、中南、西南及山西、台灣等地
- 採集時間:全年
- 用量:外用:適量,煎湯洗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現代套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葉。
性味
味微辛、苦,性微溫。
歸經
歸肺、肝經。
功效
祛風止癢。
主治
用於婦女陰癢。
相關配伍
治婦女陰癢:野鴉椿葉煎水洗。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煎湯洗。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性
野鴉椿又名:雞失柴、雞合子樹、夜夜椿、野椿子樹、秤桿木、紅果栲、雞肫柴、雞腎樹。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2-)3-6(-8)米,樹皮灰褐色,具縱條紋,小枝及芽紅紫色,枝葉揉碎後發出惡臭氣味。葉對生,奇數羽狀複葉,長(8-)12-32厘米,葉軸淡綠色,小葉5-9,稀3-11,厚紙質,長卵形或橢圓形,稀為圓形,長4-6(-9)厘米,寬2-3(-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鈍圓,邊緣具疏短鋸齒,齒尖有腺休,兩面除背面沿脈有白色小柔毛外余無毛,主脈在上面明顯,在背面突出,側脈8-11,在兩面可見,小葉柄長1-2毫米,小托葉線形,基部較寬,先端尖,有微柔毛。圓錐花序頂生,花梗長達21厘米,花多,較密集,黃白色,徑4-5毫米,萼片與花瓣均5,橢圓形,萼片宿存,花盤盤狀,心皮3,分離。蓇葖果長1-2厘米,每一花發育為1-3個蓇葖,果皮軟革質,紫紅色,有縱脈紋,種子近圓形,徑約5毫米,假種皮肉質,黑色,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山谷、河邊的叢林或灌叢中,亦有栽培。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山西、台灣等地。
現代套用
用於治療胃痛,風疹,濕疹皮膚瘙癢,細菌性痢疾,急性肝炎腹瀉和風濕病關節炎等。
相關論述
《湖南藥物志》:“治婦女陰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