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性
一年生直立或平臥草本,高25-70厘米,莖柔軟,被白色星狀粗毛。葉二型,下部的葉圓形,不分裂,上部的葉掌狀3-5深裂,直徑3-6厘米,中裂片較長,兩側裂片較短,裂片倒卵形至長圓形,通常羽狀全裂,上面疏被粗硬毛或無毛,下面疏被星狀粗刺毛;
葉柄長2-4厘米,被星狀粗硬毛和星狀柔毛;托葉線形,長約7毫米,被星狀粗硬毛。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約2.5厘米,果時延長達4厘米,被星狀粗硬毛;小苞片12,線形,長約8毫米,被粗長硬毛,基部合生;
花萼鐘形,淡綠色,長1.5-2厘米,被粗長硬毛或星狀粗長硬毛,裂片5,膜質,三角形,具縱向紫色條紋,中部以上合生;花淡黃色,內面基部紫色,直徑2-3厘米,花瓣5,倒卵形,長約2厘米,外面疏被極細柔毛;雄蕊柱長約5毫米,
花絲纖細,長約3毫米,花葯黃色;花柱枝5,無毛。
蒴果長圓狀球形,直徑約1厘米,被粗硬毛,果爿5,果皮薄,黑色;種子腎形,黑色,具腺狀突起。
生長環境
野西瓜苗為中早生草本。在溫暖濕潤的沙壤質土和壤土生長旺盛。具有較強的抗旱耐寒性,適應性強。多生長在溝渠、田邊、路旁、居民點附近及荒坡、曠野。在草原區輕度退化的草地、
撂荒地等處可成為伴生種,有時也常與
狗尾草、
虎尾草等混生在
紫花苜蓿、
紅豆草等人工草地中。
分布範圍
原產非洲中部,分布歐洲至亞洲各地。中國各地也均有分布。
生長習性
野西瓜苗為一年生晚春型植物。根系入土一般為20-50厘米。以種子進行繁殖。通常於5月初
萌發出苗,7-8月開花,8-9月結實,8月中旬以後種子逐漸成熟,10月地上部分乾枯,種子自然散落。在草原區當年生種子一般很少萌發形成實生苗,經過越冬休眠以後到翌年春季萌發生長。
主要價值
成分:野西瓜苗含野阿魏酸(
阿魏酸鈉),還含有蒽醌類、糖類、胺基酸、多肽、生物鹼、黃酮類、萜類、甾體類、鞣質、有機酸類和揮髮油等成分,酸中除含檬酸外,含有果酸、奎酸、咖啡酸、P-香豆酸、阿魏酸和芥子酸等。
藥用:野西瓜苗的全草人藥,具有
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止咳、利尿等功效。用於急性關節炎、感冒咳嗽、腸炎、痢疾;外用治燒傷燙傷、瘡毒。種子還可用於治療肺結核、咳嗽、腎虛、頭暈、耳鳴、耳聾。
食用:野西瓜苗還可食用,食用部分是野西瓜苗的嫩葉。
飼用:野西瓜苗為中等飼用植物。營養朗適口性較好,馬,羊樂食,牛採食,秋季適口性下降,馬少量採食;製成青乾草後,馬,羊、牛一般都樂食。冬季枯草馬亦採食。野西瓜苗在花期含有較多的粗蛋白質和粗脂肪,灰分中鈣,磷含量也比較豐富。